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

2021-11-28 05:49康文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8期
关键词:末梢血常规准确性

康文静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诊断期间应用较为普遍的检测方式之一,伴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逐渐完善,患者以及医疗工作者对于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当前在临床血常规检验期间最常用的采血方式为静脉血、末梢血等,但是对于这两种方式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争议性,这也导致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具体是应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仍旧未达成统一的定论[2]。因此,临床上对静脉血以及末梢血做详细分析,进而对两者测定结果的差异性有更加准确的了解,为临床检测提供相对系统且合理的参考方向,本研究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49 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 例,女22 例;年龄11~65 岁,平均年龄(36.3±9.6)岁。

1.2 方法 于清晨抽取患者1 ml 空腹静脉血以及20~30 μl 末梢血,然后将其分别置入含有适量稀释液的硅化塑料管内,做充分的摇匀处理。混匀期间动作要保持轻柔,以免因晃动力度过大而出现溶血现象。把静脉血以及末梢血依次置入到两个试管内,并编号为Ⅰ号、Ⅱ号,上机完成相关检测,检测项目主要有WBC、RBC、PLT 以及Hb 等,然后在即刻、3 h、6 h等三个时间点依次检验静脉血。对样本数据做重复性的验证,并对静脉血以及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分析两组采血方法的即刻血常规检验结果。②观察分析静脉血采血后不同时间段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采血方法的即刻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静脉血检测的WBC、Hb 水平均低于末梢血检测,RBC 及PLT水平高于末梢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采血方法的MXD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采血方法的即刻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n=49)

表1 两种采血方法的即刻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n=49)

注:与末梢血对比,aP<0.05

2.2 静脉血采血后不同时间段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静脉血采血后即刻检测与采血后3 h 检测的WBC、RBC、Hb、PLT 及MXD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采血后6 h 检测的WBC、MXD 高于即刻检测,PLT 低于即刻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静脉血采血后不同时间段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n=49)

表2 静脉血采血后不同时间段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n=49)

注:与采血后即刻检测对比,aP<0.05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血液生理指标检查方式,主要被用于对贫血、感染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进行诊断[3]。伴随着医疗技术的逐渐完善,临床医学检测逐渐往高度自动化以及超微量发展,而且愈发依赖检验结果。一般情况下,当人体组织中的某一个器官出现异常变化时,大多是因血液内的有关成分出现改变,因而,血液检测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血液检测结果会直接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4]。

血液检测方式分为动脉血检测、静脉血检测以及末梢血检测等三种,其中动脉血检测主要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因而静脉血检测和末梢血检测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血液检测方式[5]。静脉血和末梢血在化学成分以及细胞成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将其应用于血常规指标检验中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对可能存在的不同进行详细了解,以确保临床检测质量得到显著提升[6]。静脉血检测的WBC、Hb 水平均低于末梢血检测,RBC 及PLT 水平高于末梢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采血方法的MXD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曾表明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体末梢血血管管腔较为窄小,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如果附近温度过高,则会导致血液出现一定程度的沉积,而且血液采集期间往往会存在血管挤压等状况,进而引起血小板损耗以及聚集等,因此会使患者末梢血内的血小板计数降低,而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明显较高[7]。同时在血液取样过程中,如果存在过度挤压等现象还会使采集的血样里存在一部分血小板组织液,进而稀释血样,影响临床检测结果[8]。此外采集末梢血期间,采血动作快慢、采集位置、受检者体表温度以及穿刺部位深浅等均会影响到最后的检验结果。因此如果选择末梢血取样方式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则难以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保证,其临床诊断价值不高。静脉血取样大多在肘静脉处,其取样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静脉血循环性较强,且在采集期间不易被位置以及温度等多种因素所影响,使实际测定结果同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有效降低,从而降低临床误诊率[9]。

另外,对不同时间段静脉血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静脉血采血后即刻检测与采血后3 h 检测的WBC、RBC、Hb、PLT 及MXD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采血后6 h 检测的WBC、MXD 高于即刻检测,PLT 低于即刻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说明了临床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期间,要正确了解到血液放置时间可能会对血液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血液放置3 h 之内,其各项指标检验结果同即刻检测比较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也不会对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但是放置3 h 之后其各项指标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为了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需要在采集血液后的3 h 之内进行相关检验工作。此外,研究发现,6 h 后患者的PLT 下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血液放置6 h 之后,大量血小板发生一定程度的黏膜聚集,进而形成比较大的颗粒,而血细胞分析仪主要通过电阻抗原理进行检测,因此检测期间会存在血小板下降等状况。

相比较而言,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其稳定性以及准确性均相对较强,更能对患者疾病本质进行有效反映,若条件允许临床需利用静脉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10]。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期间尽量避开上次采血位置,且抽取血液之后压迫止血处理应≤1 min。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期间应用静脉血检测的效果明显高于末梢血检测,能使检测准确性进一步提升,且能进行反复检测,但静脉血需要在抽取后的3 h 之内尽快完成相关检测,以降低误差发生率。

猜你喜欢
末梢血常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影响紫外在线监测系统准确性因子分析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