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三重维度

2021-11-29 00:13刘晓鹏
关键词:纪念活动历史时代

刘晓鹏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01)

纪念活动作为传统的政治仪式和政治象征,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不断观照社会现实,回应时代需求,重构议题设置,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功能和特征。学术界已围绕重大纪念活动与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开展了深入探讨与争鸣,但鲜有从功能、特征以及组织策略的优化等综合视角对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进行的学理分析。对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功能进行深度揭橥,显扬重大纪念活动的鲜明特征,优化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的策略,促进对新时代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的全面理解,对推动伟大事业、追求伟大梦想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功能之维

重大纪念活动的空间场域释放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通过重大纪念活动接续政治认同,巩固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动员,推动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重大纪念活动培育了人民群众科学的历史观,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四个自信”的话语表达内嵌于重大纪念活动中,进一步唱响了坚定“四个自信”的主旋律。

(一)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已成为阐释、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空间场域,对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成效显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和巩固离不开基本的话语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实践主体、实践升华等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蕴含的更加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谱系。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升华。三重话语体系在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呈现,有效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公信力、引领力、号召力。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新时代的政治需求与变革制定的顶层设计。作为推动伟大事业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在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与显扬。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用“10个40年来”高度概括和褒奖了改革开放开创的新境界,并指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伟大觉醒、伟大革命,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时代潮流的洞察与把握。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以微观化的视角为改革开放的优越性提供了最鲜活、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政治本色、逻辑导向与价值旨归。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依靠、服务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体的内部自洽,才是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立场与方向不动摇、不变质的政治前提。新时代大多数重大纪念活动均凸显了实践主体这一话语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这两者均诠释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1]

包含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战略步骤、基本方略等基本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它们重塑了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的生命力,并在诸多纪念活动中得到彰显。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纪念活动不断提出和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话语元素,这一系列话语元素构成的话语体系、话语谱系通过重大纪念活动被人民群众所认知、接受,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推动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重大纪念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日益鲜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纪念活动规定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弘扬了深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强国志、报国行的爱国之举。

首先,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为高度政治认同的接续、巩固、充实、提高注入了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活力。政治认同包含的基本因素通过盛大隆重、庄严肃穆、极富情感渲染性的重大纪念活动得以出场,极易产生“主动性”的政治认同模式。与传统灌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产生的“驯服、被动”的政治认同模式相比,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纪念空间场域中,具有情感赋能的人类能够对政治因素产生“主动认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产生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使人民群众产生了情感共鸣,释放了排山倒海的爱国主义激情,营造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和舆论波。在爱国主义情感意志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2]、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政治因素产生的认同感更加坚实有力。

其次,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巩固了文化认同,夯实了国家和民族团结统一的根基。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以及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等活动中,习近平均引经据典赞扬、弘扬、宣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烙印、灵魂,具有最持久普遍、最具生命力的特质。文化孕育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事关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通过重大纪念活动往复有常地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系文化的传承性与稳定性,能够唤醒人民群众的文化记忆,巩固对中华文化和炎黄子孙身份的认同感,进而为国家的团结统一贡献力量。

最后,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增强了社会动员能力,释放了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彰显了党和国家的远景目标始终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利益诉求。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活动分别指出,为中华民族谋独立与复兴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是密切联系的,要努力向人民交出更优异的答卷,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为人民群众描摹出一种满足身心需要、追求理想生活的新图景。这种将民族、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高层次美好生活新样态内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充分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旨归与价值导向。社会动员的价值取向具有最大同心圆和公约数特性,形成了高度的社会动员,起到了协同效应,产生了磅礴力量。

(三)培育正确历史观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为人民群众正确认知历史、对待历史、评价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培育了人民群众科学的历史观,引导人民群众认清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主线和本质,进而有效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确的历史观能对历史价值、历史事实,以及对待历史的态度、立场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方面,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坚持历史的内在融通性,全面系统地看待历史。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五四运动以来三大历史性事件之一,是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3]习近平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置于整个宏观的近代史中来审视,实质上是把握了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知和评价避免了碎片化、静态化考察历史事件,有效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历史虚无主义者鼓吹改革开放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背离,这种主观臆造历史内在疏离,楔入解构性与反叛性力量,制造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谬论,旨在消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在举世瞩目的重大纪念活动场合传递和灌输系统全面的历史观有效驳斥和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

