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四学”模式,即“预学—研学—固学—延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如何正确使用“延学”,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不断提高呢?教师应延知识的本质,延问题的探索,延数学的应用……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要有“延学”的意识,建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延学;逻辑推理能力;理性思维;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8-0036-02
引 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关于“延”字的解释是:延长;向后推迟。小学数学教学中,“延学”,是指学习的延续、延伸。基于此,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整体意识,课堂时间的结束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就此而停止。其次,教师应让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后继续思考、延续学习,或探究知识的背景,或探索知识的本源,或探究知识的关联,或探索知识的应用……“延学”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基于对学科系统知识的把握进行拓展学习,从而提升学科素养。
一、延知识的本源,融会贯通
数学课堂教学常常呈线性推进,如果对知识点的探究浮于表面,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本源的探究[1]。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还要善于把握教材,只有对教材的本质及知识架构做到了然于胸,才能抓住核心问题。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但教学不能就此止步,教师应在课后进行“延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成立的,可以怎么验证?这样直指本质的问题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有的学生从等式的性质出发,由“a∶b=c∶d”可得“a÷b×b×d=c÷d×b×d”,从而得到“a×d=c×b”;有的学生从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比例”进行推理验证:=,比值相等,可以看作由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得到,则可以写成的形式,那么内项积与外项积均是nab,所以相等。等式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借助延学,教师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让学生主动思考知识的内涵,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这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延知识的关联,纵向深入
教师在单元备课时若具备整体意识,设计好每节课的延学问题,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理性思维。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延学问题(见表1)。
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止步于教材,未能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就应通过延学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剖析问题本源的意识,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猜想、验证,渗透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理性思维,发展其空间观念。
例如,在探究上述“圓柱体积”的延学问题时,学生通过梳理、转化,可以得到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求得,表面积都包含一个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这些知识将为探究后续问题奠定基础。在探究“整理与练习”中的问题时,学生一般会用一张长方形纸的具体数据通过计算得到结论,但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个例,挖掘其背后的普遍规律。学生会发现:同一张纸围成的立体图形中,短粗圆柱的表面积最大(侧面积一样,比底面积,而底面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圆柱的表面积最大),短粗圆柱的体积最大。在验证为什么短粗圆柱的体积更大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具体的数据代入计算,从而得到结果;有的学生用代数式进行推算(见图1)。
延学到此,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联系:回顾圆柱体积的转化过程,思考圆柱的体积为什么是底面积乘高?若将长方体按照图2这样放置呢?此时体积不变,仍是底面积乘高,底面积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那么,同一张纸围成的两个圆柱:侧面积相同,底面半径大的体积大(见图3)。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只要换个角度思考,就能轻松、巧妙地得出结论。这样的延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从具体运算到逻辑推理的演绎,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愉悦感,从而延伸学生的思维广度,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感受到空间能力的严密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延知识的应用,提升意识
“延学”不是重复性、题海式的作业,而是基于学生“研学”中产生的问题。在“延学”中,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想象、实践和创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设置延学问题:“如果你是店长,想要包装一个长方体纸盒,你会怎么选择包装纸的尺寸?说说你的想法。”“12盒同样的长方体肥皂盒,怎样包装,用料最省?”数学学习不应局限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延学”能够把知识的求解与实践探索结合在一起,生成真实、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结 语
综上所述,“延学”将一堂课的终点视为新的问题的起点。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欲望,将探究的思维点集中起来,向课后延伸,借问延学,让学科知识往深处、广处延展,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自主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2]。
[参考文献]
罗鸣亮.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7(01):35-37.
作者简介:叶菲菲(1983.9-),女,福建福安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