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雅轩 于汇洋
(沧州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现今沧州工笔画画家数千人,仅工笔画协会会员人数就高达420 余人,2003 年沧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数约20 余人,因沧州市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数正处于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沧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80 余人,属河北省之最,其中工笔画会员71 人,沧州市美协会员正在以每年增加3-5 人的幅度在发展。年轻一代的工笔画人才正在紧跟前辈们的脚步,工笔画人才没有出现青黄不接及断代现象,青年一代工笔画人才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发展势头强劲,画家结构多元化,有职业画家、公职人员、绘画爱好者、高校学生、毕业生及教师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工笔画大展沧州工笔画每年均有十余件作品入选及获奖。自2015 年沧州被命名“工笔画之城”至今的六年间,沧州市委市政府较为重视工笔画发展,“沧州工笔画国家公园”正在规划筹备建设中,除此之外,沧州市也在积极申请“全国工笔画双年展”在沧州的举办权。
沧州工笔画的人才培养方面也体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请著名画家以传统的教授方式培养工笔画人才;“走出去、引进来”模式-组织工笔画人才外出参与高研班进修与培训,聘请文化顾问、工笔名家以及优秀国内中美协会员通过讲座、线上线下多种授课方式来提升工笔画人才的文化修养、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加强文化内涵建设;组织工笔画人才外出写生,观看展览,从传统中找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与全国美协会员或著名画家取得长久友好联系,通过线上的方式,与沧州工笔画人才进行作品线上点评,起到多方交流以及提升其作品水平的目的;关于培训,按照工笔画人才的不同基础,进行有目的的分层、分类培训授课,如针对基础较弱的基础班,想要参加各大展览的国展班及以卖画为目的的商品画班等。
近年来中青年工笔画家成为了沧州冲击省展、国展的主力军,展览及各种展销会也不是画家的唯一收入途径。工笔画文化产业也在逐步扩大当中,工笔画产业化、商品化也会成为一种趋势。另外,工笔画的文创产品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发展沧州工笔画文创产品时可吸取故宫文创的成功经验,在创新的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沧州自古便是交通枢纽,自然条件优越,有人杰地灵的特点,工笔画在沧州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许多文人雅士致力于发展赋有特点的人物、山水、花鸟工笔画的发展。时至今日,沧州市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从事工笔画创作人数最多的城市,除此之外,沧州市工笔画还具有丰富多彩,技艺高超等特点。基于上述背景描述,本调研的目的旨在了解沧州在2015 年1 月被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为“中国工笔画之城”,这一“国字号”招牌后人才的发展情况以及工笔画人才的培养需求,专业发展前景以及留住人才等问题。项目团队将通过对田云鹏、米春茂、刘树允等沧州市著名画家进行采访,了解与分析沧州工笔画的发展脉络,多方收集工笔画人才的概况与数据。整理与分析沧州老、中、青三代从事工笔画艺术创作的人才的发展情况;画家们加入国家级、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的情况;以及工笔画人才参加各大展览或取得各项荣誉情况等等一系列的数据统计,从而通过数据与画家们的采访内容,管窥现今沧州工笔画人才发展的问题并拟提出建议。
本次调研立足于沧州市,通过实地考察及访谈,了解工笔画人才发展状况,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实地走访沧州市美术家协会及沧州工笔画协会,采访相关责任人,了解相关政策及文件,尽可能收集详尽的统计数据,准确反映当前沧州工笔画发展状况及人才发展状况,获取与本次调研有关的有效数据,为本次课题申报提供了依据。
作为中国工笔画之城,沧州工笔画创作者们从地方特色入手,着眼于地方,脚踏实地,就田云鹏老先生来说,因其故乡就在黄骅南大港湿地,芦苇、野鸭等各种奇珍异鸟伴随着田老先生的成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为画家的创作源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画家们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精湛技艺的同时又力求变化与不同,极大地提升了沧州本土工笔画的水平,甚至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建国后,沧州工笔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崭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笔画逐渐走向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1987 年创立中国工笔画学会,随着学会的创立,给全国各地的画家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工笔画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绘画大展也相继举办,使得工笔画真正地走进了人民生活中。