另一方面,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坚持诠释历史的真实性、真理性。中国人民绝不答应任何人、任何势力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4]“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5]习近平在重大纪念活动中的论述是坚决捍卫历史真相的时代强音,是抵制和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清醒剂。一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微观史学显微阐幽、浓描重叙的个体性、叙事性方法论,采用“病历式阐释”、“戏说式阐释”虚构历史情节、捏造史实以博取眼球。革命领袖不是神,不能用现在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衡量和要求前人。[1]习近平在重大纪念活动中的论述为英烈正名,捍卫了史实真相,提高了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

(四)唱响了坚定“四个自信”的主旋律

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内嵌了“四个自信”的话语表达,唱响了“四个自信”主旋律。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扬弃追逐工具理性的器物现代化、单一置入的制度现代化、改造国民性的文化现代化、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开辟的一条具有“溢出示范效应”的现代化之路。它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孕育了全新的现代化叙事结构。因此,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创的具有科学性、有效性、优越性的中国道路值得高度自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均高度赞扬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进而产生了鲜明的道路自信的社会舆论。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的科学性、形成的实践性、样态的系统性充分体现了真理的威力、思想的魅力以及理论的自信力。在诸多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中我们党宣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理论价值及其生命力,彰显了新时代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是理论自信科学性的思想根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提出,马克思的学说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6]改革开放是理论自信实践性的行动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指出,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样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提出,“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一系列科学的制度体系构成的,包含宏观层面的根本政治制度、中观层面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微观层面的制度法规。这一系列制度优势为推动伟大事业、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效能和政治保障。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为代表的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弘扬了制度自信的旋律,“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8]。

最后,从建设与革命时期政治路线相协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制定“双百”方针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路线规定的“文明”的现代化强国目标,“文明”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价值诉求。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五千年精神文明的基因密码,催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复兴,突破了西方文明的桎梏。我们党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信”,在重大纪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阐释、传递与赞扬。新时代系列活动均提到了文化自信问题。其中,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9]

二、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特征之维

重大纪念活动在新时代凸显了更加鲜明的特征: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明了其明确的目的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其高度的世界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呈现了其强烈的人民性;“政域”更广、“领域”更深、“场域”更大体现了其参与的广泛性。

(一)彰显了明确的目的性

新时代党和国家组织的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充分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明确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言,“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0]。明确的目的能为改造自然世界和主观世界指明方向,是实践的动力。在明确的目标激励、引导下,社会成员会对目标产生高度认同,并被激发起奋斗的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共同的政治目标,在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各个场合,习近平始终坚持这一明确目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等几乎所有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中,习近平均提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远景目标。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目的制定必须合乎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价值性、主观性的集合体,还是具有目的性与规律性双重属性的叙事理念。在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各个场合,习近平向世人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符合历史主体的利益,还符合历史潮流和规律。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时,习近平豪迈地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12]。大势所趋正是符合历史潮流和规律的本质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习近平用三个“伟大飞跃”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科学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改革开放,“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3]。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又一次宣示和印证。

(二)呈现了高度的世界性

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组织的重大纪念活动彰显了高度的世界性。在各重大纪念活动中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高度世界性的充分表现。如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交往的世界性史无前例。在全球治理矛盾和问题凸显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只能是死路一条。重大纪念活动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符合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价值和利益。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揭示了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恒定性和不可控性。资本的无限增值需要“体外循环”维持,从而令全球被纳入资本的循环圈,使人类进入“世界历史”状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它迫使一切民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1]。2018年,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提出,事实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是科学的,我们要同世界人民同心协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除此之外,习近平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时提到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中习近平均提到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符合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3]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到,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旧“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14]。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一道造福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作用,将“尚和合”、“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等理念融入其中。这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高度契合,证明“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既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又可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高度世界性有力地回应了某些国家的霸凌行为,使鼓吹“政治和文化”一体化的行径不攻自破。这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出了贡献。

(三)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

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组织的重大纪念活动呈现出强烈的人民性。新时代各重大纪念活动中所提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正是强烈人民性的重要表征。通过重大纪念活动引导人民群众以正确的观点看待人民群众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立场。重大纪念活动呈现的强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群众史观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5]。恩格斯曾经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深刻分析了何为行动者的历史动机以及推动历史的动力。他认为历史人物的动机以及最后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0]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通过重大纪念活动深入宣传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政策方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体现。2013年,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才能把握好历史规律。2016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时明确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分别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包括人民性,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讴歌人民,充分彰显了人民性。习近平铿锵有力、豪迈自信地提到,中国的今天是由伟大的亿万人民创造的,并且喊出了“人民万岁”的时代强音。人民性是无产阶级政党最鲜明的政治属性、基本特质和逻辑必然。以上系列重大活动坚持的人民性价值逻辑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高度的理论自觉。

