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泽珍
【摘 要】习作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一直以来,教作文,写作文,成为了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多年教学实践为例,从作文最关键的要素——素材入手,探寻作文的兴趣点,引领学生乐于习作。
【关键词】作文素材;开展活动;体验生活;拟题抽签;个性创新
一、无中生有 创造素材
语文课文的编排是有八个单元,八个园地,八篇习作,差不多两个星期一次课内作文练习。对于有13年教学经验的我深知,这个练习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无中生有”,创造素材。
比如有一次,我预谋让他们作文,课前便抱着一沓“测试卷”,美其名曰“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验,要求认真阅读,并在5分钟内完成作答。话音刚落,孩子们不顾三七二十一,拿起试卷,拼命作答,只有寥寥两三个孩子,环顾四周,会心一笑。5分钟过后,卷子收起来了,大部分孩子满头大汗,仍没答完。我当场改卷,并宣布获得“知识渊博型小学生”学生名单,他居然是平时语文成绩最后的孩子,我当场给该孩子颁发证书。这个时候,全场沸腾,很多孩子在那里捶胸顿足,后悔没有仔细读题。原来,试卷只要求他们完成最后两道题目。我接着让孩子们分享心情:从开始的紧张刺激,到后来的悔恨难受,以及不可思议,一波三折;也让他们谈了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从小心陷阱到用辩证的角度看待人与事,以及细节决定成败等等,孩子们那是头头是道,我乘机发下作文,他们纷纷奋笔疾书,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一次,刚接的新班,孩子们之间还不大会互相欣赏,喜欢互损对方。那时《水知道答案》这本书正在火热流行,我给他们讲了书里的故事,并在教室里进行试验,让孩子每天写观察日记。几个月后,水肉眼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实验的结论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懂得赞赏身边的人,懂得对生活表达感恩。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素材,何乐而不为?无中生有,是我们老师有意而为,却要不露声色,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入了圈套。
二、开展活动 一举多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挖掘教材的资源,开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习合作,学习创作。
我经常找准时机,领着孩子们开展各式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跳蚤市场》到《水果拼盘》,从《为喀什的小朋友捐书》到《与重庆的朋友飞鸽传书》,从《辩论赛》到《校园百科知识大比拼》,从《遨游汉字王国》到《调查研究报告》等等活动的开展,孩子们非常喜欢,乐此不疲。
在实践活动中,我的孩子们学会了制作“水果拼盘”,学会了“推销商品”,学会了写信。从秋日的午后,阳光洒进教室,暖暖地,一群少年围在一起,静静地读着远方笔友的来信,那些欣喜,那种美好,被我捕捉了下来,多少年后,他们一定还记得这个浪漫的午后。我的孩子们学会了辩论,也学会了写调查研究报告。孩子们的调查研究都是很有意思,有一个小组研究了附近超市菜的价格,建议大家什么时候去超市购买蔬菜最便宜;有一个小组研究了亲子关系,研究表明,高年段比低年段的親子关系疏远,建议大家要常和父母沟通。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锻炼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了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也为孩子们的习作打通了一条大动脉,使素材源源不断。
三、体验生活 新奇刺激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进行个人的加工和再创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边的事物,一棵草,一朵花,一只蚂蚁,一片落叶,一个陌生人,都值得我们去留意,去书写。我就曾经莫名其妙地布置孩子们去找陌生人说话,并进行习作。孩子们从认为自己的老师今天有点“奇葩”的疑惑开始,(因为平时都是教育他们要小心陌生人,不要陌生人的糖果,不要给陌生人骗走,今天怎么这么失常。)到仔细观察可“下手”的“羔羊”,以及如何寻找话题,与陌生人交谈……这其中的种种,既新奇刺激,又妙趣横生。
还有一次,鉴于我们班的很多孩子怕吃苦,我特意布置作文,让孩子们《学会吃苦瓜》,让他们勇于尝试吃“苦”,在苦中有所体验,并把吃苦瓜的个人独特感受记录下来,这就是无比珍贵的素材。
四、灵光乍现 善于捕捉
除了特意挖掘的素材,有一些素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灵感,让它成为素材一个不可多得的补充元素。它往往是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班级新闻。我们作为老师,每天面临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每天都会给你制造一些“惊喜”。