沧州市恰好是处于工笔画前沿的标志性区域。沧州市作为一个传统工笔画文化积淀的城市,其工笔画的历史成就和对工笔画发展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认可,“中国工笔画之城”的这一光荣称号,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京杭大运河历经千年,在沧州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今天的中国工笔画之城。同时,沧州也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艺术名镇,文与武的结合使得沧州市的文化发展更有底蕴。改革开放后,沧州市抓住了工笔画发展的新机遇,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创作带来了很好的条件。以田云鹏,米春茂等为首的老一辈工笔画艺术家们齐心协力,奋力前行,为沧州的工笔画发展道路摸清了方向,也培养了大量的工笔画人才,可以这么说,闻名全国的工笔画之城少不了前辈们的努力。这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沧州人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的新贡献。
沧州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工笔画之城”,现今沧州工笔画画家数千人,仅工笔画协会会员人数就高达420 余人,可见工笔画在沧州绘画届的地位。通过从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的数据查询及对相关负责人采访可以看出,沧州的工笔画人才一直都在发展壮大,调研小组通过对现沧州工笔画协会主席刘树允的采访得知,2003 年沧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数约20 余人,因沧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数正处于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沧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80 余人,属河北省之最,其中工笔画会员71 人,沧州市美协会员正在以每年3-5 人的数量在增长。为推动沧州工笔画事业的发展,针对培养、留住沧州市工笔画人才并输出沧州工笔画文化这三个环节,沧州工笔画人才随着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提升而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沧州市工笔画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工笔画爱好者无法找到自己适合的老师,同时还有一些希望跨流派学习的专业学习者,无法找到跨流派学习的途径,这非常不利于工笔画界的创新。在培养方向上,老一辈工笔画家显示出了明显的精确方向以及个人特色,例如田云鹏先生的工笔画作品中以雄鸡为主,米春茂先生笔下的猫也堪称一绝。这样精确的方向有助于青年画家更快的为自己的风格定位并创新。同时,能够将老,中,青三代画家汇聚一堂的机会并不多,相关活动的举办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工笔画的技艺传承方面,主要分为高校的学院派与传统的师徒制。但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学院派的创作更为高效,规整,学习科目较多,专业技能较为复合,但也会有拘束之感,不利于开放性思维扩展。师徒制培养出的学生更为贴近田野,思维自由,但也会留有更多的老师身上的个人色彩,有时也会找不准方向。若能将二者的优势融合培养,将有利于沧州市工笔画人才的发展与创新。在培养环节之后,如何留住人才也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现今有很大比重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改行,在这种选择的背后,有许多相关政策,待遇,职业规划方面的原因。同时在沧州市工笔画文化输出上,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1.政策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沧州工笔画界逐渐发展壮大,这也离不开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自2015 年起沧州被命名工笔画之城至今的六年间,沧州市委市政府较为重视工笔画发展,“沧州工笔画国家公园”正在规划筹备建设中,另外沧州正在积极申请“全国工笔画双年展”的举办权。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工笔画大展沧州工笔画每年均有十余件作品入选及获奖。现如今互联网充斥着整个社会,跟前辈们的时代相比,人们获得各项资源的方式更加便捷,笔者希望沧州市政会出台更多的惠民政策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国工笔画之城”这一“国字号”保驾护航,从而使更多的工笔画人才得到重视并被大家所认可,最终才会避免人才的流失。
