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研究

2021-11-29 03:44王金华张雨萍
军事历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西洋潜艇德国

★ 王金华 张雨萍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人类战争逐渐进入了总体战时代。战争已不再仅仅是军事的对抗,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乃至对立集团之间全部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不仅战争的规模更大、烈度更强,总体战的特性也更为明显。在此背景之下,通过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进而削弱敌方的经济和战争潜力,阻碍敌对集团的相互援助,遂成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种选择,而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同样也成为赢得战争的重要条件。二战期间,针对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对同盟国大西洋海上交通线的破坏,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同盟国展开了持久的护航作战行动,显示出与以往护航作战不同的特点,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经验教训。

一、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的主要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大西洋的护航作战行动持续了长达五年零八个月之久。根据同盟国护航作战力量的构成和攻防态势转换,大致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一)英国担任护航作战主力阶段(1939.9—1941.8)。大西洋交通线是英国输入战略物资、工业原料和粮食的“生命线”。二战爆发前,德国鉴于其海军兵力明显弱于英国,空军主要准备用于支援地面部队,遂决定运用海军主力和少量岸基航空兵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进行所谓“经济战”,以此迫使英国用作战舰艇为商船队护航,使德国舰队趁机攻击对方护航运输舰队,以达到战争目的。①戴耀先:《德意志军事思想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65 页。英国的战前计划则是,在争夺制海权的同时,利用海空兵力保障海上交通线安全,必要时对敌实施海上封锁。

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当日,德国潜艇即在苏格兰西部外海击沉了英国“雅典娜”号轮船。②P. K. Kemp, Victory at Sea 1939-1945, London: Frederick Muller Ltd, 1957, p.38.英国此后迅速实施已经制定的应对这种紧急情况的计划,启动了护航机制,并确定其护航行动体系由英国海军部负责。为增强护航作战力量,英国联合法国和加拿大海军共同进行护航作战。③P. K. Kemp, Victory at Sea 1939-1945, p.41.英国海军部在本土西海岸许多港口编组护航运输队,根据运输物资和航速把远洋护航运输队分为运送普通物资(包括军用物资)的慢速护航运输队、快速护航运输队以及运送军队的护航运输队三类,并把濒海地区的护航运输单独划为一类,建立若干特种护航运输队。护航运输队采取护航舰环包运输船只的队形,不仅能有效阻止德国潜艇的攻击,且利于护航舰艇对敌潜艇实施反击。由于护航舰船不足,英国海军部用岸基航空兵组建巡逻队,并采取了以火炮武装商船、设置水雷障碍等措施。除此之外,英国海军部还用航空母舰进行护航,但由于装备和训练等原因,母舰航空兵在护航作战之初作用不大。至1939年10月,英国在各主要航线上都建立了护航体系,德国破交舰艇逐渐被逼到远海活动。①[苏]博戈列波夫等:《封锁反封锁》,海军工程学院原六大队俄文教员译,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3年,第130 页。

1940年4月至6月德国先后占领挪威和法国后,其潜艇拥有了利用挪威和法国的基地以及出海口的便利,因而在大西洋活动的次数增多,其远程轰炸机可以从挪威机场起飞,袭击爱尔兰以北的大西洋航线。此时英国皇家空军被牵制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舰队随时准备保卫本土,英国失去了法国护航力量的支持,而德国破交力量却得到了意大利海军的加强。8月,德国提出与英国签订和约未果,遂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并开始实施“狼群战术”。英国缺乏与之对抗的措施,损失不断增加。为加强护航作战,英国以大西洋西部的基地交换美国的舰艇和技术设备,并加快反潜舰艇的建造;在护航作战中采用护航运输队变换航线的方法;扩大基地配系,即扩大航空兵反潜巡逻和直接护送运输队的范围;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和改进,装备新式重型深水炸弹,为护航舰和岸基航空兵飞机安装雷达,为反潜舰艇装备声呐器材;加快破译敌方密码。由于德国多艘大型水面舰只先后被击沉,自1941年6月起,德国水面舰只的破交战逐渐降至次要地位,而潜艇和轰炸机则成为破交的主要手段。此时,英国也对大西洋交通线实施了全线护航。

