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地域文化在文化展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以黄山学院徽文化展示馆为例

2021-11-29 00:34耿佃梅叶语芸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展示馆徽派参观者

耿佃梅,叶语芸

(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徽州地域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徽州“美”文化的发展史和记录史。徽州地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徽派建筑作为徽州文化符号之一,凭借自身的形式美感和空间布局,将徽州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统一于此,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史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形式。徽派建筑的空间布局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建筑符号语言[1]。

徽派建筑以徽文化为依托,在功能布局、空间形态、装饰特征以及材质选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黄山学院地处徽文化的发源地,学校徽文化展示馆的展出内容主要包含师生基于徽文化的科研成果、徽州人物、徽州故事等3个主题。这个展馆的设计以徽派建筑空间特征为布局依据,依托徽派建筑的构图结构进行整体空间布局,在主题表现上吸收徽文化的元素,经艺术化处理,形成直观的视觉符号。如何让设计与徽文化成果更加满足师生的审美要求和展示要求,是该展示馆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的主要问题[2]。

一、文化展示馆的空间特性

文化展馆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空间形态,它既是一个开放式的具有展示展品功能的空间,也是一个展现地域文化和独特艺术品位的空间,了解地域文化展馆的空间特性,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开展空间规划设计。徽文化展馆空间包含有室内展示空间、室外门廊空间、动态视听展示空间、静态陈述式展示空间、实体展示空间、虚空间等几个部分[3],其空间布局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空间的展示性

展馆空间一是参观空间,二是展品的展示空间。展馆内展架的样式及分布、展板的尺度与分布、展品的展示次序和数量、空间气氛的营造等,是形成展示空间的主体部分。如何合理运用现有空间的大小、形状将展品进行最佳的展示,并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是展示馆空间塑造的基础和最终目标[4]。

(二)空间的流动性

观者要进行参观,就要行走,空间就要有流动转换。在整个展馆设计中空间规划分布不同,可以让参观者停留的时间不同。观者在参观的时候需要看到不同形态、不同色彩、不同特色的展品,这就要求整个环境富有变化。空间主次分明、展架形态丰富多彩、行走路线合理,才能给参观者带来好的感受。

二、设计思路分析

文化展馆空间设计的目的是建构满足师生和外来参观者审美观和价值观空间,从而更好展现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并让观者更加直观了解学校在徽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如何在有限的展馆空间中融入徽文化元素成为设计的首要问题。本案通过多方调研征询、广泛收集资料,初步确定设计构思为:依托徽文化,在徽文化中寻找设计元素。从徽文化中提炼设计元素,形成视觉符号语言,进而结合展馆功能,将元素符号合理地运用到展馆空间中;从展示成果中提炼设计元素,在师生教学科研成果中发现元素符号,运用到空间设计中。

在梳理设计构思的基础上,我们将学校徽文化展馆定位于集文化展示与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建筑空间。这一功能定位提出了较高的空间艺术要求。同时,该展馆设在校图书馆既有建筑空间内部,周围可变性空间缺失,如何在既有环境空间内突出展示研究成果、凸显学校特色,是这次设计的重点难点。展馆位于图书馆的2楼,原图书馆的空间框架不允许破坏,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将空间加以统合、优化,塑造出既能融入原有图书馆空间环境又有自己特殊表现的空间。作为校园徽文化成果展示馆,它的标志属性不能忽视,因此展馆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师生前去参观。在与周围环境融合方面,我们只做了一个体现徽派建筑特色的简易入口,使参观者在踏入展馆之前就能被徽文化所吸引。展馆开篇运用屏风的隔扇与徽派建筑的剪影,吸引参观者的目光,中间用一卷打开的书简向参观者述说黄山学院徽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设计元素的提炼

(一)徽派传统建筑空间元素

徽派传统建筑多为多进院落式结构,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布局,厅堂前后有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寓意,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5]。黄山学院徽文化展馆内部空间采用徽派建筑建构中“四水归堂”的围合式布局,四周靠基墙的墙体上方全部用马头墙和屋顶相互穿插,赋予整个空间浓郁的徽派建筑特征。经过艺术加工后,展馆内部空间既与主入口呼应,又富有变化,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丰富了整个空间的轮廓线,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空间造型。

(二)马头墙

马头墙对于徽州建筑而言,其意义远不止是防火山墙,它的台阶形式强化了墙面的艺术效果,丰富了村落的立体轮廓,具有强烈的韵律节奏感,是徽州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反映出了徽州建筑的特点和风貌。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粉墙黛瓦、马头墙,在展馆入口的位置用徽派建筑形象可以第一时间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引发参观者的心理期待。