那一年,圣诞节。家委会买了一些礼物,来给孩子们庆祝节日。其中,有每人一个苹果。那天,小宇同学因为生病没有来,我们把苹果留在她的桌面上。第二天,当我进教室的时候,发现好端端的一个苹果,缺了一个口,上面满是齐整的牙印。我没有吱声,孩子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告状,那是斌斌同学偷偷咬的。我本想生气,再狠狠地批评一些孩子的行为。冷静了一会,我跟孩子们说,咱们班今天的作文题目就是《那个苹果被斌斌咬了一口》,孩子们纷纷赞赏并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第二天,我收上来的作文除了记叙文,还有议论文、有新闻稿、有班级快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孩子把自己当成记者,分别采访了当事人,受害人,围观者,我,并采用新闻稿的形式,把事情的发生,对这件事的看法,以及受到的启示,报道了下来。在采访的稿子里,我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对问题的看法也是很开放,很多元的。他们有的认为,这是斌斌的一个恶作剧,他把自己当成馋嘴的圣诞老人,想给小宇同学一个“惊喜”;有的认为,这个同学的做法不太卫生,咬了一口,如果有细菌交叉感染,这样不太卫生;还有的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费,希望同学们能秉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孩子们制造的点滴“惊喜”,不但是育人的素材,还可以是我们作文的素材。我们不要急于去批评孩子,把“惊喜”踢给孩子们,让他们讨论、反思、自我教育,往往更加深刻。
五、拟题抽签 行使主权
没有活动,没有意外,我们班的孩子经常追着写作文。怎么办呢?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做了一个抽奖箱,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出题目,然后把题目扔进箱子里,以备不便之需。
每一次,请上次作文获得五颗星的孩子来抽签。抽三个,全班孩子任选一个进行作文。如果三个你都不想写,你有更好的选择,那我就批准你写自己有灵感的作文。
孩子们出的题目也是五花八门,特别好玩:比如《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重力》《假如没有了惩罚》《今天我当妈妈》《什么玩意儿》……每一个被抽中的题目,出题目的孩子都极其骄傲,他们在行使主权中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下课了,纷纷来邀功,老师,那是我出的题目。那个神气的样子,让人心里暖洋洋。
六、因人而异 个性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同样是习作的灵魂。孩子们的生活各异,他们的素材也就不同。这种个体的经历,私人的素材,是创新的源泉。往往有一些孩子并不能捕捉得到,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有这种洞察力和敏锐力,去帮助孩子挖掘。
最常见的就是一个孩子在学校犯错误,我要他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述清楚,他们一边回忆,一边梳理,一边进行语言的组织,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况且,这些素材是他们的“专利”。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回,一个孩子,因为数学作业潦草,统计图图形没有好好填图,被数学老师告到我这个班主任这里来。我轻声细语道,孩子,你这个图形,老师也看不懂,麻烦你用文字进行描述。于是这个孩子,为这道题,写了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条形统计图》。文中,她描述“突然,一只灰黄的小虫不知从哪儿,跑到我的纸上,它在那酷似悬崖峭壁的‘山峰上摇摇欲坠……我仔细地瞧了瞧,它又像是一只股票,有升也有降。”最后,她的启示里,有这样的语言,“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东西都可以写成作文,包括条形统计图。”
只要抓住了这鲜活的素材,加上孩子个性的语言,灵动的想象力,便是一篇新颖的作文。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启发,他们便能还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久而久之,经常这样的启发熏陶,我们的孩子也会有样学样,乐于进行自由作文。《歇后语世界——世界乱套了》《奇怪午托》《是不是老师都喜欢点点》《突如其来的屁》《揭发好同学们》《疯狂妈妈的微商之路》《寻书启示》《人在囧途》,每一个题目,就已经够吸引眼球的,如果你愿意往下读,更是精彩纷呈。
从教13年来,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歡的作业就是写作文,他们常常追着我布置作文,而每每倒一杯温水,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一股幸福暖流就涌上心头,我常常在办公室突然“扑哧一声”就笑了,也常不自觉地分享孩子们这些好玩的习作。
古人云: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来源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保持这一潭活水的清澈。从课堂呈现到生活体验,从故意而为到灵感乍现,从活动开展到个性创作,从老师的思考到学生的创新,我们全方位、多角度挖掘素材,打通了学生习作的一条大动脉,这源源不断的“活水”,不停地灌溉着作文这一块沃土,成长出更加有生命力的美文佳作。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小学作文如何生活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
[2]徐玮玮.小学创意写作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7)
[3]杨晴.小学作文基于个性化写作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