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200)
近些年来,房屋建筑总量日益增加,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质量监督不力,经常出现漏水、渗透以及开裂等等质量问题令人堪忧。渗水、开裂也是建筑屋面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点,影响人们的直观感受,因此相关建筑企业应当深入分析引起建筑屋面质量问题点的原因,不断创新施工技术,优化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具体的质量防控措施,从而提升建筑屋面建设的整体质量,为大规模房屋建设打好基础,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
设计方案作为施工前期准备的基础环节,对于建筑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科学完善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有效避开施工误区同时还可以减少引起建筑质量问题的风险[1]。然而在实际作用中设计人员较为容易偏安一隅,不对施工环境进行实际的考察调研而套用以往的设计方案,方案便与施工实际不匹配,导致后续的施工操作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案指导,施工质量便无法得到保证。
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等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建筑质量的好坏,一旦材料质量上出现瑕疵,即使后续施工操作符合标准,但建筑整体质量肯定不高,容易出现安全事故[2-3]。资金较为紧张、监督体制不完善或者采购辨别能力较差是引起入场的建筑材料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相关企业应当提高严控建筑材料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建筑高质量建设做好铺垫。
施工工艺水平欠缺也是影响建筑屋面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实际作业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焊接工艺、防水工艺以及混凝土浇筑工艺等水平较低,引起屋面渗水、混凝土板开裂等现象,实用性能、安全性能便无法得到保障,同时也为后续房屋修缮工作增加了工作量。施工工艺水平欠缺是导致建筑屋面出现质量问题的直观且主要的影响原因,因此施工工艺水平的提升应当是建筑屋面高质量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建筑企业要增强优化施工工艺水平的意识。
建筑屋面施工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需要施工人员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施工经验。然而随着建筑规模的快速膨胀,专业施工人员的缺口也随之扩大,较多缺乏施工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员投入施工现场,在面对操作复杂、要求较高的施工作业时便容易产生质量,进一步增加了施工作业顺利推进的困难程度。
良好的屋面后期养护工作是保持建筑屋面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中由于缺少良好的后期维护工作而造成建筑屋面损坏的现象却时有发生。第一,房屋管理部门对建筑屋面后期养护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定期安排质量检查工作,使得屋面局部的质量缺陷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处理,长时间积累引起屋面漏水、干裂等严重事故。第二,建筑屋面在投入使用以后,用户多在屋面上通过钻孔打通等施工作业私架热水器、灯箱等常用设施,却忽略了防水层的修补维护,造成屋面渗水现象频发。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容易加剧建筑屋面防水层的破损速度,影响正常的使用功能。
分隔缝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因温度波动大、混凝土收缩造成混凝土板面开裂的现象,多布置在转角处、板面承载处以及交接处等位置。一般来说,预留分隔缝的距离是小于6m,宽度处在20-30mm 范围之内,但是如果超出6m 时,技术人员需要在中间位置设置V 字形状的分隔缝,并且其深度应当超出防水层厚度。此外,一旦分隔缝需要设置在临近通风道的部位附近,应当合理地扩大分隔缝的宽度,以便于为通风管道预留数量较足的排气孔。
卷材防水层应当铺设在找平层和刚性层中间位置,不仅可以避免因外部因素造成老化从而影响使用,还能够有效防水。在进行卷材防水层铺设作业时,首先需要在基层表面涂上一层厚度较薄且分布均匀的处理剂,耐心等待处理剂干燥以后方可进行卷材铺设作业;其次进行铺设作业时应注意不得使卷材处于紧绷状态,分别预留50mm 的长边宽度及70mm 的短边宽度,在卷材全部铺设完成后,要马上采用振动器进行夯实,确保粘贴牢固,避免虚贴现象的出现;最后,卷材防水层铺设时应当注意外部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粘贴效果,因此,应当选在外部环境温度为5℃左右时进行施工作业,以确保良好的施工效果。
节点位置一般包括各个建筑模块之间的交接部分如天窗、承重墙以及屋面板之间,要特别注重依据屋面建设以及防水规范等加强各节点部分处的防水处理工作,必要额外增加防水加强层。此外,针对建筑模块转角部分可以设置成圆弧状,以便于减少防水层材料因磨损而造成功能失效的现象,从而增强防水效果。
