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的结构与织造工艺及其龙被刺绣技法研究

2021-11-28 10:45钱小萍沈芝娴方婷玉
丝绸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经线黎族刺绣

钱小萍 沈芝娴 方婷玉

摘要: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也是海南黎族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为使人们对黎锦技艺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文章重点对黎锦的织物结构和织造原理,以及对黎锦龙被的刺绣技法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海南黎锦龙被先后两次的复制实践,论述了黎锦独特的技术原理,剖析了黎锦的组织结构和织造技艺的巧妙之处,同时研究了黎锦龙被刺绣技法,以期黎族这一代表性的传统纺织技艺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關键词:

海南黎族;纺染织绣;纺织技艺;黎锦;龙被;非遗;腰机;滴针绣

中图分类号: TS106.8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11000104

引用页码: 111101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1.001

Research on Li brocade structure and weaving process and dragon quilt embroidery technique

QIAN Xiaoping, SHEN Zhixian, FANG Tingyu

(Suzhou QIAN Xiaoping Ancient Silk Re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uzhou 215001, China)

Abstract:

"L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inning, dyeing, weaving and embroidery process"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s by UNESCO in urgent need of protection is also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of the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To make people acquire a more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i brocade craftsmanship,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f Li brocade fabric structure and weaving principles, and Li embroidery techniques of brocade dragon quil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duplicating Li brocade dragon quil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ique technical principles of Li brocade and analyze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Li brocade and the ingeniousness of the weaving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 brocade dragon quilt embroidery technique, hoping that this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textile technique of the Li nationality can be better inherited and promoted.

Key words:

Hainan Li nationality; spinning dyeing; weaving craftsmanship; Li brocade; dragon quil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ist loom; drop needle embroidery

作者简介: 钱小萍(1939),女,研究员,国家级丝绸专家,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苏州丝绸博物馆创始人和首任馆长,首届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要从事中国古今丝织物的研究。

黎锦花色丰富,质地细密平整而坚实,织造技艺精湛,是少数民族织锦中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在中国织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1]。其中,龙被是黎锦中的一个重要品种。

龙被古称“崖州被”,又称“广幅被”,是历代进贡皇室的珍品之一。龙被集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价值,但制作难度大,费时费工,堪称黎锦中的巅峰之作。2005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含麻纺织、絣染、双面绣、龙被织造)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Ⅷ-19)”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2012年首次由保亭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和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合作的三幅黎锦龙被的复制,以及2019年由海南文保委组织的郭凯锦绣织贝与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合作的三幅黎锦龙被的复制,对黎锦的历史文化价值、组织结构、织造原理和工艺特点等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并对龙被的刺绣技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探索出黎锦和龙被在结构制作工艺及织绣技艺方面的独特与巧妙之处。

1 黎族传统纺织技艺的历史及工艺特点

海南黎族的传统纺织技艺距今已有约3 0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学界认为“岛夷”主要指海南岛上的原住民[2]。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海南黎族已掌握纺织技艺;西汉时期,海南岛有精美的“广幅布”被征作为“岁贡”珍品;三国东吴《南洲异物志》中叙述当时黎族先民已会用吉贝制作“五色班布”;而到了宋代,黎族纺织已具有很高的水平。相传宋末元初,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的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艺,并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棉纺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返回故乡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华泾镇),将海南黎族纺织工艺带回,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起到重要作用;元代王祯记述,黎族的“吉贝布”已行销中国江淮川蜀等地区,“诸种艺作之法”和“茸密轻暖”的优良性能为当时人们所青睐;清代《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清代黎锦则成为国内外贸易的珍品。

黎锦古称“吉贝布”,是海南地区黎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织锦,“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锦的由衷赞美。黎锦历史悠久,质地细密、坚实、光洁、耐用,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黎锦风格多以黑色为基本色调,常用红、黄、白、蓝色线相间起花,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黎锦的服饰异彩纷呈,可以制作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3-4]。

