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梅
(亭湖区图书馆,江苏 盐城 224002)
前言:公共图书馆是我国重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国家精神文明现代化建设开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我国对待精神文明建设越发重视,并更加关注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实现,同时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非纸质的图书信息数据已经开始向公共图书馆事业中渗透。目前,图书馆内的管理与服务任务不断加重,在改革推进中所面临的各类改革困境亟须得到突破,同时也必须在改革的过程中及时确定创新方向。因此,本文此次研究的内容和提出的策略对开辟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未来道路具有理论性意义,对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满足国民精神追求具有现实意义。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全体民众的一类公益性质文化服务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依托渠道,其单位设置普遍位于基层地区,可以省市或城区进行服务范围与功能等级的划分,是我国二三线城市及农村乡镇地区实现教育资源与文化资源平等化的关键文化建设服务单位,能够有效改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所带来的文化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故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与精神文明建设中亟须不断加强公共图书馆进行文化建设的贡献力度[1]。现阶段,一方面在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了大量在经济建设完成后对文化建设呈现巨大需求的区域地方市场,目前亟须公共图书馆单位的建设以弥补空白,另一方面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均直属于政府机关或国家事业单位管辖,在传统公有制思维的限制下,部分地区已有的公共图书馆运营效率低下,无法向当地居民供应最新的社会主义文明思想与基础科学技术知识,进而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影响,不利于全民范围内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可以说使用公共图书馆所进行的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省会息息相关,可以正确引导社会群众的思想倾向与政治觉悟,对于地方政府建设而言在现阶段要重点推进公共图书馆运营的创新改革,在进行知识信息传播的同时兼顾对人民所进行的爱国主义鉴于与民族信念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创新新技术融入到图书馆运营改革及服务创新的方方面面。
当今时代正处于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在网络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应用的不断突破下,信息产出的主体与速度均呈现出巨幅飙升的特点,而对于以纸质资料作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的图书馆单位,尤其是管理流程较为死板僵化的公共性质图书馆单位,受到资金投入的滞后与上层纸质资料的传统崇拜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即使有过推出电子借阅室的改革,也多流于使用电子设备观看电子文献的表面工程,没有关注到人民群众对更轻便移动设备的阅读需求。同时固守纸质印刷媒介的公共图书馆相较于商业互联网图书馆资源,在新时期下也普遍面临馆藏资源资料更新效率低下的问题,最为典型的表现在于公共图书馆无法根据时代风口第一时间将文献领域覆盖至目标群体的兴趣领域,进而导致机构客户的流失,而滞后更新的书籍资料无人问津,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书籍资源利用率与变现能力低下的问题,进而再次拖慢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进度,造成由馆内资源不足形成的恶性循环。
公共图书馆的机构本质在于其面向人民群众的服务属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高度关照目标客户在馆内空间进行资料查阅过程中的舒适度体验,其具体体验衡量指标应当侧重于阅读环境是否安静、阅读设施是否健全、阅读服务是否到位等等。但受限于传统公有制机构建设的陈旧思维以及对盈利追求的怠惰,部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缺乏服务理念,并仅仅关注以图书馆藏书数量为代表的政绩指标,并没有从群众角度进行出发对馆内软硬件设备做出符合时代服务性要求的改革,进而导致公共图书馆在功能实现方面出现损耗。此类公共图书馆内具体较差的环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第一,有图书馆房间布局分配不合理,在图书馆中心的自习区域过大,导致馆内各区域的人员阅读相互干扰,降低群众的阅读沉浸感与体验感。第二,图书馆空间资源不充裕,进而在服务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占座或满员的现象,严重挫伤目标客户前往进行阅读的积极性。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队伍是图书馆地标功能与服务功能发挥的主体,而公共图书馆作为传统国家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其人员构成多来自于公务员考试的选拔及基层政府机关的人员内部岗位调度,加之相关专业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内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大部分公共有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队伍专业性还有所欠缺,尚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群众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要求。其具体表现为馆内管理人员对图书馆管理的服务性认知较差,专业性学习经验的缺乏使其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并记录展示出受众群体偏好的图书情报信息,同时部分在以往岗位中未涉及到的图书管理工作的员工还会由于经验的缺乏无法在灵活应对馆内数据的突发性问题,进而延缓馆内图书管理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馆内服务能力的发挥。
