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新闻受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021-11-29 02:24□李
记者摇篮 2021年12期
关键词:现场感新闻奖刻画

□李 龙

新闻归根结底是给人听的,这个“人”指的是受众。新闻要想使人爱看、爱听,就不能一网织到底、一曲唱到终。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新闻要抓住受众的需求,活起来、鲜起来,这样才能牢牢吸引住受众,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如何才能让受众在看到或听到新闻后获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体验呢?

一、重视场景刻画

场景刻画简单地说就是对特定场景下人或事的总体情况进行描画。它往往综合运用叙述、抒情等多种文学手法,对自然情况、周围环境、主要人物进行描述,勾画出鲜活生动、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在创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营造氛围又可以深化主题。

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造林还是造字》中就有这样一段场景刻画:当记者乘车经过郧西县店子镇太平寨时,突然发现,公路旁陡峭的高山上,一个巨大的水泥字扑面而来。因为离得较近,记者无法看到它的全部,只有跑到500米开外的地方抬头仰望,才看清这原来是一个“禁止”的禁字,而它只是一幅巨型标语的四分之一。记者驱车十几分钟才终于将山体上用石头砌成的这四个大字看清,“封、禁、治、理”。

这段巧妙的场景刻画真实再现了现场情景,同时也深刻揭示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植树造林的浮夸风和形式主义。通过场景刻画更加突出了作品的“新”和“活”。

现在很多重要时政报道也采用了场景刻画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美感又增添了作品的活力。比如,2015年的一则新闻《习近平同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再次会晤》中这样写道:“仲夏傍晚的中南海水波潋滟,清风徐徐。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瀛台迎接菲利普和王后玛蒂尔德。”

二、尽量使用现场语言

在新闻作品中,特别是座谈会、研讨会等大型集体会议的报道时尽量多使用现场语言。它可以是现场对话,也可以是采访原话。总之,少用“一致赞同”“集体表示”等这样的模糊语句。这种写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主观臆断或者是个人的态度。而使用“青年志愿者王小航说”“老科技工作者李小力说”这些语言既可以增强作品的可信度又可以增加作品的可听性和可看性。有问有答的对话更会增加作品的生动性。

三、多用形象生动有特点的语言

文稿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咬文嚼字,细推敲,多使用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词和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乌兰牧旗队员的回信中,把草原上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优秀作品的文艺队员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走近科学家——谢永宏:踏遍洞庭情正浓》中写到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谢永宏时这样表述:“一位来自湖南永兴的44岁汉子,‘长江之肾’的呵护者。他一‘站’,就是整整十年。”

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受众拉到第一现场,增强了文稿的现场感和鲜活性,让受众有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代入感。

四、注意句式和节奏

新闻作品要实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还需要有恰当的节奏和优美的句式。在写作中要把握好节奏感,通俗地说就是要踩准鼓点儿,不能脱拍。写作中不能使用太多的长句,如果句子过长就会失去它的可读性和可听性,也会打乱整个文章的节奏。尽量多使用长短搭配,在突出节奏感的同时也让文稿绘声绘色。

五、恰当运用对照法

实际写作中可以抓住两个对照的点或面,利用巨大的差值构建起多维度的空间,使人和事更加丰满立体。还以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造林还是造字》为例,其中一段这样写道“:每个字有多大?郑直说,每个字是严格按照840平方米来建造的,一个字大约29米长、29米宽,足有9层楼那么高,比两个篮球场还要大‘!寸’字里的那‘一’就有9米长、4米宽,能坐下40多人。”这种鲜明的对照会在受众的头脑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画面,让本来枯燥的数字一下子鲜活起来。还有一些对照运用在标题中,一下子就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荣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就运用了比照法。14次受过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接见的伐木工人马永顺,半辈子为国家伐木3.6万株,退休后20年在荒山植树3万株。标题里的强烈对照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伐栽并举、重视生态的主题。

六、强化细微雕琢

“细微之处见真章”,经过精雕细琢的细节会令整篇文章有感情有活力,一个或几个点连在一起就会在受众的大脑中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试想,如果报道中说一块玉温润漂亮,这并不能给受众留下太深的印象,到头来可能只是一听了之、一看了之。因为温润、漂亮这样的词太过笼统、太空泛,不能给受众带来现场感。如果在报道中这样写:“这块玉形如圆盘,仿佛整块玉里都浸着水一样,如果用手触一下仿佛这水一下子就会流下来。晶莹水润的光泽浸润着墨绿色的玉体,时时刻刻都会散发出一种若有若无的灵气。”这样就会把这块玉石的美和温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会让受众产生如临现场独享其美的感觉,无形之中也会拉近受众与作品的距离。另外,在平常的写作中可以从语言、神态、举止等方面着手精雕细琢,利用这种微雕微刻的手法让人物和事件栩栩如生,如临其境。日常采写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抓住这些细微点,练就方寸之间话世界的能力。

七、结语

要把一篇新闻稿件写得绘声绘色,让受众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现场感,还与每个人的知识积淀和文学修养有着紧密联系。除了掌握以上的方法,平时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不断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这也是把作品写活、写生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猜你喜欢
现场感新闻奖刻画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