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100)
髋臼骨折由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或者骨盆骨折时坐骨、耻骨、髂骨出现骨折而波及髋臼,临床患者的症状为活动受限、髋关节局部疼痛等,同时并发股骨头脱位的患者症状为弹性固定和下肢畸形[1]。很多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患者的功能障碍、疼痛程度较低于髋关节前、后脱位,而且体征也不明显,患肢缩短的患者一般脱位较为严重[2]。MRI检查、X线检查、MSCT扫描都是诊断髋臼骨折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不同影像学诊断各自的优劣势也不相同。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影像学诊断髋臼骨折的效果,现将本院2017年3月-2019年12月35例髋臼骨折患者纳为研究样本,针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于本院接受治疗的35例髋臼骨折患者,病例选取时间范围为2017年3月-2019年12月。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55.25±5.69)岁;骨折原因:13例重物打击伤,17例意外车祸伤,5例高空坠落伤。35例患者均采用MRI检查、X线检查、MSCT扫描和手术治疗,而且术中明确存在髋臼骨折类型和骨块。根据不同影像学检查将其分别作为3组:磁共振组,X线平片组,CT组。
2 方法
2.1 MRI检查:磁共振扫描仪器为GE 1.5T Sigma MRI扫描仪,首先进行冠状面快速STIR成像(TR 3800,TE 51,TI 120),接着进行冠状面T1加权成像(TR 500,TE 17),然后进行轴面T2加权成像(TR 6040,TE 102),其视窗涵盖双侧髋关节,在T1加权成像发现骨小梁水肿有中等高信号区且中等信号区的中间存在表示骨折的一道低信号横线,就能作为髋臼骨折诊断。
2.2 X线检查:岛津500mAX光机扫描前后片应包括侧对侧髋关节充分显示骨盆的对称性和整体性,然后闭孔斜位片摄片时仰卧坐抬高患髋维持摄片台和双髋45°,最后髂骨斜位摄片选择仰卧位抬高健侧髋部并维持双髋和摄片台45°。
2.3 MSCT扫描:多层螺旋CT扫描应用TOSHIBA Aquilion四层螺旋CT,主要扫描范围为髂骨翼上缘到坐骨结节以及髋臼和股骨头。将重建函数、重建间隔、FOV、矩阵、螺距、层厚、管电压、参考管电流分别设置为FC 10、1-2mm、320mm、512×512、3.5、2-4mm、120kVp、300mAs。透明处理股骨头,包括外侧位、前后位、后前位、仰视位、斜位、俯视位等多个角度。
2.4 图像处理:将35例髋臼骨折患者所有的图像数据上传至工作站,由2名经验丰富的专业影像学医师采取双盲法对图像进行分析,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共同商量讨论后确定。
4 结果:3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解剖复位结果按髋臼骨折类型分为:9例中间壁骨折,7例顶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5例后壁骨折,5例前柱骨折,3例前壁骨折。X线平片组:岛津500mAX光机扫描诊断出中间壁骨折7例,顶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4例,前柱骨折4例,前壁骨折2例;其他2例中间壁骨折,3例后柱骨折,以及顶壁骨折、后壁骨折、前柱骨折、前壁骨折各1例由于骨块重叠等因素误漏诊。与手术解剖复位结果相比较,X线平片组诊断符合率为74.26%。磁共振组:磁共振扫描出9例为中间壁骨折,7例为顶壁骨折,3例为后柱骨折,4例为后壁骨折,5例为前柱骨折,3例为前壁骨折,出现3例后柱骨折和1例后壁骨折误漏诊。将手术解剖复位结果作为金标准,磁共振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为88.57%。CT组:MSCT扫描诊断中间壁骨折、顶壁骨折、后柱骨折、后壁骨折、前柱骨折、前壁骨折分别为9例、7例、6例、5例、5例、3例,诊断符合率100%。CT组与X线平片组、磁共振组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0.3279,P=0.0013;x2=4.2424,P=0.0394)。
髋臼包含在髋骨之中,髋骨主要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髋臼为一半球形的深窝,下方为髋臼横韧带,关节面为170°-175°的半球形,前薄后厚[3]。在髋臼骨折发生时,应仔细检查是否并发同侧下肢骨折、盆腔内大出血、神经损伤、尿道损伤、骨盆环断裂,避免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作出错误的判断。重物打击伤、意外车祸伤和高空坠落伤都是引起髋臼骨折最常见的原因。骨折伤害机制为人体高空坠落过程中某侧股骨大粗隆直接撞击地面引起的髋臼无移位骨折以及髋臼内壁骨折块发生盆腔移位。在屈髋屈膝过程中,股骨纵轴承受高能量暴力和物理撞击也会发生髋臼后缘骨折。下肢内收位发生的髋关节后脱位、髋臼骨折,尤其下肢外展时甚至会对髋臼顶部造成粉碎性骨折。此外,挤压伤发生髋臼骨折的概率也比较高。
