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下企业的内部风险防控研究
——以A 公司为例

2021-11-29 06:04:49张明越唱晓阳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营销界 2021年31期
关键词:智能信息企业

张明越 唱晓阳(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智能制造相关概述

(一)智能制造含义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企业分别进入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的后继发展,是人类运用科学的知识与不断开发的智力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大致分为两个组成部分: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

(二)智能制造的现状

1.国家持续投入,鼓励智能制造的研发

面对未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各行业摩拳擦掌。提高科研人员制造水平,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再智能。随着一大批高端技术开发企业的兴起,智能机器人越发普及,创造力充分迸发。

2.经济发达地区智能制造已经全面铺开

在我国东部地带,率先实施了智能化制造的相关政策。东部沿海地带,以浙江省为首,率先相应国家政府号召,针对智能化制造进行一系列的计划制定,并且初步,实现了“机器换人”计划的成果。这使得我国智能化逐渐普及全国。

3.智能制造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我国对智能探索的起步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后期投入没有预先设定的及时。近年来,我国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注重人工智能、科创类人才的培养。但仍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应用到智能化的行业有限,尤其在软件行业,效果甚微。

■内部控制相关概述

(一)控制论

控制的最终呈现效果是在一个系统中,将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整合、交换,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一过程中,系统所处的内部外部环境保持不变,被称为生产性经营活动中的子系统组织,不可独立的产生效果,须整合外界资源、环境、社会等进行相互牵制,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控制发挥的作用是基础的理论性作用,通过大数据整合资料进行分析、比对、抽样最终形成结果,然后进行分析,确定偏差,分析偏差根源,从而使决策有效化。

(二)信息论

信息论这一名词主要来源与通信领域,系统的有效运行与调整需要保证外部信息的循环交换反馈,而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交换媒介的作用。在企业中,一项系统的运转需要内部外部信息的保证,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保证各要素间的交流能够顺利产生信息流。内部控制其实就是借助信息流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进行控制的信息运动。

(三)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财务管理理论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委托代理理论应运而生,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恩斯和伯利(Meansand Berle,1932)的两权分离,随着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不断完善,企业的股东纷纷让出管理权,聘用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但是随着委托代理的不断发展,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愈发凸显出来。所有者希望高管为他们创造最大的利润,但要同时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而管理者通常想通过创造收益,粉饰报表业绩来证明自身管理有效,从而获得股份支付、资金等奖励。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上述的委托代理关系矛盾的产生是以信息不对称这一事实为基础条件的,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管理者通常比其下属掌握的信息晚。相应的,所有者通常没有管理人员掌握信息的时效性来得快,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内部控制建立存在必要。

■A 公司案例

(一)A公司简介

A公司在全球大型家电行业占领第一品牌重要地位,并且连续九次蝉联。与美国GE、卡萨帝、统帅等国际知名品牌齐名,在全球研发中心达到10个,制造中心达到100余个,销售中心共有66家。

A公司近几年的发展战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而是进行差异化生产,不迎合市场,不为了获取收益增加库存风险,而是全方位主抓质量把控环节,在这一期间,企业要求员工展示充分的创新精神。A 公司的战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兼并18家公司后,A 公司向低成本模式靠拢,逐渐增加了利润空间,使A 集团更加成熟化。在拯救了原本亏损企业的同时,也为自身,为这个市场注入了活力。

(二)A公司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1.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充分放权,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日常工作中来,角色逐步从员工转移到管理层。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业绩,还可以提升员工的业绩。公司为每个员工定制(Individual evelopment Plan),公司在用人方面制定独特的用人模式,独特的升迁机制,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公司用人理念的员工考核评价标准。

2.风险评估

企业定期对公司内部、外部风险进行风险框架分析,充分了解市场行业变动,针对市场中产生的外部风险(宏观政策实施、经济周期变动、市场利率变动、竞争模式变动)进行关注与控制,公司可以使外部的风险充分对接到内部的管理中,实现风险控制有效化,在事前、事中、事后均作出有效防范。

3.控制活动

公司拉近了用户与企业的距离,同时也可以使内部控制体系与下游的业务层面相对接。A 公司在进行控制活动中,始终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避免人为干扰、全面预算管理、运营分析控制等原则。

4.信息与沟通

企业内部外部信息的监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反舞弊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内部信息规范化,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带来的弊端。

5.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最后一个要素就是内部监督,在这一环节中,企业全员参与进来,各部门充分发挥互相监督的职能,分别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决定、财务审计、员工职责履行、企业日常活动等事项进行监管。

(三)A 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控制环境不合规

A 公司有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持股体制,即交叉持股。A 公司称,在其下设立的层级只有三种人:创客、平台主、小微主。这种模式有着其独特的灵活性,但是不利于公司规范化管理,容易使内部控制失效。

2.内部监督发展不匹配

A公司的内部监督给予下属充分的权力,增加其自主性。但这难免产生头重脚轻的局面。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有着充分的自主权,但是企业主体对其监管和控制还不够,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一层级无法与其他层级进行闭环,实现完整的控制体系。

■对智能制造企业提出关于内控的建议

(一)继续推进“扁平化”管理模式

虽然企业目前扁平化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缺陷,没有实现闭环体系保证内控有效性,但是企业在进行智能制造的战略部署时,应当迎合新时期用户需求,着眼用户,打造用户满意的商品,提升其根本竞争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支撑A公司各个业务单元的创新活力。

(二)更新企业风险评估机制

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应当进行不定期核查,避免造成过期信息占用资源,对风险的关键点进行灵活的捕捉,提升感知风险的灵敏度。发动各部门各工作人员进行风险的评测与收集,集思广益,风险具体化,跳出传统框架下进行分析。会计信息的输入、转移最终输出均要保证其有效性。尤其是时效性,如果不能保证就会造成方向误判,降低内控效率。

(三)提高信息与沟通效率

A 公司应当整合各个子系统中的信息,使其与实体有效结合。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信息流向实物流的转换,还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应保证内部与外部信息的有效结合,产生独有的企业信息库,服务于内部控制系统。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外部信息,再将其传入生产经营领域,最终反映到财务报表中来,这种信息与沟通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智能信息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