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敏,董 华,翟廷贵,杨彦飞
(1北京北亚骨科医院超声科 北京 102445)
(2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 北京 102200)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为一种生长速度快并且有自限性的浅筋膜结节性纤维细胞增生病变,该疾病一般以单发的形式存在,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但是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可能与外伤感染等相关,该疾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年人[1]。该种结节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但比较常见的部位为上肢以及头颈部,以上的部位生长结节会影响患者的容貌,因此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2]。对于该疾病的诊断一般采取超声检查的方式,根据以上情况本次研究分析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使用肌骨超声的诊断效果,旨在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选择2018年4月—2020年12月北京北亚骨科医院接受诊断疑似为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9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21~45(30.1±4.1)岁,病程4~5个月(2.4±0.8)个月。纳入标准:精神正常,可正常开展交流;临床资料完整;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同意接受本次的检查。排除标准:精神障碍等不能很好配合完成检查的患者。
使用的仪器为飞利浦Affiniti50以及GE Logic C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探头的频率设置为5~12 MHz。在检查开展时现将探头置于结节的上部,然后对结节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扫描分析,在检查过程中根据获得的病灶情况及时调整探头探测深度等数据,从而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对病灶开展二维超声检查,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信息获取借助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认真贯彻病灶的内部情况,包括肿块的大小、边界信息等,然后将以上信息做好记录为后续的判断提供依据。肿块大小分析中以一个切面测量获得的最大径线为标准;肿瘤比较多样化,可以为圆形以及椭圆形等。内部回声的分析中,需要参考皮下脂肪组织数据分析,回声有高、中、低三个等级回声。血流供应分析中需要参考Alder分级进行分级处理:0级为无血流信号;信号比较少,存在1~2个点状或者棒状信号定义为Ⅰ级;Ⅱ级为存在不低于3~5个血流信号;Ⅲ级为不少于5个血流信号。
两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单独的分析,并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检查的准确度等,两位医生意见不统一时第三名医生加入,获得统一意见。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96例疑似患者中,经过超声分为显示91例为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误诊患者5例,检查的准确率为94.5%,误诊的5例中,3例为神经鞘瘤,1例表皮样囊肿以及1例为结节性脂膜炎。
对本次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本次诊断分析的91例患者中,病灶均为单发。对病灶的发生位置进行分析显示:上肢患者43例(47.2%),下肢患者21例(23.2%),背部患者20例(21.9%),其余7例(7.7%)发生在乳腺。
黏液型:有微弱的回声,在超声多普勒超声分析中,我们超声有点状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比较清晰;细胞型:部分的团块在内部找到了小片状的无回声区域,而超声多普勒图像中,边缘的血流信号为条状的;纤维型:经过检查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区域出现了低回声,结节的边缘没有血流信号信息。
浅表型结节筋膜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学者们一般认为该疾病与创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该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及时的诊断分析并采取对应治疗方案。
该疾病一般为边界不清晰的结节,其边缘一般为蟹足样伸入临近脂肪或肌肉组织内部,根据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黏液型、细胞型以及纤维型。疾病的早期主要为黏液成分,晚期则为纤维成分,因此同一个肿块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组织病理学成分。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在超声检查中,一般可见以下的情况:①肿块为单发,一般直径在40 mm之内,发生在皮下脂肪深层或者深筋膜层,本次的患者病灶直径均小于40 mm,并且为单发。②病灶的边界不清晰,无包膜,一般为椭圆形或者分叶状的椭圆形,大多数的肿瘤外周回声比较强。肿块局部为角样或者星状伸入周围的组织,并且与深筋膜沿筋膜和脂肪小叶间隔伸展相同。③肿瘤一般为占位。④肿块容易出现深筋膜强回声线后移。⑤大多数的图像表现为低回声伴边缘高回声或者高回声内伴裂隙状低回声,还有的表现为低回声内伴点状高回声或者高低回声相间[4]。⑥多数的肿块内部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即使有血流信号也是少量的,本次我们在边缘可见条状或者点状的血流信号。
本次的检查中,1例表皮样囊肿,该病例超声为低回声内伴点状高回声,该情况与表皮样囊肿结果十分相似,但是表皮样囊肿可发生在全身任何的皮肤或者皮下组织浅层,而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一般发生在皮下脂肪深层以及深筋膜层,因此后续的临床检查中,不仅需要根据超声分析,还需要结合该种疾病的发病部位特点综合分析,最大程度减少漏诊以及误诊率。本次3例误诊为神经鞘瘤,病变超声可见低回声伴边缘的高回声,在神经鞘瘤内部出现了清晰的包膜,并且与所发生的神经粘连,瘤体有时可探查到与瘤体相关的神经在两端穿过。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边缘高回声一般为三角形,角样或者星状伸入到周围的组织,多切面进行扫查,可见其与神经无直接的关系[5]。此外本次临床分析中,1例误诊为结节性脂膜炎,超声检查显示高回声内伴裂隙低回声,比较难分析。但是一般而言浅表结节性筋膜炎不会表现为整个皮下脂肪层厚,回声增强,肿块具有轮廓感,与深筋膜关系比较密切,因此临床诊断中除了需要分析其回声情况还需要分析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发生后患者可见明显的肿块,并且肿块生长比较快速,并且在按压肿块时可出现明显刺痛。对于该种情况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肿块会越长越大,压迫周围神经,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出现[6]。该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未能引起患者足够重视,等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已经十分严重;并且该种疾病早期的组织影像学与肉瘤比较相似,因此经常出现漏诊和误诊等情况,耽误患者的治疗,所以需要找到一个诊断准确率高,可在疾病早期就能比较清楚疾病情况的检查方式。
综上所述,肌骨超声是检测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其检查原理是不同的结节其内部结构所显示出来的回声以及图像具有差异性。比如当病灶组织多以黏液样等成分出现时,在超声检查时可见中等或者低回声,形状多为椭圆形,根据该种情况可以初步分析病灶的情况;此外不同组织性质的病灶其内部的血流信号也具有较大的差异,而该种检查模式下中可观察到清晰血流信号,以血流信号差异分析病灶的类型[7-9]。在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中,我们可见不同类型的病灶有不同的回声,诊断效果比较理想,5例出现误诊情况,诊断准确率达到94.5%,因此笔者认为:肌骨超声分析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具有较高的诊出率,图像清晰,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