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冉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模式和固有思想的限制而形成了以人力管控为主的传统安保工作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安保工作者具有长时间持续工作能力和极致细心的观察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工作方式是成功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大型活动安保所面临的威胁呈现出多样化、非传统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中央改进警卫工作措施的要求,传统的人海战术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众多的现状都要求相关部门借助智能化工具改良现有工作做法。
智能安防技术与安保工作的融合,既是新生事物和传统领域的碰撞,也是新技术和人力的结合。相关工作者需要考虑在智能安防技术的帮助之下,安保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对一种产品或者技术而言,可靠性是一项考验其质量至关重要的指标。而新兴智能技术大多存在问世时间短、实战经验少、突发情况多的特点。将智能安防技术及衍生产品运用于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以帮助相关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首先要克服和解决的就是技术的可靠性问题。因此,在大型活动漫长的筹备期中,相关部门应针对工作特点制定详细周密的可靠性测试计划,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中取得进展,不断提升智能安防技术的可靠性,让其真正做到不出问题,为我所用。
每一项安保工作的成功完成,都离不开扎实有效的保密工作,涉密敏感信息的绝对保密既是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要求,更是前提。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将智能安防技术运用于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之中,保密问题的重要性更是愈发凸显。保密安全贯穿到应用智能安防技术的各个环节当中,比如收集信息、产生指令、存储数据、销毁记录等,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管控,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如果保密底线失守,整个安保工作将陷入被动局面,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注重科技强警和信息引领警务的同时,要将保密工作居于首要地位,严格落实各项保密制度和管理规定,严防敌对分子利用高新技术窃取任务相关信息而造成安保工作的不利局面。
技术与人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但共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人通过技术表达思想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技术通过人的思考和改造不断提升进化。放眼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完全脱离人的影响,而人力的工作也处处充满着技术的影子。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既要按照“全面部署,留有机动”的原则严密人员部署,又要突出新技术的优势,减少人员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技术与人力的有机结合,开创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新局面。
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视频监控既是强有力的震慑,也是现场动态管控、精确指挥调度的必备手段。根据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标准,应对各类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包括新建高清视频监控,数字高清化改造,接入活动现场及重要场所单位内部监控视频,建设特定区域人脸识别系统,治安卡口,电子交通警察系统、相关存储扩容等配套设施。除了利用先进视频监控技术对活动现场警戒区域进行全面监控以外,视频图像采集系统也应广泛运用于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当中。视频图像采集系统建设需达到能够对全区域进出车辆、人员视频轨迹跟踪监控;对活动核心场馆、出入口、进入核心区域各条道路、高铁站等人员密集区域实现实时监控、人脸识别。根据整体安保业务应用需求,借助视频图像采集系统所采集的各类信息,搭建警务云综合应用平台,统一融合各类系统数据,打破各子系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应用共享、数据共享,着力打造“警务实战云”。在警务云平台建设应用上,开发大数据综合研判预警模型,组建研发情报智能工具,形成动态智能风险评估系统,提升重大事件预警能力。
