杨 丽, 李 宁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南京地区历来文化教育发达,其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出色。据资料统计,1919—1927年的南京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金陵大学等6所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在南京的早期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初,南京地区的知识分子曾陷入思想上的混乱和苦闷,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让苦闷彷徨中的爱国进步知识分子找寻到出路和希望,南京几所高校的进步师生也对新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热情,他们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南京高校曾致电北京大学,勉励学生积极斗争,“诸君激于义愤烧巢毙丑,风声所播,大快人心。万望积极进行,毋稍畏怯,一息尚存,愿作后盾。”[1]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京高校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检视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研究多从个体历史人物、典型传播媒介等入手,较少关注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少量对高校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多聚焦北京高校、上海高校等典型个案,对同样具有深厚革命文化传统的南京高校则鲜有涉及。本文以1919—1927年南京的几所高校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视角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早期传播的主体、途径,并总结其深远影响。
南京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城市。“五四运动”后,南京的几所高校便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早期传播进程中,南京高校的进步教师是先行者,进步学生是主力军,还有一些国内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恽代英、邓中夏等,都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共成立前后,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部分知识分子,借助教职便利,利用学校讲坛具有隐蔽、安全的天然条件和优势,通过课堂讲授、讲座和演讲的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2]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杨杏佛和杨贤江等进步教师是南京高校利用讲坛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们还通过发表演讲、编辑报刊、组建团体等多种形式宣传进步思想。
杨杏佛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早期传播的重要人物。他早年曾加入同盟会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后来在哈佛大学留学期间接触到诸多新思想,但极为推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杨杏佛学成归国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此期间,十分关心青年学生的思想进步,经常在演讲、学术报告、课堂教学等各个场合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杨杏佛曾应邀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活动,“引导进步青年在读书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中国现实问题”[3]。“他的文章和讲话,博得了青年学生的欢迎”[4]65,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
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杨贤江也是“传播新思想的积极分子”[5]。1919年11月杨贤江当选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书记,1920年又担任《少年世界》的编辑,在此期间该刊发表了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此外,他还组建了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在南京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进步师生中传播,还推动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考察工人运动。
在1919—1927年这一时期,部分高校管理者对新思想的开明态度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可能。1915—1921年担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的许肇南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爱国者,他在任职期间多措并举使“河海”形成了民主进步的文化氛围,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他的领导下,“河海”使用英文教科书,教师授课也大多采用英文,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为他们了解各种新思想奠定了语言基础。在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后,“《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得以在学校图书室公开陈列”[6],为“河海”师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7]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国的青年学生受到各种新思想的冲击。面对内外交困的中国社会,青年学生中的进步分子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大加宣传,极大地增强了这一科学理论的吸引力。张闻天等人就是当时青年学生群体中的进步分子,他们通过编辑刊物、撰写文章、参加革命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传播,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早期传播的主力军。
张闻天于1917年7月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录取,沈泽民则早他一年进校。在校期间,张闻天和沈泽民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阅读《新青年》《觉悟》等进步报刊和中文、外文的马克思著作,接受新思想的启蒙。张闻天在延安时期撰写的《自我小传》中明确提到在思想上曾受到《新青年》的影响,也在那之后开始了自我觉醒。“五四运动”后,思想上觉醒的张闻天、沈泽民等人又一起参与到《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编辑工作中,“他们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和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8]21-22。1919年8月19日至20日,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第50号至52号上发表的《社会问题》是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历史文献之一,他也因此成为在南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曹壮父、谢远定和袁孟超等南京高校的进步学生也通过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河海”鄂专班学生曹壮父到南京求学前就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认识,因此刚入学就对同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辅导他们学习《向导》《中国青年》以及其他革命书刊”[9]。东南大学的谢远定则通过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负责南京党团事务期间,他不仅深入学生联合会、文艺界及工人群众等群体中传播革命思想,还充分利用南京地区党团组织成立后的有利条件,组织进步青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讨论社会主义问题,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式”[10]。当时同在东南大学的袁孟超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员。据他回忆,在借到一本德国作家博洽德所著的《通俗资本论》后,每天挤时间躲在蚊帐里偷偷地阅读,后来甚至把书带到图书馆阅览室,“只要在上面压上《地质学》或《古生物学》的厚本书,就可以满不在乎地阅读和摘录”[11]。