一个完善的设计方案可以让后续的施工操作有科学规范的指导,减少走弯路、进误区的现象,既有利于施工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一方面,设计人员需要实际到施工现场考察调研,获取设计所需的有效数据,依据专业知识并且结合具体的建筑结构及性能各异的建筑材料规划最为合理、可行性高的设计方案,避免方案与实际施工割裂,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企业应当积极引进新兴科学技术为完善设计方案服务,如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VR 仿真模拟计算等等。有些时候设计方案比如施工图纸无法细致且形象地体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故障点,比如排水管道干涉、混凝土板收缩开裂现象等等,但是通过VR 模拟仿真技术设计人员可以具象地发现这些问题点,便可以通过及时修改设计参数来避免施工问题点的产生,设计方案便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实现节约成本,提升屋面施工质量的目的。
良好的建筑材料是保证高质量施工的基础,是实现建设高质量屋面的关键,因此,相关建筑企业要提高材料采购以及检测工作的重视,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完善建筑材料采购环节,严格进行建筑材料进场前的质量检测工作,为高质量施工打好材料基础。首先,建筑企业要建立完善建筑屋面原材料的采购监督管理机制,建立详细完整的采购档案记录,确保问题材料可以追责至具体人员,杜绝采购人员收受贿赂而选取材质较差的建筑材料,大幅度提高采购人员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其次,采购人员在进行材料如塑料、泡沫以及PVC 管材等采购时,要仔细审查生产厂家资质,材料的合格证明以及特殊材料的使用安全证明等等,既有利于提升采购来的材料质量,也有利于后续验收工作的进行。最后,建筑企业的品质部门要加强材料抽检测试工作,严格按照测试标准进行相关试验,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对于不合格产品要求厂家及时整改,并提高关注程度,做好整改流程的档案记录。
完善的施工工艺是优化建筑屋面质量的强大助力之一,建筑屋面施工主要包括混凝土浇筑、防水排水以及钢筋作业等多种施工工艺,建筑企业需要增强技术革新观念,不断优化建筑屋面建设相关工艺,优化成本构成以便于提升经营效益。
1.优化混凝土浇筑工艺
混凝土浇筑工艺是建筑屋面建设的关键一环,其浇筑作业的好坏对屋面建设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作业中,施工人员要科学调配水泥、膨胀剂的比例,选择适宜的温度及外部条件进行浇筑作业,并且着重做好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防护作业,可以通过在淋水或者蓄水等方式进行保护,有效避免混凝土开裂现象。
2.改善屋面排水工艺
为改善屋面排水能力,一方面设计人员在进行排水方案设计要着重考虑厨房及卫生间的特殊性,及时完善图纸设计,保证居民的日常使用。另一方面,要做好排水管道连接处的焊接工作,通过引进新型焊接技术或者新材料确保连接处不易出现松动及渗漏现象,以便于排水系统长久稳定地运行。
3.完善钢筋作业工艺
在进行钢筋作业时需要科学规划好钢筋排列距离、使用数量,并且进一步完善捆扎、焊接工艺,确保钢筋作业质量完成。焊接方法较为多样化比如电弧焊、气压焊等,各项焊接工艺都有其优势及缺点,适用环境也不尽相同,施工人员可以根据施工现场选择最佳的焊接方式从而确保钢筋的牢固连接。
4.优化防水工艺
建筑屋面防水工艺是避免屋面后期出现渗漏的关键,要想做好屋面防水工作,主要需要确保防水层及保温层的质量过关。防水层及保温层要注重材料的选取,如保温层需要选取不吸水且感温性强的材料,同时保温层外部还需设计一层覆盖材料从而起到防护功能,以此来优化防水及保温性能。
随着建筑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及施工标准及规范越来越趋于细化和严格,建筑行业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有待提高,为保证建筑屋面施工质量,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必不可少。第一,要明确施工人员符合岗位职责需求。上岗前要仔细核对人员资质证明,确保人证匹配,特种设备操作需要专门的证书,此外要注重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施工现场。第二,企业要完善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机制,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培训方式,也可定期组织技能培训会议及考试测验,制定具有激励性质的绩效考核方案,不断激发施工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专业能力素质水平。第三,施工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标准规范,在实际作业中遵守规章制度,企业可以建立施工全流程的动态监督机制,成立相关部门进行定检或者巡检等工作,保证施工人员操作满足标准要求,以减少因为人为因素造成建筑质量下降的现象。
加强建筑屋面后期养护工作不仅可以延长建筑屋面使用寿命,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房屋修缮投入的成本。相关的房屋管理部分应当提高屋面养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依据建筑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检查计划,定期针对屋面防水层、交接处等重点位置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点并予以解决,做好局部修缮的工作。
建筑屋面质量同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影响着整体建筑的使用性能以及安全性能,在的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企业要提高建筑屋面高质量建设的重视程度,在建筑屋面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把握质量防控要点,结合施工实际完善设计方案,对建筑材料严格筛选,着重优化提高施工工艺水平,以及从管理体系方面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从而为优化建筑整体质量服务,为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