公共图书馆内的馆藏图书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机构成立的立身之本也是其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功能发挥的重要物质依托,为了解决图书馆馆藏资源不充分及后续利用能力低下的问题,扩展资源来源提升资源引进速度是创新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的关键所在[2]。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当在图书馆的信息化改革过程中推进图书资源与大数据信息的深度融合,在为目标受众开辟可使用计算机进行阅读的电子资料阅读室的同时,在纸质图书供应管理的过程中将大数据技术与云端存储数据结合,积极引入互联网上出现的最新电子资料资源,在不占用本地内存资源的前提下,为数据信息提供大量的存储空间,进而在公共图书馆可承载范围内为馆内客户提供更多的阅读方式及内容选择[3]。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得到数字化处理的大数据信息可以借助自身的运算速度优势,在对外开放前完成对数据的初级分类,同时小体积数据在节省馆内信息的存储空间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图书馆分担人力管理的成本压力,提高馆内信息承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服务功能若想得到正常发挥,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全程皆必须要受到专业管理观念的引导。在公共图书馆的观念创新方面,图书馆管理单位必须要具备敏锐的时代嗅觉,及时发展新时期图书馆客户构成人员结构的改变,及其在前往图书馆进行阅读过程中所提出的新的服务需求[4]。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该单位应当明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其传统图书馆所具备的图书借阅功能与空间供应功能,已经被互联网信息资源侵占,而当今时代该机构较之互联网空间最为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其文化气氛的营造,在气氛营造过程中所思想文化交流场域,是新形势下互联网空间始终无法替代的功能,也是当代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步入公共图书馆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追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后续管理创新过程中应当将开辟自习区域与营造知识气氛作为其创新的重点环节,以保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目标用户需求的满足,进而借此提升个体单位的口碑与知名度[5]。
培养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在实际公共图书馆管理进行中包括培养专业性团队与时代性团队双层次的意义。在对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度培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图书馆管理层在管理人员脑海中注入管理意识指导,具体可以通过单位内举办专业人员经验交流大会与内部职员团建活动来进行,通过在管理层内部对管理人员直接进行相关文化建设的工作与培训活动,切实帮助馆内人员树立服务概念与现代化管理责任感[6]。其次需要公共图书馆管理层尽快完善图书馆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通过责任制的管理方式对内部人员进行制度束缚,严抓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态度恶劣与玩忽职守的职员。最后公共图书馆机构需要定期向职工提供岗位培训与岗位考核任务,并将其培训效果纳入到员工绩效评定与职称评审的考核范围,在管理人员范围内宣传普及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技巧的同时向全体员工进行现代化管理教育,推进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实现。在对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时代精神普及的工作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层需要尽可能地开辟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招募的机制与渠道,可以在现有事业单位人员招募方法的基础上与高校展开通力合作,利用春季招募与校内招募直接从学校内引进具备图书管理专业能力素养,对当今大数据信息时代了解透彻的,兼具创新能力与责任意识的大学生青年人才,强化图书馆作为高密度信息的集成组织,其内部所提供的数据流速与信息社会高度接轨的能力,最大化地推进图书馆业务能力与社会群众需要的适配,提升其在管理与服务层面的口碑。
结束语:公共图书馆的新形势蕴含着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新特点,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运用至公共图书馆的改革创新过程中,有助于提升馆内整体精神文明服务质量,对我国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强国建设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本文研究得知使用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进行国家文化建设的工具意义重大,目前在新形势的漩涡中公共图书馆主要面临着馆内图书资源不充足、馆内阅读环境待改善以及馆内人员队伍不专业的改革困境,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创新方向:一创新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二提高图书馆管理观念水平、三培养图书馆队伍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