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芙蓉
(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安徽 滁州 239000)
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独特性与合理性、科学性与长久性、实践性与民主性的有机体。长久以来,我们党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更是突破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具体境况相结合,摸索出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扬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同于过去的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也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即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概言之,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掌握真正具体的和现实的活动原则,从而否定主体所具备的能动性及创造性,并将感性活动只是归结为外部世界作用于主体所产生的一种被动的状态。但在马克思看来,外部客观世界既是主体所要认识的对象,同时也是主体在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要加以改造的对象。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比较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唯物史观”这个观点,也第一次提出“生产关系”这一概念。唯物史观从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点出发,揭示了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因此,对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揭示,只有通过解释自然史和社会史才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对人类历史、社会史以及自然史作出科学的解释,正是由于它是构建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实践是推动人、社会历史和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源动力,而人亦是环境的产物。
因此,唯物史观的重要支撑便是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所以,重要的不是以各自的方式对外部世界加以解释,而是要对世界进行改造,即最为重要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是人作用于外部世界的出发点。自然界、人以及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外部世界,皆可划归到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并以实践来加以解释,这是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实践性。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特性,促使它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地扎根。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置身艰难险阻,不断尝试突破困境,谋求民族自救,变革社会现状,以寻求民族独立与自强。在十月革命胜利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影响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但是,中华民族所面临的革命境况毕竟不同于俄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俄国的文明也是大相径庭。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承继,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革命斗争的艰难险阻,肩负的是谋求民族独立与自强的重任。在这双重重任的高压下,中国共产党借鉴了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但并非完全地复制苏联的建设模式,而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发展、建设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摒除了“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又摆脱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逐步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在这一阶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矛盾论》与《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结合自身的革命实践经验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发展与丰富。毛泽东同志也于1938 年,在《论新阶段》中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千难万难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独立与自强,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下成了执政党。1956 年党的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在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局面。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而改革则意味着实践需要与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进入到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阶段,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了崭新的强大的推动力。因此,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继承与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真理性内容与当下中国社会转变的现实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意味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即由以往的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转向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建设问题,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1982 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此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成为我们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同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无一不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落地扎根以来所取得的巨大胜利。现阶段,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又有了新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先见性地提出了新思维、新理论、新实践,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开辟了中国化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即: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4]。可见,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场阶级斗争便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无产阶级必定会赢得阶级斗争的胜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详尽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指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组织。因此,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群众才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树立无产阶级意识,由自发的斗争转为自觉的斗争,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并且在斗争的整个过程中,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革命运动的整体利益,不仅在实践上始终坚决地推动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同时在理论上也更为明确的掌握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阶段和结果。
我国宪法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5]。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党高瞻远瞩、统筹各方,彰显了我们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越性。这一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是完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所肩负的各项历史使命,最高纲领则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的,它必定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更替,也必定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这是运动的未来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最终指向,正是这二者的辩证统一、相互作用,才使得我们党的优越性得以体现。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40 多年,不仅是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更是我们国家制度发展、完善的40 多年。