(二)同盟国分段护航作战阶段(1941.9—1943.2)。1941年3月,英美两国参谋部在华盛顿达成“ABC-1”②ABC-1:即《ABC-1 参谋协定》(United States-British Staff Conversations Report)。参见:Exhibits of Joint Committee,PHA, Pt.15, pp.1485-1550.协定,两国在护航作战方面逐步走向合作。此举也是为了确保美国《租借法案》中规定运输的货物安全通行。③参见Ernest J. King, U. S. Navy at War 1941—1945: Official Reports to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Navy Department, 1946.同年8月,美英首脑在大西洋会议中批准了美国海军在大西洋的护航计划。自9月起,美国接替英加承担纽芬兰岛和冰岛之间的护航任务。为使护航行动有效衔接,同盟国各国海军之间建立了联系。同盟国分段护航之初,水面舰艇依然是护航作战的主力,随后,同盟国航空兵扩大了飞机的巡逻范围,配合更加密切。到1941年10月上旬,同盟国护航运输队的护航体系已基本完善。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战史:大西洋之战(1939年9月—1943年5月)》,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1960年,第148 页。

美国参战后,德国将无限制潜艇战作战范围扩大到北美至巴西海域,将数个潜艇群部署在纽芬兰、新斯科舍、纽约、哈特勒斯角等地外海和加勒比海,袭击同盟国商船队,同时意大利的海空军也增加了破交行动。1942年1月,德国潜艇展开“击鼓”行动,在美国东海岸对同盟国航运进行“重点打击”。美国由于没有做好护航准备,商船损失较大。为应对德国破交行动,美国对海军进行改组,设立了多个海疆司令部。1942年初,新上任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海军上将与英国海军部对大西洋联合护航问题进行协商,进一步确定了英美加护航兵力分工合作的分段护航体系。⑤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92 页。同盟国将在大西洋的交通线分为四段进行护航,从5月中旬起,该护航体系效果明显,德国潜艇的效力大受影响。⑥[德]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斯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德国人的见解》,钮先钟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年,第350 页。

德国为更有效地开展潜艇战,将潜艇主力调往远离美海空基地的中大西洋。为应对德国潜艇活动,英国依托大西洋上的基地,组成7—8 个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多艘战列舰、巡洋舰组成的搜索舰队;美国则组成多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和潜艇在内的特遣舰队,分布在大西洋海域坚持开展保交战。1942年夏,同盟国成立了反潜艇作战委员会,加强反潜组织领导。此后,同盟国进一步加强护航制度,海军开始装备机载搜索雷达、磁探仪和新式声呐、深水炸弹等新式武器装备。德潜艇的作战性能也有所提升,特别是装备了能发现ASV II 雷达发射波的接收机;使用了不易被声呐发现的声阻尼覆盖层;发明了声自导鱼雷。1943年初,同盟国护航力量与德国潜艇群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南大西洋的斗争异常激烈。

(三)同盟国攻势护航阶段(1943.3—1945.5)。1943年3月,美英加三国在华盛顿举行大西洋护航会议,决定调整护航体系,采用新的护航时刻表;加强航空兵护航作战运用;建立以护航航母为主力的反潜部队并采用新的反潜战术;广泛使用新式雷达,将护航运输队的护航作战由单纯的被动防御转为主动的立体搜索和进攻。5月,同盟国护航舰队击沉德国潜艇33 艘,德国潜艇被迫撤离北大西洋,转移到亚速尔群岛西南海域。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的态势出现重大转折。

德国为改变不利态势,加紧改装原有潜艇并研制新式潜艇和水中武器,并再次派遣潜艇群进入大西洋。1943年9月,德国海军总司令邓尼茨下令德国潜艇再次向同盟国北大西洋的主要运输线发动进攻。①[美]C. W. 尼米兹、E. B. 波特:《大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赵振愚等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年,第127 页。重返北大西洋的德潜艇装备了声自导鱼雷和四联装20 毫米高射炮,但使用新装备技术进行攻击的“狼群”战术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同盟国则抽调更多的海空兵力投入大西洋护航作战。10月中旬,英国空军岸防航空兵的飞机获准从亚速尔群岛起飞进行作战活动,该群岛上的基地几乎能监视整个中大西洋。②[美]C. W. 尼米兹、E. B. 波特:《大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第128 页。同盟国在中大西洋还编有三个护航航空母舰支援舰群,可以在岸基航空兵达不到的水域进行巡逻。为对付德国的声自导鱼雷,英国在军舰和部分商船装备了“福克塞”声波诱雷器,同盟国的反潜舰艇装备的24 管深水炸弹发射炮,对付潜艇也非常有利。这时的同盟国护航兵力和装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已取得对德国潜艇的优势,这种优势还在不断增长。1943年底,英国海军部又重新开辟了前往苏联摩尔曼斯克的海上运输线。