(四)彰显了参与的广泛性

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组织的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充分显示出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新时代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的“政域”更广、“领域”更深、“场域”更大,全面调动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政域”、“领域”、“场域”的正向更替,极大彰显了重大纪念活动参与的广泛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政域”已经由中央向地方延伸。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格局。从中央层面看,首都北京先后进行了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70周年大会、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联欢活动等系列庆祝活动。从地方层面看,形成从省到乡甚至到村的庆祝格局。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省级行政单位、企业还是乡村单位,都举行了各种形式的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宣讲、灯光秀、联欢晚会、快闪、和国旗同框等活动。这种广泛的“政域”格局极大提升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参与度,使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氛围弥漫整个中国大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以及重要节日的庆祝往往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仪式。

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领域”已经由单一维度向多重维度转变,已具有多重维度的鲜明特征。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已经超越政界,延伸到文艺、学术、商业、教育等各个领域。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例,全国各地举行了各种文艺晚会或者演出活动,学术界诸多学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理论创新与总结。

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场域”更主要表现为纪念活动从现实社会空间转到虚拟社会空间。例如,通过互联网直播全程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和一系列的文艺演出。再比如,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媒体推出了形式各样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纪念活动。以微信、微博为例,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时,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互动游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客户端与腾讯微视联合推出了“爱国Style”,秀出民族照活动。此外,还有微信和微博的“国旗头像”等网络媒体活动。亿万网民通过虚拟社会空间表达了爱国之心,并激发了报国和强国的行为动机。

三、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优化之维

新时代是我国举行重大纪念活动的密集期、汇集期,举办大事要事,必须克服风险挑战。要继续发挥重大纪念活动的功能,便要优化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的策略。目前,优化策略包括:在重大纪念活动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问题导向的原则,优化重大纪念活动的议题设置;以情感为突破口,完善重大纪念活动的现实社会场域,以开发利用好网络空间为重点,完善重大纪念活动的虚拟社会场域;健全重大纪念活动的机制,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一)强化重大纪念活动的政治领导力

党的政治领导力在党的领导力中处于核心地位。新时代我们党更加强调党的政治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均明确提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问题。新时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代表的重大纪念活动的圆满成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这表明旗帜鲜明讲政治、毫不动摇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是重大纪念活动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重大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和政治活动,其涉及单位和人员广、任务重、时间跨度长,要充分发挥重大纪念活动的功能,必须优化党对重大纪念活动的政治领导。

党的政治领导居于统摄地位,只有强化对重大纪念活动的政治领导,才能有效抵制重大纪念活动中弱化党的政治领导的个别现象,保证纪念活动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制度是一种规范行为主体自觉践行政治信仰,弥合政域缝隙,具有稳定性、有效性、系统性的约束与引导力量的体系。优化重大纪念活动的政治领导力需要一种制度化的纪念活动。首要的是建立健全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种制度。重大纪念活动属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从中央党政机关到基层党政机关必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组织纪念活动。首先,把握重大纪念活动的政治方向,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向党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这就要求各地方、各级组织必须听从中央组织重大纪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挥,做到令行禁止。各级地方政府参与重大纪念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制作、使用各种重要标志符号等事项要向党中央请示或者听从党中央部署安排。其次,在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要健全党的领导水平制度。这就要求组织、参与重大纪念活动的各级组织要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参与重大纪念活动的上级领导要“下沉”,善于调查研究,参与重大纪念活动的下级组织要做好活动的宣传、动员、各项评估、预算等工作。同时,民主集中制能不断提高我们党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的水平,要及时向上级汇报、沟通与重大纪念活动相关的事宜。最后,组织重大纪念活动需要落实和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这一制度能够保障重大纪念活动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各级重大纪念活动的领导成员,确保重大纪念活动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重要功能。

(二)优化重大纪念活动的议题设置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已经处于多元异质的社会状态。文化多元、利益多元产生的聚集效应,导致价值不可通约性加剧,社会非均衡化趋势有所抬头。此种发展趋势阻碍了重大纪念活动功能的发挥,这就需要优化重大纪念活动中的议题设置。以重大纪念活动为载体优化议题设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原则,不断深化和热化人民群众利益的议题设置;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始终将社会热点纳入议题设置;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制定解决有关重大问题的议题设置。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重大纪念活动这种场合,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利益的议题设置,使之升温、细化,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多元异质所带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困局。在今后的重大纪念活动中可以依据社会主体利益的多元化,设置多样化、细致化的议题,不断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如,精心设置贫困群众、快递小哥、青年学生、农民工等不同阶层群体的议题。

