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视域下齐长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1-11-29 13:54李西香高爱颖
关键词:齐国长城文化遗产

李西香,高爱颖

(山东女子学院 旅游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境内长城为齐长城,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长城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1987年,齐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在对齐长城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齐长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进行全新解读,传承齐长城精神,助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和探索新时代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东模式”。

一、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基本概况

(一)齐长城总体概况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东至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庄入海,穿行济南市长清区、历城区、章丘区、莱芜区,泰安市岱岳区、泰山区、肥城市,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沂源县,潍坊市临朐县、安丘市、诸城市,临沂市沂水县,日照市莒县、五莲县,青岛市黄岛区等7市17 个县(市区),总长度641.32千米。其中,主线长572千米,支线长53.37千米,复线长15.95千米。

齐长城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建设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山东省长城认定的批复》(文物保函〔2012〕949号),共认定齐长城遗产260处,涵盖墙体、壕堑、山险、烽燧、关、堡等六大类遗产。其中,墙体198 处(包括主线172处、复线6 处、支线20 处)、壕堑1 处、山险45 处(包括主线44 处、复线1 处)、烽火台(烽燧)8 处、关7 处、堡1 处。由于年代久远,受到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齐长城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但依然保存了大量的建筑遗迹。至今,齐长城保存相对完好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章丘区、莱芜区、淄博市博山、淄川等地。据初步统计,齐长城沿线遗址现存60%以上,不少地方尚有遗存的墙体、兵营和城堡,主要关隘14处,便门9处,城堡和兵营50余处,烽燧13处,显露于地表的遗址总长度398.3千米(1)宋德利,马保烈:《以构建旅游黄金走廊视角探究齐长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发展研究》,2014年第3期,第7页。。可以看出,齐长城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墙体、壕堑、山险、关堡、烽燧等建筑种类均有呈现,与始建时齐长城要素基本相符,总体完整性较好,遗产等级价值高。

(二)齐长城的主要特征

1. 时间特性:距今两千余年,是世界最古老长城之一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经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先秦两汉典籍中,齐长城屡见记载。《管子·轻重丁》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左传·襄公十八年》提到,“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竹书纪年》中出现“齐筑防以为长城”的记载。《史记·楚世家》中记述,“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最近发布的“清华简”《系年》中有3次提到了齐长城,其中有“晋敬公立十又一年(公元前441年)……遂以伐齐,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2)转引自刘宗迪:《齐长城: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长城》,《大众日报》,2015年7月13日。的记述,证实了早在公元前441年济水附近已经出现齐长城,并说明了此处是齐国的防御重点。出土于洛阳的《骉羌钟》铭文提到长城:“唯廿又再祀,骉羌作戎,厥辟韩宗,撤率征秦迮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武侄寺力,言敓楚京。赏于韩宗,令于晋公,昭于天子,用明则之于铭,武文咸烈,永世勿忘。”(3)牛国栋:《千年齐长城: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长城》,《走向世界》,2015 年第35期,第88-80页。这表明,早在公元前404年诸侯国已经在齐长城附近鏖战,因此,齐长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

2.空间特性:空间跨度大,堪称齐鲁之脊梁

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蜿蜒起伏在山东省中部崇山峻岭之间,西接黄河,东连黄海,主体沿泰沂山脉分水岭上修筑,绵延上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分为南北两半,犹如齐鲁之脊梁。齐长城蜿蜒绵亘于1500余座山峰上,沿途跨越泰山、原山、鲁山、凤凰山、岳阳山、沂山、柘岳山、马耳山、小朱山等名山(4)许玉庆:《时空整合视域中的齐长城旅游文化研究》,《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98页。,既是天然的军事防御线,又是自然的河流分水岭,还是行政上的分界线。“遥连泰岱盘坤轴,横锁青齐到海门”。齐长城是我国唯一起于黄河、止于大海的长城。也正是齐长城将黄河、泰山、大海连接在一起,构筑成最具象征意义、最能代表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综合景观。

3.齐长城是集物质与非物质于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

齐长城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跨越多个地市,绵延上千余里,沿线串联了众多文化景观及城镇、村落资源,是集物质和非物质于一体的文化遗产族群。由于历史时段久远,其遗产族群是不同形成时期和不同模式遗产的叠加,是动态化、多元化的“遗产网络”。

齐长城是齐鲁大地上现存体量最大的齐文化物质遗产。除城墙遗址外,还有许多关隘、烽燧、便门、城堡、兵营等遗址。齐长城还积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民间传说、传统技艺、地方戏曲、传统美术、民间舞蹈等类型,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之瑰宝。

4.齐长城是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景观旅游带

齐长城穿行在山东省中部,从内陆一直绵延到沿海地区,拥有山岳、水域、海滨、森林、地质、气候等景观类型,几乎囊括了整个齐鲁大地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类型丰富,组合性好,景观壮美,可利用价值大。从地质地貌资源来看,齐长城沿线地层有太古代的泰山岩群、沂水岩群、元古代的胶南群和五莲群、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沉积岩层、新生代时期喷发出地表的玄武岩等,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地质景观,俨然是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齐长城沿线植物资源丰富,包括常绿针叶林植被、落叶阔叶林植被、灌木草丛植被等,生态环境优良。据初步统计,齐长城沿线拥有自然保护区2处、风景名胜区8处、森林公园11处、矿山公园1处、地质公园2处、水利风景区2处、旅游景区10处、其它风景区4处。