美英苏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后,同盟国准备实施大规模登陆战役,海上军事运输作用大为增长。同盟国不仅加强了对运输船的护航,而且在敌潜艇基地出口处建立海上封锁区,加强进攻行动。1944年1月到6月间,同盟国击沉德国潜艇130 艘,超过了德国同期新列装潜艇数量,这种情况自同盟国护航以来尚属首次。到1944年5月底,德国被迫放弃北大西洋的潜艇战。③翁赛飞、时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年,第111 页。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同盟国需要从英美向夺占的登陆场调运部队、武器、弹药、给养和燃料。邓尼茨命令所有可用的潜艇驶往英吉利海峡,攻击通过海峡驶往法国的船只。但同盟国的护航兵力比诺曼底登陆之前增加了15%—20%,还加强了对护航运输队的警戒,能够更有效地封锁德国的潜艇基地。④[苏]博戈列波夫等:《封锁反封锁》,第351 页。

随着盟军在欧洲不断进攻和同盟国护航作战力量的进一步增强,德国在大西洋的破交能力越来越小,1944年的最后4 个月中,同盟国在英国近海海区仅损失了14 艘船只。同盟国大量的航空母舰编队投入护航作战,使德国潜艇难以从比斯开湾进入大西洋,大西洋的制海制空权已基本为盟军所掌握。随着盟军和苏军向德国腹地持续推进,德国难以再进行海上破交活动,并于1945年5月8日投降。

二、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的特点

二战时期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与以往的护航作战相比,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一)二战时期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规模巨大。这一时期护航作战规模之巨是历史上其他的护航作战行动无法比拟的。从同盟国护航作战的海域范围看,盟军的护航作战范围遍及北大西洋航线、中大西洋航线、南大西洋航线、大西洋西航线和大西洋东航线五条主要航线,有些护航作战行动还经常延伸至与大西洋相连接的大洋和众多海域。从同盟国参加护航作战的成员看,不仅有早期的英国、法国、加拿大,还有后来参加的、具有强大护航作战能力的美国。实际上,欧洲不少遭受法西斯侵略国家的部分舰艇在逃离轴心国控制后,也成为了同盟国护航作战力量。从参加护航作战的兵力及装备等看,同盟国最初投入的力量相对较小,但随着大战的发展,其投入的护航作战力量不断增强。至1943年3月,同盟国护航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时已拥有护航航空母舰22 艘、舰队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508 艘、护卫舰222 艘、巡逻舰艇380 艘、猎潜舰776 艘以及扫雷舰等其他舰船近1000 艘;英国潜艇70 艘,美国潜艇若干艘;岸基飞机1620 架,舰载飞机260 架。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 卷,第300 页。至战争后期,同盟国的护航作战力量更是达到了空前规模。仅就航母而言,1944年,美国航空母舰已发展到125 艘,英国也达到40 艘之多。②肖裕声主编:《世界战争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第432 页。

(二)二战时期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强度极高。二战时期同盟国护航作战的强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的护航作战行动,这一方面是由于轴心国投入了大量的海上破交力量,更主要的是同盟国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立体护航作战体系。战争中,同盟国护航由最初的以水面舰艇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和潜艇在内的立体护航作战体系,越来越多的岸基飞机也参与了护航行动。至1943年4月,同盟国在大西洋海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一定纵深的立体护航体系,即护航舰艇担负近距离直接掩护,反潜支援舰队担负远距离掩护,岸基飞机担任作战半径内的空中掩护,护航航空母舰担任运输队上空和“黑窟”内的掩护,各种兵力密切配合,大大提高了护航效能。战争中,轴心国不断投入新技术和新装备,同盟国同样注重运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夺取作战主动权,这也使得护航作战的强度增大。同盟国持续改进其舰载和机载雷达,使其舰艇和飞机更易发现敌潜艇的潜望镜和通气管;突击搜索群采用无线电声波浮标搜索设备,大大加强了海上搜索潜艇能力;改进水面舰艇上的水声器材,扩大了舰艇在运输队周围的观察范围;研制“刺猬”和“乌贼”多管深水炸弹发射炮,特别有利于消灭敌潜艇。③翁赛飞、时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第122 页。由于上述原因,加之战争双方破交和保交的意志都很坚决,由此使得护航作战异常激烈,双方损失都较大。如同盟国护航作战的第一阶段,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战列巡洋舰“胡德”号、航空母舰“勇敢”号、“光荣”号等都被击沉。同时,德国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和“俾斯麦”号等大型水面舰只也先后被击沉。