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不仅仅是得益于进步师生的推动,当时经常到南京参加进步革命活动的恽代英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多种方式宣传革命真理,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早期传播的助推者。
恽代英是当时较有影响的青年教育家,曾多次到南京参加进步革命活动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据东南大学的学生钟天樾回忆,当时他不仅如饥似渴地阅读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还常倾听恽代英、肖楚女等革命者的讲演,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进一步坚定了自己追求革命的信念”[12]。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恽代英作为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之一,“在运动高潮中,来到南京进行宣传鼓动,向南京人民介绍了‘五卅’惨案的情况,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13]11。此前,邓中夏也曾在南京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少年中国学会第二次年会上,参会者围绕学会要不要共同的主义的问题(实质上是要不要社会主义)发生了激烈争论,邓中夏在发言中批驳了左舜生等人“不要主义”的错误观点,积极宣扬了马克思主义。
除在公开场合宣传外,恽代英、邓中夏等人还通过与南京高校的学生交流谈心的方式引导他们走近马克思主义。据河海大学校史记载,当时恽代英、邓中夏等人不仅经常到南京活动,“他们在南京开会、演讲、座谈,与青年交朋友,宣传革命真理,时常住在‘河海’的学生宿舍里,与学生们促膝谈心,介绍进步读物,谈论国家大事”[8]24,促使青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际接触共产党人并了解其政治主张,并在革命实践中成长为南京地区进步学生运动的中坚和先锋。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4]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在旧中国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均告失败的大背景下进入中国,无疑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然而,即使是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需要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其传播过程中依然要注重传播途径的选择以扩大其影响。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过程中,主要通过组建进步团体、创办进步报刊及建立党团组织等途径,引导一批批进步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南京学界积极响应声援,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传播进程。此后,相继组建南京学生联合会、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等进步团体,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传播的重要途径。
1919年5月成立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是较早在南京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学生团体。南京学生联合会是“五四运动”时期由南京青年学生组建的爱国团体,其前身是南京学界联合会,1919年5月27日由金陵大学等20多所学校的学生代表组织成立,成立后立即开展活动声援北京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29日,该会组织南京21所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罢课,并致电北京政府发表罢课宣言:“外交失败,国贼尚存。北京学生要求各件,既无圆满答复,近复摧残公论。生等心所谓危,不忍坐视,自今日起,至政府完满答复之日止,一律罢课,以待后命。”[15]同年6月7日,该会又安排南京各校学生广泛开展演讲活动声援北京,在学生遭到军警镇压后,“南京学生联合会在《申报》上公布‘六七’惨案的情况,揭露了军警的暴行”[16]。
1919年11月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是较早在南京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社会团体。李大钊等人于1918年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出现的历史最久、会员最多、分布最广的青年团体,次年11月1日又成立了南京分会。当时南京高校的杨贤江、张闻天、沈泽民和阮真等进步师生都是该会成员,杨贤江还被选为书记。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成立后,积极在南京高校发展会员以扩大学会在南京地区的影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曹刍、倪文宙等人先后加入学会。1920年1月1日该会又编辑出版了《少年世界》月刊,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
此外,“1920年春夏之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的杨贤江团结对马克思学说感兴趣的先进青年,组织了一个秘密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3]10,在该团体的推动下,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进行社会调查,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南京各高校进步青年中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媒介。这一时期,南京地区先后创办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少年社会》《少年世界》等刊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早期传播的重要途径。
《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是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早期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该刊由南京学生联合会于1919年6月23日创办,它不仅在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同时介绍各种新思潮,还围绕如何改良社会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阮真担任该刊主编,张闻天、沈泽民等南京高校的进步学生也是编辑科成员。张闻天等青年学生不仅负责编辑工作,同时也是重要的撰稿人,仅张闻天一人就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9年8月发表的《社会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张闻天不仅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分析中国社会,还全文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的10条纲领,“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之一”[17]。