齐长城沿线历史遗存较多,人文景观丰富,包括长城遗产、相关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资源、革命文物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处。近代以来,齐长城沿线发生了莱芜战役、吉山战斗、陆房战斗、泰西抗日武装起义、黄石板坡战斗、沂水战役、莒县战役等著名战役(斗),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共有革命文物261处。齐长城沿线还保存有大量风貌完好的古村落,属于山东省传统村落集聚区。此外,齐长城沿线还留下许多与长城有关的名人轶事、农耕生活、饮食文化、民俗节庆等文化遗产。

二、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作为中国长城体系的早期典型代表,齐长城与其后的秦长城及其它长城,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共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长城文化。

(一)代表了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成就

齐长城是基于农耕文明的防御意识与冷兵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之上,倾齐国之力所修筑起来的规模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战,齐国为防御鲁国、楚国及中原各国的军事入侵而建长城,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权的疆域防御制度。除了齐国外,其他诸侯国以“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为要务,纷纷在边境修筑长城,驻兵御敌,长城成为各诸侯国保卫疆土的重要防御设施。从功能上来看,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拒胡”,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为主,如燕长城、赵北长城、秦昭王长城等;另一类为“互防”,以中原各国军事战争为主,如齐长城、楚长城、燕南长城、赵南长城、魏河西长城、魏河南长城、秦河西长城、中山国长城等。齐长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为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兴建长城提供了重要借鉴经验,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地位。

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集山地防御、河流防御和海洋防御于一体,形成了贯穿东西、全线连接的、完整齐备的长城防御体系。齐长城于春秋战国时期分期分段逐渐修筑完成,最早的西段齐长城大约修筑于春秋晚期,利用古济水堤防再筑墙加固形成,史称“钜防”。战国中期,楚国北上,齐国南部形势紧张,在交通路口和关隘筑工事、建要塞的防御战术已经不能适应新出现的骑兵作战方式,于是产生了全线防御的战略思想。这一时期,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全线修筑完成。齐长城以关隘要素为据点,再借助两侧的城体本身和周边山地制高点,形成了点线结合、互为依托的整体防御体系。它将整个齐国的东南、正南、西南三个方向完整地圈了起来,成为齐国南部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齐长城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军事防御工程,在选址布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方面均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齐长城在修建过程中遵循“因地形,用制险塞”的理念,其选址与布局因势利险,或修建于山岭,或夯筑于平地,或以山险代墙;其建筑用材也是就地索取,根据所过之处地质的不同,灵活运用毛石干垒、土石混筑、土坯垒砌等修筑方法,巧妙地将关、烽火台、堡等建筑与山水地形结合在一起,这反映了古人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具有极高的建筑水平。

(二)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自强、众志成城的精神价值

齐长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衍化成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象征,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体现了保家卫国、守望和平、威武不屈、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涵,对于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神象征意义。齐长城常选址于地势险要的崇山峻岭,其艰难困苦的修筑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征。春秋战国时期,齐长城沿线就发生了480多场战役,如齐鲁长勺之战、晋之联军伐齐、齐魏马陵之战等,对维护齐国长期和平统一的历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齐长城在秦朝统一之后逐渐失去了其在战略上的防御作用,但是历史上的齐长城一直硝烟弥漫。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齐长城沿线成为我军抗日游击战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出了无数顶天立地的英雄儿女。1921年,王尽美和邓恩铭等人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齐鲁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清大峰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孕育形成了“信仰如山、一心为民、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峰山精神,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生在1942年11月9日的马鞍山保卫战,八路军115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等27名同志以身殉国,气壮山河。马鞍山保卫战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震慑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山东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抵御外敌、保家卫国、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此外,“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出生在齐长城脚下的博山区源泉镇,以及新时代的“林业英雄”孙建博、“人民楷模”朱彦夫等,他们身上展现了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赋予了齐长城新的生命和价值。

(三)体现了齐鲁大地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

齐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不仅有力保卫了齐国的国家安全,还是齐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纽带,塑造了齐国对外开放的传统格局。齐长城基本上位于齐鲁、齐莒等国的边界线上,齐长城两边有齐国、鲁国和其他诸侯国,分布有多种文化形态。齐长城连接着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与海洋文化,是齐鲁文化的精华所在,是诸侯国之间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齐长城是齐鲁大地开放、包容的文化象征。齐长城沿线的文化形态各具特色,以齐文化、鲁文化为主体,兼有其他诸侯国文化。齐长城沿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和融合了大量的其他优秀文化,体现了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特别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时期,攘夷抚边,极大加强了齐长城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春秋战国时间,各诸侯国派遣使节和会盟是一种常态。齐长城沿线的盟会活动促进了齐鲁两国以外交礼仪为主的“礼”的交融,反映了齐文化、鲁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最著名者如齐鲁夹谷会盟,孔子担任傧相主持了这次会盟,成功地辅佐鲁定公在夹谷之会中争取到鲁国的利益。