黎锦的图案一般是以点、线、面为几何元素简化出来的抽象的几何纹样,种类繁多,工艺复杂,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构图和谐、结构严谨、对称均衡”[5]。黎锦图案结构可以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及复合纹样。

2 黎锦织造技艺剖析

黎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黎锦就如黎族人的文字,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千百年来作为黎族文化世代相传。但能熟练掌握这些制作技艺的织娘又不擅于介绍织物组织和织造的原理,所以至今对黎锦的织造技艺作出全面理论分析的文献很少。从古到今,制作黎锦的织造工具主要是腰机。腰机是世界上最古老、构造最简单的织机之一,新石器时代已出现,是最原始的织造工具之一。黎族腰机结构和织造方式虽然简单,但看似浅显实则深奥,包含着很多科学原理。

2.1 黎族腰机的构造

黎族腰机前后分别有两根横木棍,相当于现代织机上的经轴和卷布轴,腰机经线的一端卷绕在横木棍上,另一端卷绕在卷布棍上,并系于席地而坐的织娘腰部,故称为腰机。一般认为织制平纹组织必须采用两片综片,而织造黎锦的腰机,却只用一片综。分析认为,用一片综形成单双数的平纹开口是黎族腰机的奥秘所在。黎族腰机有一根较粗的分经棍,连接综线的提棕杆即为综片,与一般综片不同,这是可以升降的半综片,如图1所示。

2.2 黎族腰机的织造原理之奥秘

黎族腰机的织造原理及步骤如图2所示。

1) 穿经方法:先将经线分成单双数,由分经棍隔开;然后将单数经穿入综片内,双数经不穿,如图2(a)所示。

2) 经线位置:织造时,单数经线沉在分经棍下方,双数经线浮在分经棍上方,即形成自然梭口,如图2(a)所示。

3) 起综原理和方法:

①提起综杆,将单数经从下方提至上方,开口打纬,织入第一梭纬线,形成第一次交织梭口,如图2(b)所示。

②提起分经棍,其综片靠自身重力下沉平综,然后移动分经棍并将它抬起,使双数经线提升,即为自然梭口;开口打纬,织入第二梭纬线,形成第二次交织梭口,如图2(c)所示。

③放下分经棍,移至经线方向,平综,恢复经线位置。

④再提起综杆,单数经从下方提至上方,开口打纬,织入第三梭纬线,与第一梭重复。

如此不断循环交替织造。

上述4个织造步骤揭示了腰机只用一片综就能织出平纹织物的奥秘。该原理也应用在多种少数民族织锦的织造中,如织制壮锦的竹笼机,也是只用一片素综来织造平纹素地。

黎锦上的花纹图案主要由手工挑花形成,它分经线起花和纬线起花两种结构。但多数是纬线起花,形成简单的几何形纹样及传统的人纹、鱼纹、蛙纹等,因为规律性强,织娘可凭感觉、想象和经验,用挑花杆直接手工挑制;对于较为复杂的花纹,则必须先设计好花纹和挑花纹版,将相同起花的经线穿入同一花综杆内,若按花纹循环需要10根提花综杆,则将10根提花综杆储存在经线后方,然后依此一梭一梭挑织,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2.3 黎锦组织结构之奥秘

黎锦的组织结构十分巧妙,本文经反复分析探索,发现它织入的彩色丝线仅在织物表面形成形态各异的花纹(图3)

(a)),这些彩色丝线在背面则被经线所覆盖,几乎看不到纬线在背面的浮长看上去既平整又光洁如同镶嵌上一层里子(图3(b))。这是黎锦所特有的组织结构[6],由经线密集的共口经重平组织形成,如图4、图5所示。

形成该结构的原理是:1)经向紧度较大;2)地部组织正反面相同;3)根据重组织的交织原理花部的组织除表面纬线浮长外,其余仍参加平纹交织;4)如三色緯显花,则采用3/3经重平;如四色纬显花,则采用4/4经重平,其余依次类推。

