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超
融媒体迅速崛起,传统纸媒只有做出让人惊艳的正能量新闻,才会在困局丛生中吸引忠实的读者。笔者在全国纸媒中第一时间采写报道新闻《84岁老太跳入冰河救起3岁孩童》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及时跟进转发,河南等地媒体整版转发笔者的报道。阿里巴巴正能量平台发起评选年度正能量人物及传播者,1700万网友将珍贵一票投向笔者报道的老人,老人以高票当选年度正能量人物,笔者作为报道记者,获得了全国年度正能量传播者荣誉称号。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纸媒要抓得住触点才能吸引读者,但这个触动心弦的必须是正能量的、积极向善的内容。
由于多种原因,受众越来越追捧图文并茂的新闻格式,从图片或视频中感受美感。但对纸媒来说,需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面临复杂的舆论环境,传统纸媒应坚持正确导向,坚守媒体责任,承担社会责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民众,倡导和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新闻报道的品位和格调。
坚持“内容为王”,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筛选、整合出精品内容提供给受众。笔者第一时间报道的《19万元钻戒被当垃圾扔掉 环卫工翻遍10吨垃圾帮助找回》,立即被各级媒体转载,其中一家央媒转发后点击量高达90多万,直接上了热搜。受众关注的是环卫工的高风亮节、高尚品格。这则新闻点击率如此之高,就因为报道传播了正能量,受众从中感受到了环卫工的忘我、无私和善良的优秀品质。
笔者认为,传统纸媒只要坚守本心,坚持做优质内容,就会有拥趸者。
传统纸媒记者要善于从纷繁的信息中挖掘出有见解的新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是值得采纳和借鉴的。其实,每个媒体人都是历史的记录者,用图文记录伟大时代。媒体人要见微知著,迸发创意。内容价值和传播价值兼具、图文深度融合的独家报道,一定会成为报道范例。
在目前新的传播环境下,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应密切配合,使读者直观“读”图、“阅”出深意。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概况》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近10亿人。手中握着手机,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人,随手一拍,略写几字,就成了图片新闻。
但多数网络信息一飘而过,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能够定格下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必然是优质内容。受众是有分辨力的,传统纸媒在融媒改革中只有将内容做强做优,才可吸引读者。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坚守“内容为王”理念,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策划的《定格七十年》报道,用光影再现70年间高光时刻,点击量突破200万。
实践告诉我们,媒体竞争的关键还是内容。如果内容本身没有思想性和感染力,仅仅靠手段上的比拼,难以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笔者采写的《江阴七旬裁缝养育聋哑流浪孩16年》一稿,图文并茂报道了一名老裁缝收养一名流浪儿,教会他手艺,还通过央视等帮助聋哑流浪儿16年后找到亲人的故事。此稿件因为内容感人至深被读者点赞,是典型的传播正能量的好新闻,将人性的真善美展现给读者。
抓住触动心弦的新闻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纸媒的优势在于精,以优质、权威的内容,树立起行业标杆。好新闻,需要记者把故事讲得精彩,“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
《传媒茶话会》上王莘莉撰写的一段文字值得一读:其实,媒体工作者的双眼,最大价值就在于捕捉发现一切新闻。
同时,在媒体融合和竞争激烈的当下,记者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从发现鲜活古树、紧盯突发事件、关注社会热点、抓住重大报道等方面发力,有助于拓展广度;而在加强选题策划、深化主题思想、挖掘报道“蓝海”、深耕重点领域等方面发力,则有助于拓展深度。做好“广度+深度”的拓展工作,就能给稿件“增值”。
笔者曾报道江阴一名青年厨师放下赚钱生意、骑着摩托车连续数年进藏献爱心的故事。不擅长表达的这名青年在采访中显得有些“木讷”,在进一步交流中笔者了解到,他一次又一次到西藏帮助贫困学生,是为了报答社会。原来他第一次一个人进藏缺乏经验、准备不足,进入西藏后晕倒路边,多亏当地交警发现及时,送医院抢救,捡回一条命。透过报道,会让人看到人性的光辉。
“新春走基层”活动期间,笔者还曾采访了杆秤制作的传承人。其实此前也有同行报道过学生去其店铺参观的新闻。笔者找到这家铺子时,昏暗的天空飞舞着雨夹雪,窄窄的老街边无处躲雨,寒冷直刺后背。因为天气原因,加上生意萧条,制秤传承人中午就打烊回家,笔者在雨雪中等了3个多小时,才见到这名年过六旬的传承人。
在交谈中,记者听到他说出这样一句话:“做秤,做良心,黑心钱不赚。”周边有的商贩上门定制秤,要求在秤杆上做手脚,制作短斤缺两的秤,这名传承人表示,如果答应这些商贩,一年赚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他拒绝了。记者从一个新角度切入,深入挖掘细节,报道刊发后不少读者找到该门店,要求定制一杆良心秤。这一杆秤凸显了人性的光辉。
从这一报道经历可以看出,传统纸媒要强大,把内容做好是关键。社会新闻极易与大众读者产生共情,如果写得出彩,也更容易受到读者欢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中挖掘出“真金”,很考验记者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