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辉
(中共乾县县委党校,陕西 乾县 713300)
在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广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和生活污染纵横交错,密若蛛网,特别是个别欠发达地区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短期行为,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家肥迅速甚至完全退出农用肥系列,依赖化肥便成了促使农作物增收的重要途径,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土地面积使用化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过量、过滥和低效率地使用化肥,不仅导致了土壤污染、土地板结、地力及农产品质量下降,还通过多种途径造成了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大量使用高毒低效、高残留的农药现象。农药的使用只有1/3 左右被农作物正常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河流、地下水、土壤及农产品中,不仅给农村以及城市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据林业部门统计,许多原先比较常见的鸟类,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随着大棚农业的日益普及,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规模使用,日常生活的塑料袋等塑料类,农村因此而造成的“白色污染”也在加剧。农膜残留量在农业耕地中越积越多,形成不可降解地膜,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耕地质量,影响了农作物生长,而且在缓慢分解过程中所释放的有毒污染物,已成为土壤和农产品被普遍污染的又一个源头,塑料制品漫天飞。原先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黄土高坡滚动的“白色革命”,转眼间成为农村抹不去的伤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中农作物秸杆有4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或一烧了之,或弃之于村边、院落,或堆放于沟渠、行道两旁,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渗入地下水或直接排入河道,不仅浪费了大量尚能发挥作用的能源,而且污染了空气环境、河流和地下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农村养殖专业户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鸡、养鸭等养殖业方兴未艾。由于大多数养殖场污染物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畜禽排泄物、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下水道或随意堆放,给周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产的垃圾总量也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农村普遍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系统,绝大部分垃圾和污水得不到任何处理,而被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村旁沟壑或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农药瓶、塑料袋随意乱扔、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每当洪水过后,河流两边的树枝、电线杆上挂满了塑料袋、粪便纸,实在叫人恶心,不仅使农村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而且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也在与日俱增。
农村环境污染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重点一直集中在城市,而城市环境的改善又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在硬件建设上,城市都以政府为后盾建设有较为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而广大农村却基本处于空白。加之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优惠政策,许多农村都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尽管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环保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由于地方财政实力等因素所局限,在环境保护尤其是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仍不够,农村环境持续滑坡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吸引“高新尖”项目的实力,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往往凭借矿产资源优势或廉价出让土地使用权等举措,把那些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被淘汰、被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引入进来,其结果往往是:引进一个项目,污染一条河流,掏空一座矿山,祸害四周村庄,殃及子孙后代。有的污染源甚至是几十上百年都不能消除的。特别是近年来,各项硬性支出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地方政府为确保已有的支出水平不下跌,千方百计地培植“税源”,大力组织收入,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这就使他们走上了一条很难回头的粗放式经济发展之路。以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做法,更是一种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这些地方经济越发展,污染越严重,环境破坏也就越大。
农村环保问题之所以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与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缺位密切有关。一是农村环保主体不明确,没有哪个政府部门能真正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负全责,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尽管各级环保系统都设有环境监察执法队,但由于执法人员少、污染企业多,存在“收费过硬、监管乏力”的现象。三是缺乏事前预防及预警机制。有关部门在环境执法上多以事后处罚为主,只有当严重的污染事件发生了,媒体关注了,相关部门才纷纷充当“灭火队”的角色,而如何从源头上消除隐患、杜绝污染、防止事故的发生,却极少有哪个部门真正当成一件大事去关心。四是农村环保体系建设滞后。环境管理体系目前主要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基础之上的,农村环境监测、监察和统计工作严重滞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村环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动员广大村民,以解决“脏、乱、差”为突破口,全面优化农村生活环境,建设富裕文明美好家园。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有以下建议:
建设环境卫生村,村民是主体,关键是村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全力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强化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革除陋习,养成文明习惯,大力营造人人讲究卫生,人人爱护环境、爱我家园的良好氛围。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村民代表,可以直接到村民中去宣传,点燃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自觉投身到建设环境卫生村的实践活动中去,尽快改变“脏、乱、差”面貌,提高生活质量。
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抓好如下几项重点工作
1.改造排污渠
村中所有排污渠,要把明渠改为封闭的暗渠,排污渠连接千家万户,定期疏通。有条件的村,可以建造环村总排污渠和一个排污储水池,接通村中纵横交错的暗渠,通过科学化处理,变污水为无害化水。
2.改造厕所、猪牛舍
厕所的改造,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旧房屋的农户,能改造入户的则入户,推广水冲式卫生厕所;不能入户的,要在村边适中位置统一建造若干个有上盖的标准的无害化公厕。坚决消灭露天厕所。要把屋前屋后的猪牛舍改建在远离居住地的村边,并处理好猪牛舍的排污物,避免污染水源、田园。
3.改建垃圾池
农村垃圾主要包括村民生产、生活垃圾、牲畜粪便、柴草秸秆、建筑工程垃圾。所含成分复杂,数量巨大。对这些垃圾的处理是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关键环节。参照先进地方的经验,建立“保洁、收集、转运、处置”的工作机制,配足垃圾收集、清运人员,保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1.拓宽资金渠道
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资金作保证。如日常保洁专业队的经费,运送垃圾工具的添置费(含运费),聚居地方垃圾箱的设置,村道建设,暗渠建设,消灭“四害”药物的购置费等等。首要的问题是,政府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格局,反哺农村,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筹集的多元投入格局。或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五个一点”资金筹措机制。其次,村民是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主体,人人有责。村民既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卫生治理的受益者。村委会有收入的要出部分资金,农户也要适当征收部分,清理垃圾费的收取标准由村民自定。但不能增加农民负担,农村环境卫生建设专项资金及多渠道筹集到的资金,必须建立专帐,专款专用。
2.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优质服务
由县相关部门协助制定相关的一些文件,以及村民自己修的一些村规民约等等。使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行为,从制度上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形成村容治理的长效机制。农村进行改厕、改水、改道、改人畜分居等方面,县有关部门要给予帮助和技术指导。对农村保洁队伍,县也应适时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定期开展除“四害”活动。
3.建立激励机制
从根本上说,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所以必须把对村民的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抓好文明素质教育。村两委要与每户家庭签订卫生保洁责任书,提出一些硬指标,促使家庭这个细胞做好保洁工作。同时县、乡也筹集一部分资金对环境卫生做得比较好的村进行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