3 黎锦龙被刺绣技法的特点

龙被的构图严谨、色彩艳丽、层次分明、款式多样,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性和艺术性。明代中期以前,龙被多由织造而成,而明代以后的龙被因受汉文化的影响,织物的部分图案保留黎族文化特色,而所刺绣的大多数是汉族文化的图案[7]。

在海南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先后与海南保亭新达达黎锦工作室和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达成龙被的复制合作研究。根据收藏的龙被原件,新达达黎锦工作室和海南锦绣织贝公司负责龙被前期的纺纱、染色和底料的制作及织造;绣线材料、图案和色彩的分析研究,以及丝线加工、植物染料染色和手工刺绣等由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研究复制。经过各合作方的努力,龙被成功复制,基本达到与原件质似、形似和神似的效果,并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图6、图7)。

图8和图9为黎锦龙被刺绣与苏州刺绣(单面绣)绣品正反面的效果对比,两种刺绣尽管表面效果都是五彩缤纷,造型生动,但龙被背面光滑、平整、不露绣线的长浮,仅是点点绣迹,如同虚线一样;而苏绣的背面,则露出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绣线,显得毛毛糙糙,很不平整,可见黎锦的刺绣针法更为独特。

在黎锦龙被的复制过程中,笔者对龙被原件做了反复的分析和研究,归纳和总结了龙被刺绣针法的特点:表面采用传统平绣,但背面采用原地回针,且已在2012年首次复制龙被时就将它命名为“V型滴针绣”,如图10所示。苏州高级刺绣工艺师卢招娣严格按此针法进行龙被的复制,刺绣效果与原件十分相似。

龙被这种特殊的刺绣工艺,不但技法巧妙,做工精细,还能使织物背面光洁平整,节约绣线,使原料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绣品背面不必再加衬里。以上都是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精湛之处,值得传承和弘扬。

4 结 语

保護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概要中所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工器具、实物、工艺品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指该实物本身,还包括它是采用何种技艺和方法形成,它的独特和巧妙之处何在。

本文通过对黎锦和龙被的组织结构、织造和刺绣技艺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揭示其巧妙的技艺,以期现代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黎锦,应用黎锦和发展黎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黎锦之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文雄.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D].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2019.

LUO Wenxiong.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Brocade Craft of Nationality[D]. Wuha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19.

[2]容观琼. 释“岛夷卉服, 厥篚织贝”: 兼谈南方少数民族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贡献[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79(3): 56-60.

RONG Guanqiong. Explaining "Island Yi Huifu, Jue Zhuo Weaving Shells": Also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southern minorities to my countrys ancient text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979(3): 56-60.

[3]钱小萍.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丝绸织染[M]. 郑州: 河南大象出版社, 2005.

QIAN Xiaoping. Complete Work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 Silk Weaving and Dyeing[M]. Zhengzhou: Henan Elephant Publishing House, 2005.

[4]钱小萍. 中国织锦大全[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4.

QIAN Xiaoping.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Chinese Brocade[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ress, 2014.

[5]徐艺乙. 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J]. 民艺, 2020(6): 137-139.

XU Yiyi. Comment on L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skills of spinning, dyeing, weaving and embroidery[J]. Folk Art, 2020(6): 137-139.

[6]钱小萍. 重组织“露地”的探索[J]. 丝绸, 1980(2): 12-14.

QIAN Xiaoping.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weave[J]. Journal of Silk, 1980(2): 12-14.

[7]蔡於良. 龙被艺术[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3.

CAI Yuliang. Dragons Art[M]. Haikou: Hainan Publishing House, 2003.

猜你喜欢
经线黎族刺绣
《黎族母亲》等
地方高校该如何传承海南黎族音乐
一寸缂丝一寸金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黎族元素在校园美术教学中传承的思考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刺绣新生
谈“日期图”的判读分析技巧
高考中有关日界线常考的问题及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