反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其主张的是现行制度的长久性、永恒性。正由于它长期不变的惯性,制度改革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很难实现。1989 年,福山曾提出“历史的终结”,在他看来,自由民主政体是人类政体的最终形式,即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好也是最后的制度。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福山开始了自我反思,开始重新审视他所作出的“历史的终结”的论断。中国社会的发展让福山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中国的民主法制是立足民生、立足现实、立足社会、务实渐进的民主法制,它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建设、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焕发的强大生命力,让福山不得不对他的论断进行反思。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党和人民意志的高度一致性,还体现在主体即个人的自由发展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采取一系列的决策与措施,致力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推进、加强和巩固社会整体的民主、法治建设。过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抨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由之一便是选举的民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狭隘的将民主法制等同于普选行为,殊不知其实质应当是民意授予政府,是政府担负起民众意愿的责任,进而将民众的意愿法律化、制度化,是政府在履行对民众的责任。我国的民主选举即是如此,我们党肩负人民的意志、践行对人民的责任,坚持党和民众意志的高度统一。
反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的膨胀和游说集团的影响不仅扭曲了民主过程,而且破坏了政府有效运作的能力[8]。美国的大选只是维持着表面上的民主,其实质上最终仍旧是诉诸利益。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在美国大选期间可以向选举人和被选举人提供政治资金,无论是组织或个人,金额不设上限,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金钱腐蚀了政治。
我们党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用严明的纪律来维护我国的社会制度,始终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监督与自我监督的双向统一。就监督机制而言,一方面,在我们党内有从严、从实的党内监督机制,并且各监督机制之间形成互融互通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我们党外有着严谨有效全方位的党外监督机制。长期执政的历史实践,使我们党不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并摸索、构建、完善了党内外的监督机制,从而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步前进。
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是鼓吹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但在联邦政府内政见不同、思想对立的情况下,最初目的是防止出现过于强大的行政权力的美国权力制衡制度,已经变成了一种否决政治[8],造成这一否决制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利益集团的权利过于集中,一切的出发点始终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最终导致理应起到民主作用的政府却不代表民众的利益,所谓的民主也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用来遮蔽自身制度劣根性的手段而已。西方资本主义长久以来的僵化、不变早已致使它的制度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性,这样的社会制度必定会不断地暴露出自身的弊端,也必定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我们党做出了众多行之有效的决策与措施。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独特性与合理性、科学性与长久性、实践性与民主性的有机体。同时,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的正确领导下,这些特性才得以显现。所以,不论在何时,我们都要坚定地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坚定地拥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进的正确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谋求久存于心的中国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厘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并从13 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尽阐释。这些优越性是对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进行的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而实践必定是站在正确的方位上,必定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可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计划经济的实行在历史上都有其突出的贡献,它使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当美国面对大萧条的危机手足无措时,苏联社会却是迅速发展、欣欣向荣,苏联的发展前景曾被一度看好,但它最终却走向了瓦解。苏联的解体不仅仅是受传统文明及宗教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体制上的僵化、思想上的腐化等诸多原因。一方面,二战后,斯大林提出苏联可以封闭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僵化,这显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开篇就说: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6]。因此,苏联的封闭显然是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方面,苏联的执政者弱化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致使共产党的合理性及其领导地位在苏联江河日下。例如,戈尔巴乔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的体制进行改革,但由于他做出弱化党的领导地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决断,最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抛弃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摈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结合革命的具体现实,随心所欲地进行改革,必定要遭受挫折。所以,苏联的失败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最为有力的反证。
不同于苏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性,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的优越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实践的巨大优势,并在凝聚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实践、成就的根本之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更是再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论飞跃,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继续指导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与依据。
在应对此次突发的新冠疫情的重大决策中,再次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疫情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在疫情之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重中之重,是居于第一位的;在抗击疫情的紧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的战略判断及决策部署;在疫情大有转机后,习近平总书记又适时作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在境外疫情快速蔓延、扩散时,习近平总书记精确地做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的重要指示。正是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的科学精准的判断和决策下,中国才能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使防控疫情蔓延初见成效;才能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可见的速度将每日新增数字降至个位;才能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持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疫情突发后,为取得武汉、湖北保卫战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举全国之力对口支援武汉、支援湖北。无数的医护工作人员逆行出征;无数建设者齐心协力,用10 个昼夜的时间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无数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武汉、湖北、国内疫情严重地区捐赠物资。在疫情防控期间,党中央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力量,广大党员首当其冲,形成了最为严密的防控体系。如果不是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的安全、利益放在首位,难以想象那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反观西方,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人民的生命、利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那些一直高举自由、民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关键时刻、在重大疫情面前,其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撕碎了。他们只注重“救市”而非“救人”,即便美国的死亡人数与日俱增,但经济社会仍是他们关注的首位。中国的救治不分民族、不分年幼、拼尽全力,而在美国媒体上,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美国的救治是区分人种、区分年龄的,所谓的平等、自由,一切都是虚假的存在。
可以说,战“疫”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皆以不同的方式,汇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加入了这场斗争之中。这场斗争,不仅让全国各族儿女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与优越,更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势。当我们在抗击疫情中稍有缓释、境外疫情全面爆发之时,中国毫不吝啬地向世界伸出援手,提供物资、派遣抗疫医护人员做指导等,无不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坚毅形象。无论在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无论我们党面临何等的艰难险阻,无论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与代价,人民的地位始终是居于首位的、是重中之重的,党的初衷与追求,始终是人民至上。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我们党不仅果决、迅速地保障维护了全国各族人民,更让全世界一同见证了中国坚毅、果敢的精神品格,见证了我们党力挽狂澜的强大力量,见证了卓有成效、雷厉风行的中国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