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2021-11-29 03:28韩德琼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导游旅游业旅游

韩德琼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服务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在大数据技术浪潮下,旅游业的消费与生产方式均发生突飞猛进的变革。大数据将庞大、复杂且具备高增长量的数据信息进行高度整合与处理,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结构化与非结构化集合,最终实现高质量、高价值的数据信息供给。如何结合大数据技术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旅游消费者,如何培育大数据背景下的导游专业人才,已成为旅游教育界积极探索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以上背景,将目光聚焦于当前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现状,通过对现有问题研判,进而提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的提出背景

(一)旅游业发展推动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

自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从快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同时,以“大智移物云区”为主导的互联网技术正在飞速与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并演化出智能旅游、医疗旅游等多种旅游载体。[1]在此背景下,产业集群为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已经愈发凸显,旅游业对于高职业素养导游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在逐渐扩大。一方面,导游职业在社会的高度分化下被逐渐细分;另一方面,随着工作环境逐渐复杂,导游职业的跨界性质也愈发凸显,对于岗位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也逐渐提升。受此影响,单一性的技能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需要。2015 年,国家旅游局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旅游职业教育的创新需在专业结构、办学类型、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开展具体实施方案[2]。高校作为国家重要人才储备教育基地,应必须快速适应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更好地为旅游业提供高素质导游人才。

当前,尽管我国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也在与旅游业同步发展,但由于部分高校导游专业群内专业众多、细分领域丰富,导致教学资源分散,部分专业教学资源不足,不利于培育旅游业需要的创新人才。[3]在单一化导游专业群发展导向下,即使学生具备超强的专业素养,也会因为与旅游业需求不相匹配而导致培养脱节。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加快,这种不相匹配的矛盾愈发凸显,导游专业群教学亟待创新。此角度看,从导游专业群到导游专业群的创新发展,是未来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高校应该根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更具针对性的打造高水平导游专业群。

(二)教育改革对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长期推行,我国“人人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但是受限于国内诸多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人人上好学”的目标还未实现。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类型教育的定位,并强调要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教育改革重心,敦促各高校尽早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即提高导游专业群建设质量。为响应国家号召,四川于2020年9月举办中国文化旅游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峰会。[4]会议上,地方政府、高校以及人力资源机构等参与主体基于“专业有特色、学校有品牌、办学有质量”的特色发展方针,提出新时期下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需匹配旅游业发展的观点。

尽管目前诸多专家学者对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出建设性论点,但对如何打造新型导游专业群教学则没有统一论调。从外生逻辑看,学校存在以自我为主的偏颇思想。[5]部分高校对于导游专业群的建设定位仅仅是考虑当前学校既有专业的排列组合,而并未认识到高校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甚至只是单纯以学校需求为出发点,将多个具有显著“成果”的专业进行盲目结合。从内生逻辑来看,高校对于导游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训资源倾斜各有不同,以至于学生从专业-专业群-专业的成长路径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安排,依旧按照传统思维来进行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设计。因此,教育改革适时对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旨在推进高校培养导游人才的进一步深入。

二、当前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设计效果不足

在注重实用技能的今天,高校教育主要目的是形成将“做什么”和“怎么做”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实操性与理论性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但是在当前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过程中,诸多高校因为带团实习的安全性、旅行团服务实训设备的采购配置以及外出踩点的经费问题受到一定限制,导致教学实践效果不足。同时,高校也因为校内专业群导游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存在教师不重视、培训目标不明确、硬件支持不足、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困难以及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后,其用人单位整体评价结果不理想。

(二)核心课程未能完全接轨社会需求

当前,高校导游专业群人才培育计划的核心设计逻辑是为了响应旅游行业、导游职位以及导游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6]例如,旅行社管理方向的核心课程就是导游业务、计调业务以及旅行社经营管理。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概念与酒店互联网等新兴旅游知识的兴起,使得旅行社管理方向的导游专业群教学设计不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部分高校会因为师资力量、计算机或网络技术受限,导致学生学了很多不重要或者不具备实操性的应用知识,影响其对于核心技能的掌握。

(三)师资团队教学能力较弱

近年来,国家多次发布有关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专业技能并且可以轻松的应用这些知识,才能把最前沿的导游业务知识、计调业务知识,以及旅行社其他相关实践信息教授给学生。然而,当前导游专业群教学中,老师主要将精力花费在科研项目以及论文撰写中,导致其教学实践知识落后于旅游业当前现况。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许多年长的老教师对智慧旅游、智慧服务以及智慧管理等板块知识所知甚少,阻碍了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发展。

(四)教学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作为基本点的导游专业群建设,是近年来国家与高校实现产教融合的突破方式。但由于多数高校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在进行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时,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也无法提供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致使大多数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与导游人才需求不匹配。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势必会对导游专业群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而不相匹配的专业群教学基础建设,会使高校导游专业的教学脱节于社会,进而引起人才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发展策略