(三)隔扇

隔扇是传统徽州建筑内部进行分隔的主要建筑构件,主要用于空间的分隔与采光、通风等。隔扇的纹样非常具有装饰特性,是徽派建筑装饰图样的重要部位之一。徽文化展示馆的空间划分主要在原有的承重柱上做文章,两承重柱之间用墙体连接,墙体上设置特色隔扇,使得空间隔而不断,既相互连接又各自为一体;在原有实体墙部分也用隔扇做分割,相互呼应。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是,隔扇在粉墙黛瓦的空间中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窥探着外界的新生事物,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四)书卷

徽州自古尚文,“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是徽州人的传统观念,耕读文化是徽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徽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黄山市休宁县更是全国知名的状元县,书卷在人们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如何将这一文化元素运用到展馆空间且不显突兀,设计者需要花费一定心思。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决定在前言部分使用一本舒展的竹简,用书卷拉开对徽文化认知的序幕。在展品展示区,我们以自然舒展的大卷轴形式来展示学校徽文化研究成果,出版的著作和文化典籍摆放在上面,虚实结合,相互辉映。

四、徽文化展示馆的设计手法

(一)总平面规划和流线分析

此次设计空间为图书馆内部原有的空间,不允许进行空间拓展,原有框架结构也无法改变。空间形态为一长方形,中间6根承重柱,入口处有整栋建筑的配电箱和消防操控室。根据这一空间特点,我们将整个平面空间设计为4个部分:前言导入展示区、展板展示区、影像资料播放区、书刊成果展示区等。人员参观流线按照参观者不走回头路的思路设计,S形的路线可以使观众单程参观完所有展品。为便于参观者现场交流和短暂休憩,多媒体放映区设置在展示区的尽头。参观者观看影像资料后,进入实物参观区域。此设计使得整个空间动静结合、图片展示与实物展示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展示空间和参观流线。

(二)空间功能布局

传统徽派建筑空间受徽州理学影响,体现了徽州人对空间美的追求,表现出正中、对称、方正的美学特征,契合徽州人“静、虚”的审美心理,运用空间围合方式,达到空间万物不动却又随着时间变化悄然而动的境界,空间形态相对封闭、稳定。基于此特性,在徽文化展示馆的空间划分上,我们主要运用了点线面结合、静态动态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方法。入口序言部分采用满构图的形式,线性的竹简开启了整个展示馆的序言,青砖满铺的隔断,线型的花窗、葱郁的绿竹,在瞬间吸引观者,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徽州的庭院之中。隔断借用了徽州传统的拱门的形式,姿态舒展的罗汉松置于拱形虚门之中,像一幅水墨画一样营造了一个幽静雅致的空间氛围。

展板展示部分分作了3个板块,即静态墙体展板展示部分、动态斜向丝网展架展示部分、X展架四面展示部分,与影像观赏部分、书刊成果卷轴展示部分一起共同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向观众展示展馆的内容。展馆没有采取平均分布的布局方式,而是运用了韵律、节奏和疏密等变化有致的形式美法则,建构了封闭和开敞相结合的展示空间,既有开放的静态展区,又有半封闭的视听区;既有斜向展架的动态直线展区,又有卷轴的曲线展区。在空间组织上,留有足够的人员活动区域,利于参观者的驻足参观,参观路线流畅、便捷,避免了逆行和走回头路的情形。为了缓解参观者长时间行走的疲倦,音像欣赏区设置在了展厅线路的中间位置,参观者可以停留休息。为了打破单调的直线展示,在徽州人物和徽州事件部分分别运用了斜向丝网展架和X四面展架。卷轴书卷展架的加入,让空间变得更加灵动。

(三)室内园景的营造

徽州素有营造山水园林的传统。在以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展示馆设计中,将室外园景概念引入室内空间设计也是一种空间过渡和氛围营造的方法。在徽文化展示馆入口处与主展示区间设置一排雷竹营造小景,起到了隔断的作用,既符合徽文化含蓄内敛的风格又符合造景的审美需求。正入口处的内嵌式圆形拱门黑色镶边大量留白墙面,强烈的黑白对比正是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特点的再现,一盆造型舒展的罗汉松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一实一虚,相互映衬,如同徽州庭院中的造景手法,让观者仿佛置身在庭院之中。

五、结语

文化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停留在继承传统、再现传统上,而要赋予传统手法新的内涵,在空间造型的处理、展示空间的功能分割和局部细节的塑造等方面,都要源于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财富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和历史要素,用时代语言解读历史与传统,为观者打造一个富有深厚地域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情趣的空间。

猜你喜欢
展示馆徽派参观者
最美的蝌蚪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馆的呈现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主题策划与媒介设计
脑洞大开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布展策划的重点思路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