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红
随着我国公立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内部审计作为公立医院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迎难而上,顺应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作用功能,提升内审监督服务效能,防范化解风险,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督促审计整改是内部审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改落实是内审成果运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促进医院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堵塞漏洞。2017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16号)中的第五章对审计整改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初,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11号令)中,用了一章共计五条的篇幅对各类组织加强审计整改、促进审计结果运用作出了明确规定。近年来,各级公立医院认真贯彻落实《规定》的要求,加大了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内审部门也在整改中积极作为,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改工作在机制、流程、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整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整改效果,虚假整改、屡查屡犯的现象时有发生[1]。
1.1 落实审计整改意识不强 一方面部分医院内部的审计人员对督促检查审计整改落实意识不足,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2],认为审计整改的责任主要是在被审计部门,在接收了审计对象的整改报告后,后续跟踪检查缺位,整改力度与审计力度不匹配。另一方面被审计部门在最初接受审计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尚能够重视,希望能通过及时纠正,避免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反映,而审计结束后,则整改动力不足。特别在审计对象是医院临床医技等部门时,因日常医疗工作繁忙,一些医务人员认为审计是在故意找茬,对审计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整改工作常常是浮于表面,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1.2 追责问责机制不健全 一是内审监督乏力。一般一些大型的三甲医院,审计相关制度相应健全,而其他许多公立医院则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等制度,责任界定无明确标准,这既给内审责任认定造成障碍,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也给相关单位和人员推脱责任提供了借口和理由,影响审计成效的充分发挥,导致审计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内审问责“重单位、轻个人”现象普遍存在,内审追责问责并未有效落实。实际工作中,一般除非情节特别严重且问题具有明显的个人属性外,其他审计发现问题多以被审计单位和部门作为担责主体,并未落实到具体责任人[3]。造成相关责任人违规成本低下,甚至忽略不计。
1.3 审计项目质量不高 现阶段许多医院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立医院内审人员结构配备不尽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审计人员多数是由财务人员转岗而来,专家型、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失,业务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院内审工作的发展需要。内审人员整体综合能力素质的欠缺使审计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实际工作中因专业能力的限制,问题发现往往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披露,审计建议过于宽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无法获得被审计部门的认同和支持,整改工作难以推动。
2.1 做好沟通与宣传,营造良好审计环境 首先,审计人员要学会站在被审计对象的角度,换位思考,尊重被审计对象,特别是对于临床医务人员,在审计过程应有针对性地向其宣传相关的政策制度,如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等。在发现问题、提出审计整改建议时,审计人员应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反复沟通,达成共识,这样有利于审计发现事项的整改落实[4]。其次,做好审计政策宣传。《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二十二条已明确,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它显示了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高度认可。很多问题通过内部审计就可以及时发现并整改,达到防范风险、完善内控的目的,被审计单位也没有必要对问题遮掩隐瞒,整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因此而加强,整改的效率和效果也必然会提高。
2.2 健全问责机制,堵塞管理漏洞 一是落实审计发现问题的直接责任人。通过直接责任人的界定,增强被审计单位各层级工作人员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促进正确规范履职用权;同时,对负有整改主体责任的被审计单位,特别是临床业务部门,内审人员在督促其纠正具体问题的同时,要帮助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建立整改长效机制,促进审计整改成果转化运用。二是开展部门联动,形成监督合力,严肃整改问责。建立有医院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法务等多部门参与的内审问责体系,依法依规对问责对象进行处理处罚,将追责问责层层落实到个人,合力、高效推动内审问责和整改全面深入开展。
2.3 强化跟踪核查,加大整改督导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台账。整改一项,销号一项,对未整改和整改不全面的注明原因、责任人,实时动态监控,全面直观掌握审计对象的整改落实情况,确保整改到位,遏制虚假整改现象。定期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活动,组织内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指导督促审计整改[5],发现整改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协调,推动整改按时达标。并在后续的跟踪检查中,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验证整改质量,实现对审计整改的闭环管理。
2.4 加强审计力量,提升内审质量 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力量的强弱。加强审计力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严把人员入口关,优化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位在选聘审计人才时,应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队伍中,同时把解决知识结构缺位、审计工作急需的基建、计算机、法律等人才作为引进重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培养持续学习能力。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尤其是实操培训,以审代培,通过内审、外审、联合审计的方式,学习先进的审计手段和技能[6]。特别是运用大数据审计,利用信息化手段分析数据调查取证,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并提出行之有效、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帮助被审计部门完善管理,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将发现问题与监督问题彻底整改相结合,在推动审计整改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有效的审计问题整改,促进医院不断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防范化解风险,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