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

2021-11-29 06:04:49许艳辉惠建国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日照外向型经济研究所
营销界 2021年31期
关键词:供给资本消费

许艳辉 惠建国(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日照外向型经济研究所)

■引言

中国新时代的供给侧改革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阶段,必须要摒弃就供给侧论供给侧的传统研究框架,打破“生产本位”思想,通过将消费需求纳入研究框架来实现供求平衡共振,而这需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代“财富中心论”这一西方经济学传统思想,更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新时代新阶段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融合消费资本、“以人民为中心”和制度创新三者为一体,进行“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推进。

■供给侧改革传统理论忽视了消费的资本价值内涵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国内外学者围绕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供给予需求关系而展开,一方坚持供给创造需求,另一方坚持需求创造供给。这些理论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外研究人员并没有结合时代特点来开展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供给侧改革都亟待理论创新。

(一)传统理论视角下的供给予需求

根据角度的不同进行划分,当前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供给创造需求和需求创造供给两类。

1.供给创造需求

萨伊及其追求者(包括西方供给学派和国内的新供给经济学)都极度推崇“供给创造需求”的观点,认为影响经济发展、导致经济下滑甚至停滞的原因往往不是需求不足,而是包括生产要素和制度在内的供给的不足[1],需求管理不能满足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客观需要[2],需要转变需求管理为供给管理。国内“新供给经济学”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创新、制度等是经济增长的五大并列元素[3]—在2012年的新供给主义宣言中,制度被认定为价值创造的源泉之一。

2.需求创造供给

经济增长下滑的原因在于投资、消费、出口等有效需求的不足,极力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在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通过政府投资成为拉动需求的主力[4]。针对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有学者认为政府在经济下滑情况下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会挤出私人投资,相反,消费反而会因为政府投资而增加,提高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5]。但是,这种理论主张忽略了作为需求的投资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同时,投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和体现为消费需求[6],而投资需求并不一定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和拉动消费需求。

如果深究起来,两种主张依然是生产本位思想,依然坚持生产是第一位的,依然坚持生产是生产、消费是消费、生产与消费相对“割裂”的思维模式,没有注意到消费资本的作用。

(二)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在国际贸易形势严峻,高质量发展日益加快,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76.2%的情况下,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供给侧改革?这就要求需求充分引导原有供给、催生新的供给,供给也要充分挖掘潜在需求、满足现实需求,实现二者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中推动供给侧改革。细观当下之研究就可以发现,主流研究只停留于生产领域的研究,从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层面和生产要素配置层面(主要是指体制改革)进行研究[7],忽视了关于需求在其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这些不足和空白却为新形势下供给侧改革理论创新和路径选择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消费资本的内涵

长期以来,生产是生产、消费是消费,二者具有价值生产与实现的链条关系,从未真正挖掘消费的时代内涵和对生产的根本意义。消费与生产本就是融为一体的,互联网技术凸显和加深了这一点,也为发掘消费资本地位和价值提供了技术条件。

(一)消费与生产融为一体

生产与消费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统一联系的。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内在统一,是有其坚实的技术和现实基础的。

1.在理论上,由单一生产维度向消费-生产双重维度转变

当下已经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从生产角度而言,厂商不仅仅要考虑生产供给侧要素,更需要考虑需求端的消费因素,需要将生产和需求合二为一,系统考虑,是复合的、双重的生产维度;从消费角度而言,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对产品的“要求”,甚至“参与”产品生产。

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考虑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还是从厂商个体考虑产品价值生产的有效性问题,都需要将需求侧的多样化需求因素纳入到生产当中来。

2.在实践上,“互联网+”推动供求由相对独立向相互融合转变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互联网时代,无数例子已经证明,以往的厂商可以依托的壁垒被打破,任何的经验主义都显得脆弱不堪[8],像黑莓、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名品纷纷遭到兼并或破产,而注重消费者、注重互联网的苹果、小米等新兴公司却取得了井喷式发展;各种互联网平台(比如社群、电商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社群等互联网平台的背后,不仅仅是粉丝和兴趣,更是体现了人的社会化的必然性,承载起了一种新的商业生态,已然打破产品价值供给予产品价值实现之间的隔阂,消费者可以以此参与到产品价值的生产和创造。消费者与厂商一起参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9],真正实现了供求两侧合二为一。总之,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供求两侧共同完成价值创造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为供求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可行性基础,新型的互联网化分工协作模式和“开放型生产方式”已然形成[10]。

(二)消费也是一种资本

消费的每一次完成都为下一次的产品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投资)提供了支持,形成了货币资本、知识资本、消费资本并存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产品生产中含有消费因素,生产的消费性得以进一步凸显,而消费中也因为对产品的体验和要求而蕴含着(新)产品生产的因子,消费的生产性也得以进一步凸显,二者深度融合。

消费的资本地位与含义已然显化,其所有者即消费者也应该获得相应的红利和收益。如此一来,消费和消费购买力根植于生产供给,供给侧改革路径需要新的考虑和选择。

■消费资本论视角下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根据消费资本论,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需要内置消费于生产,发挥其资本化作用,并保证消费能量也即消费购买力随着生产发展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解决消费资本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前提性问题。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当前的痛点、难点和限制条件。

(一)从生产要素结构中考察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消费者的消费规模要受到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如何增加工资收入便是增强消费购买力的前提性问题。如果在考察生产时把包含在其中的这种分配撇开,生产显然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相反,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11]产品分配和收入分配问题根源之生产结构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理解。

从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入手来解决收入分配不足带来的消费购买力不足问题,已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意。

(二)消费资本需要参与分红

在产品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关于产出成果(或收入)的分配已经“安排完毕”:资本将获得它应有的折旧计提和利息,劳动(者)将获得相应的仅仅用于补偿必要劳动耗费的工资收入。消费作为资本参与生产创造的地位和作用完全被忽略。

新阶段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消费收入和消费资本两个层面的动力问题,从生产内部要素的结构安排上系统性解决供给侧改革为谁进行、如何进行、怎么进行的系统性问题。当然,消费资本论提出了自己的供给侧改革主张,并不是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否定,而是一种补充和丰富,致力于更高质量地推动供给侧改革。

猜你喜欢
供给资本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资本策局变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第一资本观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VR 资本之路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