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晨曦
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使笔者深深地意识到,只有牢记身为一名铁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真正把一线职工放在心上,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多观察、勤思考、善琢磨,才能捕捉一线新闻亮点,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好新闻是“挖”出来的。在采访写作中,并不是只有抓重大选题、热点新闻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看似平淡如水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同样有着值得我们精心揣摩、深入挖掘的深刻内蕴和道理。怎样从中挖掘重大而有意义的主题,是对记者业务能力的考验。
多年来,笔者牢记《沈阳铁道报》“把镜头对准一线,把笔墨洒向基层,把版面留给职工”的办报宗旨,贯彻“少宣传个人,多宣传群众”的原则,积极深入基层、沉下一线,近距离聆听职工的故事,挖掘好的新闻素材。在局集团公司干部职工当中,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人,做着平凡但又令人感动的事。每次到基层单位采访,通过与一线职工沟通和交流,总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采写的新闻亮点,令人灵感不断、文思泉涌。
2015年4月,笔者在白城房产段采访春检准备工作的时候,了解到该段管内有一座位于高寒山区的北兴安锅炉房,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乌兰浩特综合车间职工李军是该锅炉房唯一的锅炉工。笔者当即决定对李军进行采访。经过两天的艰难跋涉,见到了锅炉工李军。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动于李军独居深山却依然保持的乐观与淡然。回到报社后,笔者立即撰写通讯《深山烧炉人》,并配发编者按,在《沈阳铁道报》一版头条发表,在干部职工中引发强烈反响。
这件事让笔者深深体会到,用真诚的心感受一线脉搏,用手中的笔宣传先进典型,让这些“凡人微芒”成为指引铁路不断发展前行的闪亮火把,是铁路新闻人的追求,更是我们的责任。
好新闻是“悟”出来的。一名称职的铁路记者要时刻站在干部职工的视角和立场寻找素材、把握价值、筛选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记者的思考能力得到强化,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也会增强,新闻敏感度也将随之得到提升。
2016年春节前夕,在采访白城货运中心开展的“文化送基层”活动时,了解到当时该中心在开展节前慰问、为职工送“福”字等活动。考虑到春节即将到来这一特殊时间节点,经过再三斟酌、反复推敲,最终以《为职工送上春节“大礼包”》为题,用送关爱、送祝福、送温暖、送文化、送福字、送美食六个部分将该中心春节期间开展的各项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篇通讯报道,有效营造了浓郁的年节气息和强大的宣传声势,充分体现了该中心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为构建和谐企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的采访效果远比报道单项活动强了很多。
“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从不拜访懒惰者。”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新闻记者必须具备敏锐观察能力和独立构思的能力,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能接地气、有深度,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与发展需要,担负起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的责任和使命,否则就会随波逐流、陷入迷茫,不仅无法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还可能引起受众的反感情绪。
新闻敏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方能厚积薄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除了认真学习新闻方面书籍以外,还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例如可以经常把阅读后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和优秀报纸版面裁剪或拍摄下来,精心保存在文件夹里,留待闲暇时细细品读、认真学习。或者用一个笔记本,每当看到优秀的文章、新闻标题,记录在本子上,随时翻看,积累了素材并得到启示,拓宽思路的同时,增添了许多采写灵感。
好新闻是“磨”出来的。反复琢磨方能成就精品,优秀的新闻记者可以熟练运用各种新闻体裁和新闻手段,努力增加作品的可读性,让受众爱不释手、喜闻乐见。
当前,我国各个行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心聚力,拼搏奋斗,在此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无数令人叹服和敬仰的先进典型人物。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生动地做好典型人物宣传也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功课。
在宣传先进典型的时候,不能老生常谈,必须精雕细琢,做到与时俱进。要结合时代主旋律,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挖掘老典型的新做法,以及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典型,从而多层次、多方位地挖掘先进典型的精神本质和人性光芒,从而引发职工的共鸣,确保先进典型宣传起到激励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在进行这方面新闻报道的时候,要克服典型宣传求大求全、千人一面的“常见病”,突出每个人物和集体的自身特点,注重挖掘他们生活化、人情化、接地气的一面,使其展现独特魅力和个性,有效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平凡人物的事迹之所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感动和强烈的共鸣,就是因为这些真实存在的物品、令人揪心的场面、不经意间的话语形成了一个真实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引发了受众的情感认同。故此,作为新闻人,只要扎根一线,情系职工,就一定能采写出接地气、有特色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