(三)二战时期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影响广泛。二战时期同盟国的护航作战行动,似乎不如同期大规模的陆战、海战和空战对战争的影响直接和明显。但实际上,它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护航作战的胜利,使同盟国维持甚至增加了战争潜力。特别是英国,虽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损失,但由于顶住了德国的破交行动,才维持了战争所需物资和装备,没有被德国征服。到战争中后期,同盟国力量不断壮大,与其交通线安全性的提高关系密切。其次,同盟国的护航作战,有助于实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相互支持和帮助。战争期间,美英加等国进行密切的护航联合作战行动,不仅消灭了轴心国大量的破交力量,保障了同盟国之间的相互支援和帮助,同时还确保了英国和美国对苏联的军事装备和物资援助,对苏联赢得苏德战场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苏联的胜利也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在欧洲的作战行动。在战争后期,盟军在欧洲登陆战役的准备、实施和进攻作战中,不论是参战人员还是作战物资的运送,都面临着德国潜艇的严重威胁,没有可靠的护航作战力量的保障,盟军根本无法顺利地在欧洲大陆发动进攻。

三、同盟国大西洋护航作战的经验教训

纵观二战时期同盟国护航作战的历程,分析其成败得失,其中有不少重要的经验教训。

(一)严密高效的组织是护航作战胜利的核心。二战爆发后,同盟国实施的护航作战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严密高效的护航组织无疑发挥了核心作用。为对护航作战统一组织指挥,英美等国都设立了护航作战的指挥机构,对护航作战行动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这一职责多由同盟国的海军部或海军作战部承担,并在其下设有多级指挥机构或指挥部。二战之初,英国在确定海军部负责护航行动的同时,还在海军司令部中设立了一个商务航运司,与海军司令部的作战部、情报部相互配合,直接领导护航运输队和单独航行船只的航运事务,并通过海军司令部下设的一个专门指挥所以及各基地司令部下设的这种专门指挥所实施指挥,同时,又在蒙特利尔等地组织了海上运输指挥部。①[苏]博戈列波夫等:《封锁反封锁》,第129 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战史:大西洋之战(1939年9月—1943年5月)》,第64 页。由于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英国的护航作战行动得以迅速展开。为统一管理战时海上运输工作,英国于1941年5月将政府内阁所属的海运部与运输部合并,新组建了军事运输部,这同样有利于开展护航行动。美国参战后,也开始建立护航制度,只是由于缺乏经验,其护航体系组织构建之初并不顺利。受美国战时体制刚刚建立,军队统一指挥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的影响,护航作战也受到影响,以致护航力量未能有效应对德国潜艇的“击鼓”行动,商船损失较大。随着护航行动的展开,美国调整了护航作战指挥体系,作战效率也随之提高。

同盟国在护航作战中的密切协同,也极大提升了护航效果。英国最初与法加联合护航,后又与美加分段护航。美国参战后,同盟国护航作战力量大增。同盟国多次围绕护航作战进行专门协商,使护航组织指挥、兵力分配、责任区域划分、情报信息共享等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同盟国根据各自的地理优势和基地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段护航,显著提升了护航的效能,减少了护航成本。1942年夏同盟国成立反潜艇作战委员会后,极大加强了反潜的统一领导,对护航作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及时准确的情报侦察是护航作战胜利的前提。大西洋水面广阔、航线众多、战场环境复杂,如何在护航作战中及时准确地掌握敌破交兵力的动向,对同盟国的护航作战至关重要。二战时期,同盟国在注重传统人力情报的同时,更是利用先进的雷达侦察和密码破译等手段获取有效情报。及时准确的各种侦察情报,为同盟国护航作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为保障护航及其他作战行动,同盟国史无前例地运用了各种情报搜集手段。针对德国潜艇作战所依赖的无线电通信网络,同盟国通过以“超级机密”为代表的技术手段,及时截获与破译德国潜艇收发电报使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通信密码,配合陆基无线电监听站与护航船队的舰载高频无线电测向设备,掌握了德国潜艇的部署位置与动向,预有准备地及时指挥护航运输队绕道避开或适时调配护航舰船,由此使同盟国运输船队的损失减少。