齐长城繁荣了商贸文化,构筑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商贸秩序。齐国以工商立国,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是先秦时代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于齐国商贸繁荣,关税优惠,出现了“天下商贾归齐者若流水”的繁荣景象。齐长城沿线的关隘、驿站、市集等场所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有力地保障了齐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促进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贸易交流。同时,齐国在与各国的贸易过程中充分利用齐长城关隘,控制商品和货币的流通,特别是限制食盐私卖,规范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商贸秩序。在齐长城沿线一些重要关隘、驿站,齐鲁两国开通互市,齐国人学习鲁国先进的农耕技术,鲁国人从齐国人那里购买商品,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在齐长城沿线发生了碰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齐鲁两国农商业的交流与融合对现代山东工商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地处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的青石关由于地势险要,为齐鲁要冲咽喉之地,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称,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青石关不仅是齐长城著名的关隘,还是闻名遐迩的齐鲁古道,是南北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蒲松龄曾经在这里留下题为《青石关》的诗:“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如今青石关石坡道上还遗留着八九厘米深的独轮车痕,足见当年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四)见证了齐国的兴衰,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支撑

齐长城全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发达和繁荣的盛况,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的重要阵地。齐长城的修建伴随着各诸侯国的争伐、兼并,见证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关系的复杂演变,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上的风云变迁。围绕着齐长城,发生了一系列威武壮烈的重大军事和政治事件,如长勺之战、夹谷会盟等。可以说,齐长城携带着大量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信息,隐藏着进一步破解整部春秋战国史的珍贵密码(5)王雁:《齐长城遗产廊道构建初探》,《理论学刊》,2015年第11期,第116页。。

齐长城是齐文化的典型代表。“齐长城是规模最大的齐国历史文化遗址,是齐文化现存的最大硬件。它是齐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山水形势、地缘政治、经济结构、军事战略、价值观念以及发达的科学技术的产物。”(6)张华松:《济南境内齐长城的历史地位及其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29页。齐长城正是依托了齐国比较稳定的政治局势、相对独立的军事力量、丰富厚实的文化基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实践丰富的科学基础,才得以在齐鲁大地绵延千里、存续至今,使后人得以通过齐长城领略当年齐国作为“五霸之首”“战国七雄”的风采。同时,齐长城也是齐鲁大地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大型实体,充分证明齐长城与齐文化繁荣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齐长城是齐国军事文化的载体。齐国有以孙武和孙膑为代表的齐国兵家,有《六韬》《孙膑兵法》《孙子兵法》等兵法著作。其兵法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他们首先强调防御,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而制敌取胜。齐长城的修建正是这些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

齐长城体现了齐人的政治理想。公元前664年至公元前656年,齐桓公通过伐戎救燕、伐狄救邢、伐狄救卫、伐蔡盟楚,取得了“尊王攘夷”的胜利,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为了在列国争雄中保持大国的地位,齐桓公之后的列位齐国君主通过“修齐治平,家国合一”的政治思想内强政治、通过修建齐长城外固国防,以达到称霸于天下的政治目的。

三、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时代价值

齐长城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而且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对于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齐长城是展示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页。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化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国家文化公园不仅仅是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模式,更是建立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塑造国家形象、推动文化传播、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国民身份认同的重大文化战略工程。习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齐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伟大气魄和无限创造力的体现,是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凝聚而成的光彩耀目的智慧结晶(8)路宗元:《齐长城》,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齐长城所蕴含的齐文化使齐鲁大地的文明史得以物质形态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世界最古老长城”的风采,不断提升长城文化的国家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讲好齐长城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二)齐长城是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力量

历史上,长城为中华民族克服艰难困苦、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聚起了强大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齐长城的修建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权的疆域防御意识。同时,其艰难困苦的修筑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征。革命战争年代,齐长城见证了齐鲁儿女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英勇壮举,体现了坚韧自强、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齐长城脚下涌现出焦裕禄、孙建博、朱彦夫等劳模人物,他们身上展现了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民族精神永续传承的重要保障。

(三)齐长城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齐长城穿越鲁中山区,过去由于交通闭塞,沿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建立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利用齐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外溢辐射效应,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应以齐长城为轴带,通过整合齐长城沿线周边资源要素,深入挖掘齐长城文化内涵,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康体运动、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特色生态等产品业态,推动沿线欠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村落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为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经济强省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四)齐长城是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应凸显全民公益性原则,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亲近文化遗产、体验文化遗产、了解文化遗产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就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综上所述,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典型的超大线性文化遗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才能精准定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城文化遗产,推动长城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弘扬中华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应采用“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深挖长城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突出齐长城“世界最古老长城”的独特地位,讲好齐长城故事,传承齐长城精神,积极推进齐长城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通过多种形式让齐长城在齐鲁大地上“活”起来,使之成为民族精神永续传承的重要保障和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实践和探索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东模式”。

猜你喜欢
齐国长城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守护长城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齐国强 作品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