2.职业规划方面
沧州工笔画画家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职业画家、公职人员、绘画爱好者、高校学生毕业生及教师等。沧州工笔画创作者有部分在沧州高校、文化馆、市文联等事业单位工作。这类人才的特点是比较稳定,人才也比较聚集,本身就从事文化、文艺、绘画等相关事业。此类职业对工笔画人才个人来讲,会利于其各项资源的获得、交流与共享,人才发展上升的空间很大,比较有利于工笔画的发展,人才流动性不大;有部分业余工笔画创作者本身从事着与绘画不相关的职业,某种程度上来看可能较为稳定,但由于工作重心的倾斜,势必会影响其在工笔画上潜心创作的精力与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会限制其自由发展的空间,人才流动性比较大,可能会有转行做专业,潜心从事绘画创作的情况,也有可能由于某些因素而放弃绘画创作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一部分工笔画创作者,属于自由职业者或者是专职画家,他们会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从事绘画创作与研究,其工作重心较稳定,一定程度上对工笔画人才的发展与促进起到积极作用。但其收入来源不够稳定,人才的流动性也较大,部分工笔画创作者会常年写生在外,居无定所,也可能会选择对其专业发展较好的城市而迁徙并定居。
3.待遇方面
关于工笔画人才的收入来源问题,高校、文化馆等事业单位的文艺工作者收入来源较为稳定,业余或专职画家的收入相对随机一些。但工笔画创作者参与展览、书画笔会、作品拍卖等都可以增加其经济来源。我们沧州相关企业与单位均可以增加筹划举办展览的频率,这样不但利于工笔画人才的培养,也利于人才的稳定。一般来讲,工笔画创作者层次越高、专业能力越强,其收入就会相应更高。笔者认为年轻画家的民生问题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青年画家是工笔画人才的新生代、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有可能是高校学子也有可能是刚刚走出高校或研究所的英才,因其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对实现梦想现象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流动性会较中年、老年工笔画创作者更大一些。笔者认为沧州有关部门若能为优秀青年工笔画创作者提供更加优良的创作与工作环境,如住房补贴、配偶待遇、各项市政优惠政策等等,为其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来源,将有利于吸引人才的驻留。
沧州工笔画的文化输出可以从群众日常生活与专业学术输出来着手研究,除去群众文化馆定期的相关活动与让群众亲自动手体验之外,也可以尝试为政府宣传部门,媒体部门定期培训沧州工笔画相关专业内容,这样能够在市政宣传与规划建设、互联网自媒体等多平台宣传沧州“中国工笔画之城”这一文化名片,有助于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对家乡文化产生进一步的认可度、荣誉感与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环境也有助于将沧州工笔画展示给更多游客,从而更好地推动沧州的旅游文化宣传与城市建设。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人的艺术修养与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从而对艺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绘画市场也会相应活跃。本次调研以为大家提供展示与交流的窗口为目的,意在促进沧州工笔画人才的发展。
作为中国工笔画之城,沧州的工笔画有多样化,技法精湛等特点。同时沧州工笔画人才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单从美协人数来看,自03 年以来,沧州美协会员人数从20 人增至80 人,其中工笔画会员占71 人,可见工笔画会员在美协会员人数的占比。但是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随着沧州工笔画人才队伍的壮大,工笔画相关产业的兴起,部分从业人员出现了轻积累、轻钻研、重速度的问题,作品出现了商业化的特点。在学习态度上,比起寻找创新元素,创作出赋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更注重成果展览。在这点上,笔者认为首先相关单位可以多组织能够聚集老中青三代画家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年轻一代学习老一辈踏实稳健的精神,同时鼓励跨流派学习,找到创新点。在学院派或相关组织可以定期为画家们提供贴近田野的渠道或活动。通过建设工笔画写生基地或定期活动,拓展创新思维,加强个人创作特色,这是职业生涯能够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相关单位出台的政策是推动沧州工笔画发展的一大重要元素。在留住人才问题上,还需要多关注沧州工笔画人才的待遇问题。在以上基础上,沧州工笔画产业也应注重文化输出问题。自改革开放后,美术产业交易环境优越,沧州市的工笔画市场也显示出一定的活跃度,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田野的积累,扎实的基本功,将作品做精,再通过宣传和一系列的文化输出环节,定可以将沧州工笔画这张美丽的名片展示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