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潇|文
20 世纪60年代,10 万开山者,历时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 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这是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原林州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写就的辉煌篇章。
林州春季温和而多旱,夏季气温高,雨量集中且多暴雨。56%以上的年降水量集中在7、8月,9月至来年6月降水较少,加上林州地形陡峭,沟谷纵横,地表缺乏森林覆盖,水土流失严重。林州境内断层较多,大小断层交错出现,致使地表水大量漏失。在没有断层的地方,却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多裂隙、溶洞,给地表水漏失提供了通路。在个别有隔水层的地方,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开采利用困难。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林州曾发生旱灾100 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这个惊心动魄的字眼出现了5年次。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这里的人们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采取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所能采取的各种措施,与缺水的命运不屈地进行着持续抗争。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修建了抗日渠、爱民渠和荷花渠。1947年,任村区盘龙山村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从西山沟引山泉水入村,群众树碑刻石永记共产党领导好。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州人民共修建了大小长短不等的18 条引水渠。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继续治山治水,到1959年,先后修建了淇南渠、淇北渠、英雄渠、天桥渠等大型引水渠和要街、弓上、南谷洞3 座中型水库。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州共产党人带领着林州人民一往无前地追寻着、奋斗着,就是要在绝望的大山上砍下希望的石头。
1959年林县再次大旱,修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天不下雨打的旱井也已干涸。林县县委顺应人民的意志,下决心跨地域引水,实施“引漳入林”工程,彻底解决水对林县发展的制约。
1959年6月,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一组人马到山西省平顺县境内察看漳河水情。经过实地勘察后,他们发现发源于山西省的浊漳河水源充足,可以满足林县的引水需要。山西省委、地方县委和平顺人民同样为当时被称为“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做出巨大支持和付出。
1960年2月11日的元宵节,数万名修渠民工涌到修渠工地,沿渠线的山西省平顺县各村群众发扬友爱精神,为修渠民工腾出了230 多间房子,但仅能住下千把人,其他民工就自己动手解决住宿问题。修渠大军在物质上是贫乏的,但他们是被共产党最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武装起来的,在精神上他们又是最丰富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敢于面对现实、善于自我革新、勇于担当重任的政党。在当年红旗渠建设期间,也有过一场类似的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急、难、险、重问题时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引漳入林工程在轰轰烈烈的气氛中展开,37000 人摆在70 公里的渠线上,战线太长,劳力跟不上,物资跟不上,技术跟不上,领导跟不上。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太行山上只留下了一些坑坑窝窝,通水的日子遥遥无期。在工程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林县县委敏锐地发现,当初的设想并不适应现实情况,如果不敢正视问题,势必会拖垮整个工程,不敢前进,一撤就垮,必须当机立断,找出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
1960年3月6日到10日,林县县委召开盘阳会议。会议决定:树立长远作战思想,拿出愚公移山精神,渠不修成决不收兵;调整部署,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把总干渠分四期,先把山西段20 公里的第一期工程拿下来;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要高举红旗前进。
总干渠修筑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山绝壁上,林县人就悬挂在半山腰上,挥捶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开凿渠线,垒砌渠墙,对接起来就形成了“人工天河”。在修渠工地上,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任羊成,中共党员,除险队长。修渠过程中,在放过炮后,常有松动的石头掉下来砸人,任羊成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用钩子把松动的险石除掉,头上是不断下落的碎石,脚下是万丈深渊,奔腾的漳河水翻卷着波浪。有一次,一块石头掉下来砸在了任羊成的嘴部,顿时三颗牙齿横在嘴里,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他忍着剧痛,吐出牙齿,也不下火线。由于长期的空中作业,当时在他的腰际磨出了很多血泡,后来血泡变成了一圈厚厚的老茧。
李茂德,中共党员,原任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1960年2月,他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负责姚村分指挥部医疗和安全工作。在红旗渠工地上,他为修渠民工看病治伤,被当地群众誉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1960年3月28日,他到王家庄隧洞查看施工险情时,遭遇塌方而牺牲,年仅46 岁。
24 岁的女共产党员李改云,为救一位16 岁的女民工,遭遇塌方,右腿粉碎性骨折,终身残疾。
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甚至不怕牺牲的党员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1966年4月20日,3 条干渠通水;1969年7月6日,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红旗渠工程共挖砌土石方1515万立方米,如用这些土石方筑一条高2米、宽3 米的墙,可以将南疆的广州和北国的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引来幸福水,人换思想地换装,千年旱地流清泉,粮食产量连年涨。通水前,粮食亩产只有几十公斤,通水后亩产达400 多公斤。林州土地上开始种植水稻,林州人从此吃上了大米饭,“糠菜半年粮”的时代成为了历史。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红旗渠畔拓荒创业的宝贵精神继续照亮着新时代的岁月,激励着中原大地的人民续航梦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书写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