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伟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129)
我国是农业大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数为13.7亿,在农村居住的达6.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近年来,我国农村获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但农村的落后依然显而易见,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突出。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乡村发展和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此,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行,探析我国农村发展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农村家庭,其父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出身,加之当时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现实条件及其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引领,使得毛泽东对“三农”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长期以来,关注农村和农业,关心农民成为毛泽东一生始终不渝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1953),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三农”工作原则。
农业是“三农”的关键。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1953年3月,毛泽东指出:“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农业生产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工作而为它服务的。”[3]151-1521951年2月,春耕即将到来之际,毛泽东在《中央关于抓紧春耕和召开城市工作会议的电报》中指出:“领导农民全力从事春耕,争取今年的丰收年成,这是极端重要的。”[4]在开展“三反”斗争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也不忘春耕生产,1952年2月在《中央关于春耕工作的指示》一文中写道,“春耕前及春耕中,区乡两级均不得进行三反斗争,应以全力从事春耕工作……三反应放在春耕完成以后去做”[5]。1953年3月,他给《中央转发华北局关于春耕生产的指示的批语》中说,“在农村目前春耕是压倒一切的工作,其他工作应是配合进行”[6]。1951年5月9日,邓小平向毛泽东报告说,“今春雨水太多,可能影响春耕,各省都有一些地方发生严重的灾荒”,可能会影响庄稼收成,以请求毛泽东的指示和意见。毛泽东表现出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高度关注,他说,“此事我也很忧虑,务请你们密切指导,争取丰收”[7]。可见,无论是在开展土改的关键时刻,还是在“三反”运动之时,毛泽东均一以贯之地坚持农业生产基础性原则。毛泽东这一原则,为当时农业增产奠定了基础,为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一切工作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遵守并践行这一宗旨,在农村工作方面也是如此。农民是“三农”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在建设农村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农村的主要建设者,毛泽东高度关心,他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凡事采取农民自愿原则。1953年10月31日,他指出,农业改造“就是按照农民自愿”[8]。1951年10月,高岗向毛泽东报告说,各类形式的合作互助要用优良的成绩“来积极动员与吸引单干的农户自愿加入各种类型的合作互助组,但必须强调自愿,不能对单干户有任何强迫和歧视”。毛泽东认为高岗“方针是正确的”[9]。可知毛泽东对农民的重视和关心。
当然,这不是对部分农民的原则,而是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全民原则。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之下,农民参加互助组是党的大政方针,也是大势所趋的必然选择,但是也有极少数的农民不愿意配合,对于这些农民,毛泽东依然坚守着其原则。对于单干农民,毛泽东强调,“不要讥笑他们,不要骂他们落后,更不允许采用威胁和限制的方法打击他们……在一个农村内,哪怕绝大多数农民都加入了互助组或合作社,单干农民只有极少数,也应采取尊重和团结这少数人的态度”[3]152。在办农业合作社时,毛泽东也是如此,他说,只要合乎条件、决议和章程,农民“是自愿的……办得好”,那就“多多益善”[10]。可以看出,以农民为中心,尊重民众意愿,采取自愿原则是毛泽东始终坚持和贯彻实施的原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突出表现。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因素,毛泽东的农民自愿原则,活跃了农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为“三农”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撑。
农村各地风俗习惯差异大,社会情况错综复杂,开展工作不应急于求成,应有序开展。综合考量当时农村社会和中国实际,毛泽东强调不违农时、循序渐进、有步骤、辩证地推进农村工作,避免“一刀切”。他认为,农村工作要“积极造成条件。凡条件不成熟者,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勉强去做”[11]。这一思想在土改工作中最为明显。1951年2月7日,毛泽东在《中央关于同意杜润生所提分阶段进行土改的电报》中强调土改工作要有序进行,他认为首先要“普遍发动群众,进行减租退押反霸及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下一阶段才是分田。他认为分阶段土改是完全必要的,不能在“群众还没有起来,基层组织还不可靠,就要生硬地不成熟地进行分配土地的工作,而是要加快发动群众,整顿基层组织”[12]。这些均展现了毛泽东不急不躁、有策略和选择的农村工作作风,成为毛泽东深邃的“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对“三农”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他的新观点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三农”方案,并积极进行实践,为我们今天的乡村振兴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
集体化是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它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在农村进行过集体农庄的积极设想、实践和推广。1951年12月15日,他指出推广国营农场,发挥示范作用:“在农民完全同意并有机器条件的地方,亦可试办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农庄。”[13]1951年12月14日,王震给毛泽东等人的报告中说到,军区准备“派军队党员干部帮助当地农民组织集体农庄十个”。收到报告后,毛泽东对此大力支持,并于同年12月17日给王震回信表示,“利用军队集体劳动的经验,试办十个农民的集体农庄的计划”[14]是很好的。客观来讲,虽然集体农庄不一定能落地实施,但其是毛泽东在农村实践方面的伟大尝试和积极探索,它加速了农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灾难时有发生,毛泽东十分注意灾民救济。1951年河北阜平、曲阳山区“雹、水、风、虫各灾均重,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尤以阜平为甚”,这次灾害使得“人民衣着困难,灾后棉衣破烂、棉被缺少情况更严重”,阜平、曲阳两县给中央政府报告:“中央前拨我省寒衣数量较之募得总数比例很小,可否再增拨棉被、寒衣各十数万套。”同时,两县申请贷款扶助。1951年1月22日,毛泽东在《对河北阜平、曲阳灾区救济问题的批语》中答复“批准此项要求”[15]。人是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是提高生产力的基础,灾民救济为这个基础提供了支持,为建设新中国保留了必要的人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农村交通不便,农产品的销售极为困难,但农产品销售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毛泽东十分注重农产品销售,总结了诸多销售农产品的经验。1951年1月23日,毛泽东在《中央转发华北局关于抗美援朝和推销土产工作报告的批语》中指示,恢复和开辟新旧商业网,推行代购、代销、运输等各种形式,建立有强大吞吐能力的货栈,动员和组织私商经营土产等销售方法“应在全国推行起来”[16]。1953年10月16日,他在给陈云、邓小平的信中也再次提到了土产品销售,他说,重要副食品与土产“归国家和合作社经营,实有必要”[17],并要求陈云、邓小平等提出农产品购销计划,如油脂、油料、毛猪、牛、羊、蛋类等。毛泽东注意农产品销售,积极进行农产品销售探索和实践,成为其“三农”思想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农村发展也不无启发。