其次,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将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精心凝练和设置,融入重大纪念活动中,使之成为“热点议题”。设置热点议题能够制造新的社会舆论兴奋点,引起广大社会主体的参与和讨论,营造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氛围。例如,在重大纪念活动中,可把党和国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发事件或者北斗三号工程、港珠澳大桥、雪龙2号、国产航母山东舰、世界第一的智能化京张高铁、嫦娥四号、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纳入重大纪念活动的议题设置中。这一系列“中国故事、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的热点议题设置所孕育出的舆论场域,能提振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心,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

最后,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当前,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一个国家和地区越是进入转型期、裂化期和风险期,越是会面临重大问题。因此,可以在重大纪念活动中设置有关重大问题的议题,从而开阔社会成员的整体视野和大局观,号召全体社会成员朝着解决重大战略问题的方向前进。比如,设置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议题。这一重大议题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通过重大纪念活动宣布重大议题,有助于党和国家集中各方资源、力量解决重大问题。

(三)完善重大纪念活动的社会场域

新时代某些重大纪念活动现实社会场域中的情感氛围仍有优化空间,优化重大纪念活动的现实社会场域需以情感为突破口。而虚拟社会场域的优化需以积极的姿态开发和利用好网络空间,净化网络社会,大力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实效性、开放性、交互性。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注重场域选择和情感营造。”[16]通过重大纪念活动引导人民群众的爱国行为,最基本的是情感驱动。唤醒情感、激发情感能量需发挥听觉和视觉方面的震撼性元素的作用。因此,营造更具感染性的情感氛围对优化重大纪念活动的现实社会场域十分关键。一方面,在重大纪念活动中,除去纪念大会,可以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丰富听觉元素。在重大纪念活动中播放一些红色歌曲,尤其是有着强烈的时代代入感的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歌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加之礼炮声、鞭炮和烟花声、锣鼓声等其他的辅助音效,能够渲染浓烈的情感氛围。这些听觉上的震撼性元素能够有效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视觉上的享受同样具有情感驱动的效果。比如,在重大纪念活动的场合中可引入高大的雕像、重要历史人物的画像,增加参与人庄重的仪容和服饰的数量。除此之外,对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可适当增加一些娱乐活动,比如举办隆重的、高规格的话剧、歌剧表演活动。这些具有柔性引导作用的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强强联合”,对渲染爱国情感起到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化社会。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网民,要想更好地发挥重大纪念活动的功能,就需要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新媒体。“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7]顺应纪念活动空间网络化的时代潮流,要将重大纪念活动在网络新媒体中同步直播,还需要对重大纪念活动进行精心加工。例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时都提到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历史人物的贡献。诸如此类历史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需要深入挖掘,更加细化,形成文章或者微视频等在抖音、快手、微博等APP上播放,使之能够以小见大,增加人民群众的知晓度,从而巩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同时,要完善网络法规,打击惩处扰乱和污染网络社会空间的不法分子。另外,加强网络安全需要技术的创新。要牢牢坚守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命门”,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合作,培养一大批网络科技人才。

(四)健全重大纪念活动的机制

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重大纪念活动是被赋予特殊教育功能的重大实践载体,几乎每一次的重大纪念活动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格局。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重大纪念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宣传轻实践、上“热”下“冷”、缺乏持续性等不足。同时,某些地方在组织和参与重大纪念活动过程中存在“面子工程”、“走过场”、“只打雷不下雨”等形式主义问题。活动机制内在地决定着重大纪念活动功能的发挥和潜在深度的强化抑或式微。因此,系统高效的机制是保证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前提。

重大纪念活动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历史观、“四个自信”等话语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持之以恒、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十九届四中全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和法规为优化组织新时代重大纪念活动的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导。首先,对于重宣传轻实践和上“热”下“冷”的问题,应优化地方参与重大纪念活动的实践机制。将贯彻执行“两个维护”、“四个意识”融入地方参与重大纪念活动的实践机制中,将地方的政绩与重大纪念活动引起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经济效应挂钩。其次,对于缺少持续性等问题,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需制定重大纪念活动的教育机制,深入挖掘重大纪念活动中的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培训的重要资源。最后,对于重大纪念活动中出现的“走过场”、“只打雷不下雨”等形式主义问题,需要出台监督工作机制。要完善地方参与重大纪念活动的监督机制,将“形式主义”作风纳入重点监督内容。同时,可制定考量评价机制,对纪念活动的举办时长、参与人数、参与单位等给出明确的量化标准。还要出台惩治机制,对于形式主义问题严重的情况予以惩罚。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历史时代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也来两圈
50岁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受邀者 安倍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