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微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自信。
株洲,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是井冈山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同时也给这座英雄城市留下了丰厚的红色资源。2019 年10 月16 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株洲8 处文物保护单位上榜,其中红色文保单位占6 席,毛泽东水口连队建党旧址的炎陵叶家祠、湘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的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均在列。
依托株洲各地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以城市为载体的“红色文化生态圈”,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可以让株洲人民重新重视起这些宝贵财富。同时,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基因可以传承扩展株洲红色文化建设,将城市作为红色文化宣传堡垒,发挥红色文化在文化认同中的优势作用,将红色文化影响力辐散至整个湖南地区,提升株洲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近年来,株洲市政府在提升本市红色文化影响力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株洲“红色基因”,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我市城市文化建设中,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圈”、如何利用株洲丰富的本土红色文化背景,挖掘红色文化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深刻的历史内涵,以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带动文化强市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关注的重点。
由于红色文化的特色性,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主要以对中国近代革命斗争时期的文化研究为主,这里选取国外学者对中国近代革命背景下的文化研究为视角,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教授“裴宜理”(2010)曾对“革命”的内涵进行研究,她认为:“革命是用各种文化资源来进行的社会动员”,“中国的政治家一直以来都在学习如何用文化来动员民众”②。埃德加·斯诺的专著《红星照耀中国》、《红区内幕》记录了其对我国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相关见解,向世界真实讲述了中国和中国的工农红军以及红军领袖、红军人物的情况,是进行红色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源。
国内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对策研究、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运用研究等四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1)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进行分区域研究,并研究如何促进区域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以促进红色文化的发展;(2)研究方法呈现出多类型,从实地调研到网上问卷,理论研究到指标选定,从整体大范围到各细分区域;(3)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广度、深度有所提高,逐渐从单一的精神价值到包含经济价值、物质价值等。
目前以株洲红色文化资源为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在“红色文化生态圈”构建及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更加寥寥无几,急需研究者涉足。
株洲本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可以增强株洲文化对整个湖南省的辐射力,提升株洲市文化软实力,丰富株洲城市特色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株洲“红色文化生态圈”的构建能够以强烈的文化感召力引导人,以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人,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厚植党在株洲的执政根基。
打造集“议事、学习、文娱、研讨”四位一体的红色文化生态圈中心,构建基于红色基地的红色文化中心聚集地和居民的精神高地。中心可以成为所在区域各个支部打造党建工作品牌的孵化器,成为连接该区域各个社区各个企业的重要纽带。
在阵地建设中,立足株洲各红色基地实际,可以创新推出“株洲红色文化圈建设”“红色人物”“红色家书”“红色传承”等本土化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方式,带领学员走进企业生产一线、红色基地等,现场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巨变。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进行情景模拟教学、带领学员领略株洲红色文化人物的艰辛历程,进行党性锻炼……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真正让党史学习教育“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促使学员把“一堂课”的震撼和感悟转化为“一辈子”的力行。
聚拢红色“资源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红色资源链的建设问题。应该大力支持和引导广大社科学者参与到红色资源链的建设中,通过论文征集、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征集、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建设课题、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奖申报、红色人物、红色阵地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极大地丰富和调动全市人民对本土红色文化的热情和关注度。
有效整合株洲本土红色资源,构建红色文化生态圈的“资源链”;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组织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活动,打造老、青、少梯次服务团队,搭建红色文化生态圈的“传承链”。
株洲拥有雄厚的职教资源和大学资源,政府可以专门链接一批专家团队,针对街道党建实际,全方位、系统性开展调研分析,精准定位,共同策划制定党建活动项目,并充分发挥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学院等资源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着重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切实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
在株洲长期的建设、发展中,蕴含着丰富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精神引领着株洲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使株洲人民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前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运用现状,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扩展资金市场,扩大宣传范围,增强民众认同。
1.打造微平台载体,拓展宣传渠道
大力发展直播等主流新兴微平台媒介,扩展株洲市红色文化宣传渠道。建立株洲红色文化公众微信号,定期推送株洲红色文化宣传信息,扩宽红色文化的宣传路径。
2.建设红色宣传网站,优化宣传工作平台
网络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媒体,信息来源广泛、传播迅速、价格低廉等特点。将网站平台作为扩展红色文化的新兴宣传方式,有利人民群众认同了解株洲红色文化。同时推动株洲市红色文化各景点的数字化管理,为群众认知株洲市红色文化提供更加方便详尽的渠道。同时,互联网门户网站也是一个宣传教育平台,是宣传红色精神的新兴宣传模式。可以将株洲红色文化遗址的文字资料、宣传照片和影视片等放到网页上,广泛详尽的宣传株洲红色文化。同时可以收集整红色文化文献,建立株洲红色化综合查阅门户网,将难以保存的红色文化资料留存下来。也可以构建株洲红色文化网络图书馆。将与株洲红色文化书籍报纸等纸质资料放入互联网图书馆中,通过网络扩展红色文化纸质资料的便利性,可以解决红色文化纸质载体占空间、易腐坏等缺点,方便储存。对红色文化纪念馆等实体载体,联合互联网科技增加红色文化场馆的科技含量,利用互联网数据操控系统,配合展品的音像讲解,深化红色文化纪念场馆的综合体验,吸引更多的群众去了解株洲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3.联合株洲市井文化,丰富宣传方式
红色文化在本质上是文化的一种,在株洲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与株洲独有的市井文化结合是一种推动其快速发展有利途径。例如可通过遍布株洲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这种基层居民组织牵头,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市民活动,举办以红色歌曲、红色文化为主体的广场舞比赛,开展红色文化经典书目阅读会,探访革命老党员等基层活动,自觉摒弃市井文化中的糟粕,学习红色先进文化,提升居民红色文化素养,自下而上的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扩展到每一个株洲居民的身边,通过市井文化使得红色文化的扩展能够更加广泛。
4.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智慧党建管理平台
实现株洲党员线上管理全覆盖,实行积分排名制管理,通过荣辱榜来让广大党员始终保持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各红色阵地还可以在各小区、院落、楼栋对党员挂牌亮身份,发动全体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具体包括环境卫生员、治安调解员、稳定维护员、安全监督员、绿化小组长等多个义务服务岗、进一步推进红色物业,构建和谐家园。
5.培养“红色引擎工程”主力军,传承红色信仰
青年志愿者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株洲拥有职教城10 万师生和湖南工业大学的丰富资源,我们可以聚拢一批社区青年和高校青年,与各大学共同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区青年党员、志愿者作用,培养“红色引擎工程”主力军,传承红色信仰,实现大学人才资源和基层实践经验互动互补。
综上所述,结合株洲实际,充分借助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红色阵地、聚拢红色“资源链”、搭建红色“传承链”等方面提出,打造株洲“红色文化生态圈”,提升株洲本土红色文化影响力。
株洲本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可以增强株洲文化对整个湖南省的辐射力,提升株洲市文化软实力,丰富株洲城市特色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新时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株洲“红色基因”,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到株洲城市文化建设中,可以提高株洲本土红色文化影响力。同时,株洲“红色文化生态圈”的构建能够以强烈的文化感召力引导人,以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人,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厚植党在株洲的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