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8]。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农村群众文化程度低,文盲率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进行农民教育、改变农民现状势在必行。推行农民教育成为发展农村、改变农民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毛泽东是推行农民教育的积极践行者,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一直在探索农民教育,其间多次参与农民教育工作,为我国农民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必须武装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他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19]的著名论断。他写道,我们应耐心地教育农民,“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斗争”[20],“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21]。同时,除了农民文化与政治教育,毛泽东还非常关注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此外,毛泽东还认为,要培养农村高级知识分子,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农民成为现代农民[22]。
为减轻农民负担,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农业税,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民正常生产生活。1952年河南、苏北等地由于查田定产偏高,农民负担显得过重,加之长江黄河之间受寒流侵袭,有些地方番薯和春季作物受损颇大,毛泽东认为,原来的征粮计划“须从长考虑”[23]。1952年10月14日,陈云向毛泽东反映青浦县小蒸乡“接连三年农作物歉收、征粮比例过高和人多地少,造成农民生活普遍困难的情况”。次日毛泽东回信说,此情况“很值得注意”。毛泽东特别派出调查组调查实情,并强调“因负担太重无以为生的农民,必须切实解决救济问题……大大减轻民负”[24]。可以看出,毛泽东动态调整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给予了农民足够的休养生息的空间,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产量,促进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毛泽东立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国情,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发明了适合我国实际的“三农”思想。其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新境界,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而且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
毛泽东“三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恩格斯在农民合作化道路方面,提出通过自愿、示范和帮助农民,挽救和改造小农,以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继承和发展马恩农民合作化动员观,坚持自愿和示范原则,动员农民合作化,以“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站稳脚跟”[25]。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农民合作思想,立足中国传统农业大国的国情,发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考虑农民现实需求和利益,创立了毛泽东“三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新境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
2.赋予了毛泽东思想新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三农”思想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农村实际而创立的伟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三农”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赋予了毛泽东思想新的内涵。
3.为我党“三农”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三农”思想为我党“三农”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党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和理论指引。毛泽东“三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又一大飞跃,它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继续结合农村实际,顺应时代发展,创造新的农村建设思想意义重大。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的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同志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均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三农”思想,逐步开创了中国农村建设的新天地。2017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26],道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前人思想的继承,这当然包括毛泽东“三农”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27]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当代中国实际所做出的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全社会的重大命题。显然,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1.以人为本,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中,部分农民缺少主动性,更有甚者依赖思想浓厚,希望靠政府扶贫富起来。如何充分发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曾强调“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28]。对此,乡村振兴也应充分发动群众,干部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为本,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因为事实证明“贫困地区的发展要靠内生动力”[29]。在农村工作中,农村工作人员应给予农民以充分的关注,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同广大农民的血肉联系,充分满足农民诉求,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农民内生动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农民改变农村、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的激情和创造力。
2.立足农村实际,循序开展工作,振兴农村
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鸿沟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教育、医疗、信息、产业等方面均有表现。加上农村问题的长期复杂性,决定了开展农村工作不可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农村的落后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当然要振兴乡村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循序渐进进行,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在乡村振兴中,应立足农村实际,循序开展工作。在充分掌握农村实际的前提下,有步骤、讲方式、有条不紊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更好地振兴乡村。
3.继续加大农村教育力度
振兴农村教育也是振兴乡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用知识武装农民,改变农民落后的状况,进而逐渐振兴乡村。推行教育,让农民接受教育,是武装农民的不二之选。应大力推行农村人才战略,用科学知识改变农村,用人才撑起乡村振兴的大旗。另外,要做好农村教育宣传动员,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做到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尽可能让农民获得更好的教育,保证农民教育的普遍性和持续性,以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4.创造农产品销售渠道,破除农产品销售的障碍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最担心和头疼的问题莫过于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产品滞销或者无销路是常见现象,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阻碍了农村的发展。鉴于此,应创造更多农产品销售渠道,保障农产品销售无障碍,让农民“种有所得”。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必要用好互联网这一大抓手。应在农村普遍建立农产品互联网销售通道,通过网络销售,实行线上和线下销售结合,实现农民富裕,乡村振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们要以史为鉴,准确掌握党的农村建设成功经验与思想精髓,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进度,做好农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