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芝
青岛西海岸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青岛 266400
学校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具有人流量大、密集性高的特点[1-2]。小学学生因年龄较小,机体免疫力较薄弱,当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后,极易出现传染性疾病,若未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常会引起校内流行,影响校内学生的生命健康[3-4]。科学的管理方式能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5-6]。以往常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主要有传染病知识宣传、健康知识讲解、完善消毒工作、展开季节性防疫措施、控制危险因素等,虽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十分理想。该次研究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之间某小学的2 00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9 年1—12 月某小学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学生未实施全面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2020 年1—12月该小学实施全面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分别抽取两个阶段各1 000 名学生展开调查。实施后研究对象中男性学生有530 名,女性学生有470 名;年龄7~12 岁,平均年龄(9.50±1.00)岁。实施前研究对象中男性学生有521 名,女性学生有479 名;年龄7~12 岁,平均年龄(9.00±1.50)岁。实施前后学生的各项基本资料之间进行比对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随机选取参与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18 名进行研究,实施前与实施后的管理人员属于同一批,其中男性管理人员有9 名,女性管理人员有9 名,年龄25~53 岁,平均年龄(39.06±3.88)岁。
全面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成立学校传染病管理小组。管理小组成员需要具备丰富的防疫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特点,均需要进行传染病知识学习和防疫操作训练,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学校防疫工作。
(2)分析以往学校内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管理人员需要对校内以往发生过的传染病流行事件进行分析,主要有肝炎、手足口病、水痘、流感、肺结核等疾病,对常见传染性疾病的病因、传播方式、临床表现进行研究。肝炎以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为主,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甲型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等传播;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等肠道外途径传播,此类患儿临床表现为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厌油、肝区不适等。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传播途径以密切接触(接触被污染的手、玩具、洗漱用品、衣物、玩具)、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临床表现为手部、足部、口腔、臀部等部位散在皮疹或疱疹。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极强传染性,传播途径以解除患儿、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临床表现为红色皮疹、丘疹、水疱等。流感是由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引起的疾病,传播途径以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染为主,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咳嗽等。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盗汗、胸痛等[7-9]。
(3)展开全面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①进行传染病日常预防。学校需要定期通过广播宣传传染病疾病知识,讲述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需要为学生演示正确洗手方法,播放健康宣传视频,呼吁多进行体能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告知学生打喷嚏时注意转向无人处并捂住口,打喷嚏后做好清洁工作,降低感染风险;校内定期开展体检工作,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做好免疫管理工作,减少各类传染病发病风险。②完善校内传染病预防规章制度。根据以往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将其编入规章制度中,便于参照执行;严格把控校内消毒工作,每日对教师进行彻底清洁,包括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消毒液消毒等,在进行消毒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消毒物品对人体的损伤,提高安全性;定期进行抽查,对教室消毒情况、用品消毒情况进行抽查,评价消毒效果,统计传染病发病情况,了解管理效果。③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控制和处理。当校内出现传染性疾病流行情况时,学校需要向上级单位上报,做好相关工作,查明发病原因和流行原因,对感染者进行隔离处理,控制传染源,减少感染扩散。同时,学校需要配合疾控中心,提供合适样本,做好相关检查,进行科学管控,防止感染进一步扩大。
对实施全面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进行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前后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质量、传染性疾病知识掌握率、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进行统计。
①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质量:包括卫生管理制度完善质量、学生预防接种证查验质量、传染病及时报告质量、学校卫生保健室管理质量4 种情况,根据该研究自拟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分值下限为0 分,分值上限为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管理后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质量越高。
②传染性疾病知识掌握率:基本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3 种情况,以该研究自拟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分值90~100 分即基本掌握,分值70~89 分即部分掌握,分值0~69 分即未掌握。传染性疾病知识掌握率=(基本掌握人数+部分掌握人数)/总人数×100.00%。
③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包括肝炎发病率、手足口病发病率、水痘发病率、流感发病率、肺结核发病率5 种传染性疾病。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管理工作后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质量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管理工作前后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质量对比[(),分]
表1 实施管理工作前后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质量对比[(),分]
实施工作后的传染性疾病知识掌握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施管理工作前后的传染性疾病知识掌握率对比[n(%)]
实施管理工作后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施管理工作前后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对比[n(%)]
小学是为6~12 岁儿童提供初等正规教育的场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的抵抗力较薄弱,极易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10-13]。为减少这一情况发生,学校应采取合适的管理,做好防疫工作,保障儿童生命安全。常规卫生管理虽有一定效果,但具有局限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仍较高。而全面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是一种优秀的管理方式,通过成立学校传染病管理小组,进行传染病知识学习和防疫操作训练,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增强管理服务质量。通过分析以往学校内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对肝炎、手足口病、水痘、流感、肺结核等常见病的病因、传播方式、临床表现进行研究,为后期制定防疫措施做基础。通过展开全面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进行传染病日常预防,定期宣传传染病知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演示正确洗手方法,播放健康宣传视频,做好清洁工作,降低感染风险;定期进行体检,做好免疫管理工作,减少发病风险[14-16];完善防疫规章制度,严格把控校内消毒工作,减少细菌病毒滋生,降低感染情况。定期进行抽查,评价消毒效果,统计传染病发病情况,了解管理有效性;展开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控制和处理,当出现传染性疾病流行时,及时向上级单位报告,查明相关原因,控制感染者,做好隔离工作,减少感染扩散,完成相关检查,进行科学管控,控制流行范围,保障学生生命安全[17-18]。经过上述有效管理,显著降低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增强学校卫生管理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表明,实施管理后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质量和传染性疾病知识掌握率均比实施前高,且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低(P<0.05)。
综上所述,对学校实施全面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进行卫生管理工作的效果更佳,能够提升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质量,增强传染性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减少传染性疾病风险,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