盟军广泛运用雷达侦察手段,取得了极佳的侦察效果。英国于1944年初研制出了新型的ASVX 型雷达,满足了当时同盟国探测潜艇的紧迫需求。整个大西洋潜艇战期间,同盟国飞机共击沉德国潜艇300 多艘,其中多数是由装备雷达的飞机发现并击沉的。为了准确地发现夜间航行在水面的潜艇,配合机载雷达探测潜艇,英国又发明了“利”式探照灯。②孙建民等:《情报战例》,北京:金城出版社,2020年,第118 页。这种探照灯和雷达配合投入使用后,德国潜艇夜间自由活动的“豁免权”逐渐丧失。③[英]艾尔弗雷德·普赖斯:《空潜战》,韦晋光、李安林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0年,第64 页。

(三)全面有力的保障是护航作战胜利的基础。二战时期同盟国的护航实践证明,装备保障、基地保障和后勤保障对护航作战尤为重要。同盟国护航作战之初,都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护航作战装备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英国,护航作战之初,因装备缺乏而导致护航不力。至护航作战中后期,英国才实现了护航作战装备数量和质量上的较大提升。美国在参与护航之初,护航作战装备同样严重不足,但其后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工生产能力,实现了护航作战装备的快速生产和列装,较快地形成了完整而先进的护航作战武器装备体系。同盟国在逐渐占据了护航武器装备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之后,才将护航由单纯的被动防御转为主动的立体搜索和进攻。

海上护航作战区域覆盖范围广,航线漫长且海况异常复杂,没有可靠的海空基地就难以保障护航行动的持续进行。可靠的基地不仅能为护航运输队的集结、休整、补给和维修等提供方便,而且能够极大拓展护航作战兵力的作战范围,从而使护航作战力量保持持久的作战能力。二战护航期间,英美都注重建立和扩展在大西洋的海空基地。1943年8月,同盟国利用亚速尔群岛作为超远程反潜巡逻机飞往大西洋的空军基地后,其航空兵和反潜舰艇才基本实现了对整个中大西洋的监视控制。此外,二战期间的同盟国护航作战机动性强,海上机动后勤保障也必不可少。护航作战期间,同盟国注重使用油料等物质运输船为其护航兵力提供机动伴随保障,使其护航作战行动能在远离基地的情况下仍然得到需要的物资。

(四)先进科学的军事理论是护航作战胜利的指引。二战同盟国护航作战的历史表明,只有以先进科学的军事理论作指导,才能取得护航作战行动胜利,否则就有遭受严重挫折的可能。二战爆发前,英美等国仍奉其传统的海军战略理论为圭臬,片面强调制海权是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前提条件,因而未能从一战后期的海上军事斗争中发现并深度挖掘潜艇和飞机的巨大潜力,致使二战前期同盟国在大西洋的护航作战准备不足,留下了深刻教训。英国自以为发明了声呐就解决了反潜问题,但其海军的训练和战略都集中于水面舰艇之间的作战,就连商船的防卫也主要是从敌人实施水面舰艇攻击的角度来考虑。①[德]卡尔·邓尼茨:《希特勒接班人邓尼茨回忆录:十年与二十天》,王雅芬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2 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集中力量建造的仍是巡洋舰,由此导致其反潜、护航和扫雷等的兵力、装备数量严重不足。

同样,美国在参战初期也未能及时从军事实践中总结发展出先进的作战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作战实践,由此也导致了重大损失。美国1941年12月参战之时,距离英国开始在大西洋护航作战已有两年之多,但美国没有及时吸取英国的教训,未能借鉴其他国家护航作战的最新经验,对与敌方潜艇、新型水雷等作斗争的技术准备程度不高。1942年1月至3月之间,德国潜艇轻而易举地就击沉了美国150 艘总吨位达80 万吨的运输船。至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大西洋的指导战略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不再教条地追求大规模海上交战,而是从实际出发,将反潜作为主要的作战样式,从而符合了当时海上作战的实际。同盟国设立了许多反潜训练中心,组建了许多反潜研究机构,注重及时总结反潜新战法,从而使盟军以反潜为主的护航作战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正是由于美英等国及时转变了传统的海军作战理念和思路,更好地指引了护航作战的顺利进行,才使得同盟国最终取得了大西洋护航作战的胜利。

猜你喜欢
大西洋潜艇德国
十分钟读懂潜艇史(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潜艇的由来
大西洋上的法罗群岛时而低沉温柔,时而遗世独立
“梦梦”“娇庆”德国行
电波跨越大西洋
潜艇总动员4
大西洋旗鱼捕获沙丁鱼有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