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将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着力加强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确保安全、提升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综合性运输系统。在大型活动举办期间,以规范公路通行秩序、确保活动举办地区交通安全为目标,以科技强警、信息引领警务为引领,在全市国(省)道路以及交通流量大的重点线路建成较完善的集道路交通监控、公共交通指挥、交通执法服务为一体的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实现对道路行驶车辆全程实时监控,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自动抓拍和智能拦截,对交通事故及时发现和出警,对恶劣天气及时提示和快速响应,对重点嫌疑车辆快速筛查和及时布控,构建起指挥科学、高效出警、纠违及时、服务到位、监督有力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在确保活动地区交通状况良好、稳定的同时,尽量缩短交通管控时间和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发挥智能交通系统的积极作用。
为确保大型活动绝对安全,防爆安检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保障安全的一个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大型的体育场馆中,通过安检可以排除很多不安全因素。大型活动举办期间,与会嘉宾层级高、数量多、住地分散,对防爆安检工作要求极高。以即将举办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安保标准为例,需购置安检智能分析仪、多功能安全检查系统组件、现场排爆机器人、地下水下冰下等多种环境下排爆的特种装备等。已经应用在各类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的排爆机器人,证明了智能安防技术可以为我所用,提高安保工作效率。近年来国内新兴的安检智能分析仪,基于AI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将安检图片结构化,智能识别图像中的违禁物品。另外,安检数据实时上传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安检联网;结合视频、人脸识别等其他业务系统,实现信息融合,提高防爆安检工作的效率和收益。
将智能防爆安检设备运用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对核心区域内相关水域、建筑物、临建设施和站点、通道、地下管网通道实施全面安全检查,落实封控措施,确保“人、地、物”干净。对活动现场和与会代表嘉宾集中住地实施“大安检”,全面落实场地、人员、物品、货物、交通工具等安检措施,活动开始前由专业部门借助各类安检设备组织对核心区进行AB角交叉防爆复检和防窃听、防火灾安全检查,排除发生严重影响活动成功举办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的安全隐患,确保活动安全顺利,确保举办地及全国社会秩序稳定。
2016年公安部办公厅下发的《公安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重大活动安全警卫工作的通知》要求重大活动安全警卫工作要坚持以面保点、立体防控、多措并举,坚持“外圈保内圈、内圈保核心圈”。具体落实到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就是要依梯次设立安保圈,将各类外围安保圈预警系统运用其中,加强基础摸排,落实管控措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活动现场外围,设置安保圈,作为安保的第一道防线。在周界制高点处采用高科技手段对整个场馆及隔离带区域进行技术监控,可采用广域快速扫描全景成像预警系统及远程昼夜高清监控跟踪系统共同实现对超低空及地面侵入目标全天时、全天候、全自动的预警和定位跟踪识别,做到人防、物防和技防相辅相成,共同保障活动现场安保第一道防线的安全。
二是在场馆周界设置周界围栏,围栏高度:2.5-3米。在围栏周界安装周界入侵探测器,可选用主动红外对射、微波对射、振动电缆、地埋式泄露电缆等周界探测器。在围栏周界安装智能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利用视频监控的周界入侵检测的智能分析功能,配合上述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共同实现对周界非法入侵的探测和报警。在围栏周界安装电子巡更系统,对安保管控区域进行24小时巡逻控制。
三是在制高点设立预警监控系统,采用广域快速扫描全景成像预警系统及远程昼夜高清监控跟踪系统,共同实现对超低空及地面侵入目标全天时、全天候、全自动的预警侦测和定位识别跟踪。广域快速扫描全景成像预警系统能够满足高清全景成像,覆盖半径大,可对地面及低空小目标进行探测、可同时探测和显示多个不同类型入侵目标,显示目标相应属性信息。昼夜全天时成像,全天候警戒,防范区域可自定义。远程昼夜高清监控跟踪系统能够满足双光谱成像,自动或手动转换工作模式,夜间光照强度低时自动转换到红外热成像模式工作。在广域快速扫描全景成像预警系统没有报警信息时,工作人员可通过系统管理平台控制转台及镜头的变焦和聚焦动作,对警戒区域内进行人工远程巡逻。在全景成像预警系统显示入侵报警信息时,可通过系统管理平台联动指令远程昼夜高清监控跟踪系统快速对目标进行锁定并启动自动跟踪功能。
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是一项确保绝对安全的系统工程,不是靠一己之力完成的。举办举世瞩目的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是前提,也是保障。相关工作者在实践中运用智能安防技术,能更好地完善安保工作做法,有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实效性,切实将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提升安保工作预警能力、安保工作指挥决策准确性、人员身份识别效率、车流管理成效等。在运用各类智能安防技术时,相关工作者需要细致地处理好各个环节中智能安防技术的使用定位、工作流程、衍生问题等。作为新时代的安保工作主体,相关工作者应把智能安防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到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实践当中,不断优化工作措施,改进工作形式,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