(一)建设动态化对接调整系统

传统导游专业群教学模式下,高校为了适应旅游业用人需求变化,往往会通过扩招、停招、合并及转型等方式,大幅度调整专业架构。该做法主要会导致两个不良成效:第一,专业建设存在一定周期性,大幅度调整并不会即时满足市场的变化;第二,大幅度的调整专业架构既大量消耗了高校办学资源,也不利于校内专业文化的持续积淀。因此,高校应建立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为主体的多方参与“动态化”对接协调机制。具体而言:首先,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应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数据调研优势,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定位以及特色优势,对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精心精准定位。其次,应从导游人才发展规划、导游人才需求调研、学生就业质量反馈等方面,完善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与高校的信息数据对从而为学生匹配动态化的岗位培训,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最后,实现导游专业构成的动态化调整,使整个导游专业群系统更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此外,高校在进行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时,要把群内专业界定在同一产业链或者岗位群,不能偏离此领域。例如,随着智慧旅游概念兴起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高校可将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专业进行同质融合,剔除内在冲突部分,融入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导游知识,最终实现导游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政府主导、学校承接、行业企业协助”已经成为体现当前导游专业群教学水平的显著特征。因此,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应将协同创新作为指导方针,进行内涵式发展。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发展校企联合理事会,并组建导游专业群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从框架上搭建起提升专业群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具体的构建内容中,可将专业建设、师资力量培训、课程研发、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以及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等制度纳入其中,用规章制度约束各方权、责、利、义,从而真正构建出导游人才协同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

(三)打造群内外资源共建共用体系

在学校层面,高校可以专门出台应用于导游专业群教学的资源共建共用体系。具体而言,高校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整合现有导游专业群内部渠道资源(专业群内各专业集合而成的教学资源)与外部渠道资源(包括企业、行业、政府等教学资源),打造导游专业群内外资源整合共享平台,进而提高教学实践的整体效益。在平台内,可建立虚拟网络知识库,既可以丰富学生获取导游专业知识的渠道,也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丰富导游专业群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该学校通过打造群内外资源共建共用体系,成功获得了广东省旅游管理建设专业的审批。

(四)优化导游专业群组织机构要素保障机制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不仅需要自身具有的完备组织结构,还需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具体而言,第一,高校需要成立由导游专业群、旅游业、旅游企业以及政府四方组成的多方合作领导小组,以为导游专业群的建设提供稳定的组织机构保障。第二,高校需要不断完善现有导游专业群教学管理模式,可通过出台促进多方合作方案,作为对导游专业群发展的补充保障。第三,积极申报各类与群内各专业相互联系的科研项目,通过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群内专业的统一性。同时,还能为立项者提供一定科研经费用于导游专业群内发展研究。第四,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导游教学人才,完善导游专业群的培养体系。并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解决导游专业群内教师教学意识差、教学方式单一以及教学能力不足问题。

(五)创新导游专业群就业质量考评模式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导游专业群就业质量考评模式创新,就是将学校内部考核评价逐步扩充到企业行业为主的外部考核评价中,并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来共同制定考评内容及方法的模式。导游专业群就业质量考评的指标主要取决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从学校层面来看,导游专业群教学质量考评指标可从学生对于区域产业研究的贡献程度;行业在学生培养过程的参与程度;群内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契合程度;专业设置对于产业发展导向的提升程度几个方面进行选取。从学生层面来说,高校可从是否在技能大赛上获奖;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考量。高校通过建立导游专业群就业质量考评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对群内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群内教师、相关企业及机构进行反向督促,提升其对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的重视程度。

(六)重构导游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推进导游专业群教学创新的重要任务就是基于专业群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大数据重构。在传统导游专业群教学下,由于教学大纲与教学目的单一,学生很少主动学习专业外的知识,以至于学生缺乏对旅游业其他职业相关状况的了解,阻碍了其导游创新思维以及综合素养的培育。同时,过于刚性的课程设置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个性化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例如,在每个新生入学时,选择了专业就意味着未来几年的学习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已经确定。这种僵硬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导游专业群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导游专业群内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三层重构,使其形成“底层共享+中层融合+上层互选”的创新结构。“底层共享”是指建立完备的基础知识技能库,面向群内所有专业学生开放,培育学生对职业领域的整体认知。“中层融合”是指进一步对本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课程研发,提高本专业能力深入化知识素养。“高层互选”是指高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研发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以供学生个人兴趣以及职业规划来选择性学习。

经过多年教学发展与完善,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已取得显著成就,也培育了大量人才。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方式需要借助大数据的优势特征,加快落实专业群教学创新改革。高校将大数据与导游专业群教学进行创新融合,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改革对于高校导游专业群教学要求,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进而实现为旅游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导游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黄希川
旅游
网约导游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我是小导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