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莉
在我国媒体发展史上,广播电视新闻的历史悠久,新闻记者已具备较为成熟的采访方式。采访是新闻编辑和新闻传播的源头,是广播电视新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融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变化,用户接收信息的习惯也发生改变,因此,新闻记者的采访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的广播电视台要想在新环境下寻求发展,必然离不开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革新,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新闻信息。
融媒体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它结合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因此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融媒体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媒体的复合性。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大都较为单一。这种单一不仅体现在传播渠道上,也体现在内容及采访方式上。而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具有了复合性。其一,其内容不再只是某一方面,而是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二,传播渠道也有所变化,新闻的分发不再只是依靠广播和电视,也会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其三,内容的及时性特征更强。以往的广播电视新闻,其内容虽然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但在分发速度上存在明显不足。记者在采访后需要对采访内容进行整合,然后通过专门的渠道进行传播。但是在融媒体时代,记者在采访的同时就可以对内容进行润色加工,然后通过网络通信进行新闻传播,甚至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进行直播采访,新闻的及时性极大地增强。其四,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用户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对新闻的转赞评,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1.采访的深度不足。虽然融媒体给广播电视记者带来了便捷,但记者采访深度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融媒体时代,人们的兴趣较为广泛,新闻记者采访的范围广了,频率也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广电记者为了能够交差,会选择放弃深度报道,只进行一些表层的采访,这就导致新闻用户只能看个热闹,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同时,部分记者尤其是初入行业的记者,在采访时没有一步步深入,很容易导致采访缺乏可看性。
2.采访方式缺乏创新。即便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采访模式仍然较为固定,即一问一答式。这种采访模式非常依赖记者的采访能力,如果记者不能从被采访者的回答中进行深入挖掘,将会使最终的采访内容缺乏深度。此外,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大都只能看到被采访者较为优秀的方面,很少有记者会去挖掘被采访者的不足之处,这就导致人物形象扁平化,不够丰满立体。
1.采访前准备充分。任何记者在进行采访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给被采访者带来良好的采访体验,提出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采访前的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记者自身的资料准备。记者在采访前,需要收集被采访者资料,了解其大致生平,以便能够找到合适的采访切入点。另一方面,双方在正式采访前的准备。记者在见到被采访者之后,不要立即进行采访,而要进行一些轻松话题的交流。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缓解被采访者的紧张情绪,与被采访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2.对记者进行专业培训。新闻采访的最终质量会受记者能力的影响。如果记者能力不足,无法从被采访者的回答中挖掘到关键点,就会导致采访质量不佳。因此,为了保证采访质量,广播电视台需要对记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尤其对工作经验不足的记者加强培训力度。其一,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让他们能够从被采访者的语速、动作、表情等判断被采访者当前的状态,从而决定接下去的采访内容。其二,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一般来说,记者采访领域不同,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也不同,只有对所负责采访的行业领域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才能在和被采访者的沟通中捕捉到关键的信息。其三,记者在采访时可能会遇到被采访者不想回答的情况,这时候就尤其考验记者的引导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需要被培训的。
3.采访环境的营造。一般来说,记者和被采访者在采访前并不认识。尤其对普通人而言,他们在接受采访时会非常紧张。此时,需要记者营造出让采访者放松的环境,以便后续采访能顺利进行。记者应尽可能选取被采访者熟悉的环境进行采访。
4.提问角度的变化。采访大都是一问一答的方式,记者要想得到想要的信息,其问题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被采访者而言,他们可能经历过很多采访,也可能看过很多采访。如果记者的提问和其经历的其他采访类似,被采访者可能会失去回答的兴趣,甚至用一套固定的模板来回答问题,那么记者的此次提问就成了无效提问,从而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信息。因此,记者一定要根据被采访者的性格和当前采访的目的来提问,不能太过格式化。
广播电视台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媒体,在融媒体时代,要想获得更多的受众支持,需要提升记者的采访质量。而采访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新闻记者的采访能力。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需要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能力,尤其是深度挖掘的能力,从而为受众提供有深度、高质量的新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