《少年社会》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早期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该刊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进步学生于1919年12月创办,在“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18]这一宗旨的指导下,刊载了一系列反映青年学生爱国热情和传播西方进步思想的文章。邰爽秋在《用什么去解决社会问题》一文中提出当时的中国有妇女问题、仆役问题、劳动问题、学生风潮问题等诸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但并没有找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他主张用“人格的眼光”来解决这些问题,体现了民族危亡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切[19]。金海观等人论述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吾人对于德谟克拉西有普遍的趋势,……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受他的影响,各种制度,都改头换面,去迎合他的命令。”[20]王炽昌则在《文化运动的扩张和修正》一文中提出文化运动是我们改造社会的利器,“但是按实际的情形看来,现在的文化运动是否足以把旧社会刷新改革,却实是一个疑问。”[21]
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早期传播的媒介还有《少年世界》。该刊由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于1920年1月1日创办,注重从社会调查的角度介绍有益于改造中国社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进步教师杨贤江曾担任该刊编辑,“此外,许多革命的领导者如李大钊、蔡和森、恽代英、罗学瓒、王若飞、赵世炎、黄日葵、沈泽民、张闻天等都为这个刊物撰写过文章”[22]。《少年世界》不仅刊发了《俄国学生对世界之宣言》《新俄罗斯建设之初步》《一九一九年之俄罗斯》《波希微党之教育计划》等文章对苏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还在“要把中国人村落的眼光,改变方向直射到世界上去”[23]这一办刊宗旨的指导下刊发了较多介绍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章,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
组建进步团体和创办进步报刊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早期传播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建立党团组织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南京高校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
南京城内1922年5月就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又在1923年10月成立了中共南京党小组。南京高校在南京地区党团组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东南大学逐渐成为南京地区的革命摇篮和党团活动中心,“1923年10月,中共上海地委兼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南京的5位共产党员编为第6小组,其中就有4名是南高、东大学生,即:谢远定、李国琛、吴肃、宛希俨,谢远定为组长”[4]139。谢远定等进步学生在南京求学期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迅速成长为南京地区早期党、团组织的中坚力量,又在党、团组织建立的有利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传播。
当时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组织决定组织公开的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由南京高校的学生团员易克燻和吴肃负责。研究会一经成立便积极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成员提供《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青年》等理论书刊,还注重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提升研究会成员的学习成效,要求他们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报告和演讲,共同探讨中国的现实问题。1922年5月,吴肃等人参照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做法“拟定了13个研究题目,供大家学习、研究、讨论”[13]14,内容包括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等,许多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南京地区民众的觉醒,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南京地区的传播,确立了革命文化传统在南京高校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促进了南京地区民众的觉醒。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促进了南京高校师生的觉醒。金陵大学本是一所教会学校,在教学中难免受到帝国主义的影响,也有不少学生出身于资本家、地主和官僚家庭,他们一味崇拜西方、追求个人发展而不问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情况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在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的教育和影响下,金陵大学的师生也逐渐觉醒,他们从‘五四’运动开始,就积极投入了革命洪流”[24]291。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也促进了南京工人阶级的觉醒。1922年五一劳动节当天,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高校的进步学生走上街头散发宣传革命思想的传单,利用他们掌握的理论宣传劳工神圣、鼓动工人罢工,南京的工人阶级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中逐渐投入到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洪流中。
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南京地区的广泛传播。杨贤江、张闻天等南京高校的进步师生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20年以后他们因各种原因相继离开南京,但南京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并没有中断。曹壮父、谢远定、宛希俨等人先后来到南京高校求学,进一步壮大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力量。由于早年便接触了有关社会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籍,他们在南京读书期间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一批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通过组建进步团体、创办进步报刊和建立党团组织等多种方式,马克思主义在南京地区的传播最终冲破高校的界线而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
马克思主义在南京高校的早期传播,也奠定了南京高校的革命文化传统。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建于我国新旧思潮交替、内忧外患交困的动荡时代,其师生在较为宽松民主的校园氛围中积极参与进步的革命活动,曾被称为“红帽子大学”;“师生一直高举反帝爱国旗帜,站在斗争的前列,特别是建立了党团组织之后,革命活动更为活跃”[8]27-28。金陵大学这所教会学校的师生也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积极投身革命,“在这个时期金大建立了中共支部,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24]292。一百年前,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及金陵大学等南京高校的进步师生,在近代革命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的革命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一批批师生在深厚革命文化传统的激励下矢志报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