根据Letournel法对髋臼骨折进行分类,可分为后壁骨折、后柱骨折、前壁骨折、前柱骨折和横向骨折5种单纯骨折,以及上述单纯骨折类型联合发生的复合骨折,复合骨折包括“T”形、横向和后壁、前柱和后半横形、后壁和后柱、两柱骨折等。“T”形复合骨折与横向骨折较为相似,沿四方表面与髋臼窝出现垂直披裂分开前、后柱。后半横形主要指后柱发生横形骨折。临床较少数髋臼骨折复合骨折患者伴发耻骨下支骨折,针对两柱骨折轻度移位且继发性匹配,移位少的髋臼骨折优先采用保守疗法,与股骨头匹配或者大部髋臼完整也可采用保守治疗。两柱骨折后的软骨部分和远骨折片脱离髂骨,而且股骨头周围骨折块外形较好,给予胫骨结节牵引等非手术治疗能够避免移位进一步发展。胫骨结节牵引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牵引力,避免牵引力过大造成股骨头脱出髋臼。临床大部分移位髋臼骨折通过手术治疗复位固定和预后效果都非常好,能够及早开展功能锻炼,创伤后关节炎发生率比较低。手术时间控制在骨折后2-10天,该阶段局部出血已停止,而且骨折线较为清晰,最适合对髋臼移位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一旦手术时间延误到骨折3周以后,由于骨痂生长的原因,骨折复位会比较困难。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入路应按照骨折类型确定相应的方式,主要目的是尽量通过一个入路完成复位固定。后柱骨折采取Kocher-Langenbeck入路效果较好,前柱和内侧部分的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最佳,前、后柱骨折适宜延伸的髂股入路[4]。在显露骨折和复位后,采取的内固定方式主要为钢丝、螺钉和可塑形接骨板。髋臼骨折的病理病因多见于挤压暴力和间接暴力引起,目前暂无相关实验室检查,其他辅助检查包括X线平片、CT、MRI等检查都能够诊断和观察骨折的移位情况。本研究针对35例髋臼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岛津500mAX光机扫描(X线片组)、磁共振扫描(MRI组)和多层螺旋CT扫描(CT组),通过分析3组影像学资料发现CT组和MRI组都能够准确划分髋臼骨折类型和定位髋臼骨折骨块,诊断符合率与X线片组相比相对较高。根据手术解剖复位结果3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骨折类型为:中间壁骨折、顶壁骨折、后柱骨折、后壁骨折、前柱骨折、前壁骨折分别为9例、7例、6例、5例、5例、3例,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结果与手术解剖复位结果完全相符,诊断符合率为100%,说明多层螺旋CT扫描在确定髋臼骨折患者骨折类型以及观察骨折移位情况等方面作用显著,可作为髋臼骨折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式。本研究中X线平片组出现2例中间壁骨折、3例后柱骨折、1例顶壁骨折、1例后壁骨折、1例前柱骨折、1例前壁骨折误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4.26%,其他岛津500mAX光机扫描诊断出7例中间壁骨折、6例顶壁骨折、3例后柱骨折、4例后壁骨折、4例前柱骨折、2例前壁骨折,与手术解剖复位结果相符。X线平片在髋臼骨折诊断当中应用较多,通过不同体位多角度的X线片最大程度帮助医生掌握髋臼骨折情况,但由于髋臼结构比较复杂,不同体位摄片有较高机率出现骨块重叠,因此X线平片在诊断髋臼骨折时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和缺陷性。X线平片诊断的另外一个缺点是髋臼骨折伤情严重、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多体位的保持摄片姿势,不是非常容易被患者接受。CT诊断的优势在于诊断符合率高、扫描速度快,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时间相对较短,而且能够避免层间移动性伪影或者重复扫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朱心德学者研究发现[5],CT诊断的探测器能够借助4个数据采集通道1次屏息内进行较大范围的扫描,扫描层厚较薄,可大幅度的提高Z轴空间分辨率,因而扫描质量相对较高。相比X线平片,CT诊断能够有效观察移位不明显的骨折与关节内游离骨块,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骨折稳性,进一步有效的指导手术计划。曹洪海,郝明,赵燕鹏,等研究指出[6],CT诊断除了有效提示骨折块与游离骨块,也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髋臼骨折分型,诊断结果与手术解剖复位结果相符,而MRI具有检查无创性的优势,可避免患者暴露在放射线下,相对而言MRI检查安全性更高,诊断符合率也高于X线平片。同时任何骨折都有一定的骨髓改变,MRI能够观察不同序列的骨髓水肿情况,有效的发现应力骨折、无移位骨折和隐匿骨折。因此,MRI检查和CT诊断的髋臼骨折分型效果趋近相似,MRI检查对髋臼骨折患者皮质断裂诊断效果相对较差,而且检查费用高,CT诊断作为髋臼骨折检查的首选方式具有很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诊断采用MSCT影像学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MRI诊断无移位骨折、隐匿骨折的效果也较好,可作为MSCT的补充检查,建议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