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许 园,郑佳琪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见》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为教育领域深入弘扬劳动精神提供了有力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1]人类通过劳动才将自己与动物更加鲜明地区分开来。可见,劳动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作用至关重要。而高校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要求,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抓手。
潘懋元认为素质教育:“是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又是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2]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缺少劳动教育的素质教育就像无源之水,难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是大学生的主业,在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育人过程中增加劳动教育内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中走得更长远。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否联系关乎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寓劳动于教育过程的素质教育,高校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优秀人才。
德育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智育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系中占比最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强调“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体育和美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构成的教育体系中,要克服过于重视智育的倾向,认识到“五育”之间不仅是相互联系的,更是无法割裂的。而“劳动教育对五育的系统性、融合性、融通性、整体价值性,具有本质的解释力和承载力。”[3]劳动教育既有与其他“四育”相互交叉之处,又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其作用不可替代。只有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要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一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娴熟的劳动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动手实践中培养和练就。”[4]高校应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利用各类赛事、大学生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和实践机会。同时,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不仅能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也能增加劳动教育的技术含量。二是要加强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技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是创造一切的根本。”[5]高校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勤工俭学、助管助教等基本形式,或者是深入融合知识与技能等专业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习得较强的劳动技能。三是要通过“五育融合”形式培养大学生。应试教育在高校的传统教育中延续了智育为主的观念,高校“五育融合”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校应注重将劳动精神与劳动价值等渗透于教学全过程,通过隐性教育让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耳濡目染,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逐步完善个人素质结构,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大学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他主张日常的生活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因此,换言之,生活性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从形式上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是引导教育大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从事一些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大学生明白劳动教育实际上来源于生活教育,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获得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生活体验和阅历。劳动教育与生活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思想上存在的职业价值观对子女的误导,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能从内心上认同劳动、尊重劳动者,甚至产生了歧视体力劳动从业者的错误价值观。另,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劳动有时被错用为惩罚方式,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误解,滋生厌恶劳动的心理。同时,一部分劳动教育集中于“劳”而较少层面关注到“育”,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教化价值,弱化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从而使劳动教育的地位边缘化。劳动教育无法在生活教育中发挥真正作用,基本呈缺失状态,受这些观念影响的大学生在其生活中会有选择性地轻视劳动甚至逃避劳动,部分大学生甚至会影响到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
一是要筑牢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本无贵贱,引导他们端正劳动观念,明晰劳动价值,树立劳动光荣观和职业平等观的理念。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品质。高校要在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有机融入品德教育,通过劳动模 范、大国工匠等正面人物的广泛宣传,增强大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情怀,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氛围。通过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劳动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高校进行的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其中。通过这样的劳动教育,才会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生活教育的内涵,才会培养出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自主的生活意识、自力更生的生活能力的大学生。
人格教育的本质“旨在实现对人的自我成熟、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改善、提高和发展”[6]。高校是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关键平台之一,人格教育必不可少。因此,缺少人格教育的劳动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内心的成长。而缺少劳动教育的人格教育是不完整的,无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必然要经过劳动教育的洗礼,在劳动过程中彰显人格教育成效。劳动教育与人格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劳动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只有在人格教育中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劳动意识的大学生。但一些大学生因受西方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上还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过于追求个人享乐等观念。这些错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并不健全,导致他们缺乏劳动意识,弱化劳动能力。而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智育”,忽视劳动教育,人格教育与劳动教育关联度不强,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劳动和实践能力不足,不仅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也会影响到个人的独立发展。
一是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加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结合通识教育,推动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劳动责任,明确自身劳动价值,积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抵制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二是要建立一支健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坚强保障。“着力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师德师风建设范畴”[7],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而言是最生动的教育。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配强配齐有力的教师队伍,才能整体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三是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劳动课程开展、学生劳动实践等内容,并应设置具有一定弹性的评价标准,如大学生劳动技能是否习得、劳动意识是否主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是否形成等。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为了更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强烈劳动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开展劳动教育,只靠高校孤掌难鸣,必须多方协作,一起构建大学、社会、家庭等协同参与机制,共同营造劳动光荣、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的氛围,让大学生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能受到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劳动价值观的潜移默化、感染熏陶,从而具备正确的劳动意识、良好的劳动品质和较强的劳动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这或许是大学的重要教育使命,且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