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

2021-11-28 08:08:47王晓
魅力中国 2021年35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交流

王晓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网络语言是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语言。通过应用网络语言,可以让人们多样化的使用文字,同时不会严重影响汉语言文学今后的发展。基于新时代视域下,非常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具备重大的实际意义。我们需要传承优良的优秀文化,与此同时还需要让汉语言文学满足社会的要求,加快汉语言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一、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概述

(一)网络语言的概述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背景下衍生的一种语言内容,伴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当中,是人们平时交流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网络语言衍生的目的主要是为网民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通过一种通用的语言方式,迅速将自身表达的信息进行传输。网络语言形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图标文字、英文字母、汉语拼音等几个方面。网络语言呈现出自身具备的特征,首先,网络语言具有非常快的变化速度,这个特征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要求。在网络背景下,网络语言可以受到某个热点话题的刺激构成一种语言模式,其主要是在网络发展方面逐步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发展速度非常快;其次,网络语言具有非常高的简化度。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平台出现,将某个话题作为着手点,为人们传输有关的信息。网络语言能够借助其语言加以提下,叙述有关的信息。比如,“我酸了”是人们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这个词语的主要含义是“羡慕之意”;再次,网络语言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特征,网络语言主要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产生,其充分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情感等信息;最后网络语言呈现出较强的趣味性,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二)汉语言文学的概述

中国语言、文学、礼仪、文化、人们思想行为及人文情怀的统称为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直接指明了人们如何进行科学性与标准性生活。汉语言文学不仅是一门语言学科,而且还是一门蕴藏浓厚内涵的古老文化学科,其主要来源于个体思想和语言的交流,其是我国传承与发扬信息的介质,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输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关系到非常宽广的范围,是我国人们非常青睐的一种文学载体,经过多个时代,传输着很多时代的语言文化信息内容。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受到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孔子学院是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的主要介质,同时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行业同样加大了汉语言文学宣传和发展的力度,让人们可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比如,目前在各个媒体平台当中,汉语言文学作为主要节目的开展模式,在很多个载体中得到全面推广。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首先,完善汉语言文学内容。基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视域下,网络语言发展为目前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语言方式,网络语言自身具备较强的创造力。网络语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方式,有的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备有利的参考意义,同时得到真正使用。网络语言当中的英文字母与数字同样构成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如:“88”的含义是“拜拜”等,这样可以完善与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内容和方式。

其次,汉语言文学更加的生动化。经过广泛使用网络语言,能够增强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生动化,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与沟通期间,能够使用符号表情流露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提升双方交流的生动性,清除冷漠感。通过运用网络语言,既可以充分了解对方目的,因为网络语言具备较强的人情味与趣味性,所以和纯文字相比更容易交流。另外,基于网络语言交流的背景下,人们使用汉语言文学表达具备较强的趣味性,能够从网络交流沟通过程中使用网络语言,全面体现出网络的休闲性和自由性,让对方得到更多的愉悦感。

最后,汉语言文学表述更加简单。网络语言作为承担信息不可缺少的一种载体方法,因此语言文字表达期间需要非常简单,同时可以清晰地了解其中蕴藏的含义。基于新时代视域下,人们生活节奏非常快,因此不会对语言的要求提出简单的内容。网络语言不论是总体结构还是表达方式,都打破了以往汉语言文学的约束性,融入了多样化的语言形式,通过重新组建以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字交流和输入的效率,既能够满足当前人们语言发展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言文学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网络语言的不标准让人们对汉语言文学产生误解,严重影响了人们准确使用与学习汉语言。很多网络语言均是人们为了交流便利创造出来,其缺乏标准性与规范性,许多情况下,有的错别字、自创文体等呈现在人们交流当中,其实不按照汉语言使用标准产生的一种语言,长期以往,人们就会忘掉准确使用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方法,从而错误理解汉语言原本的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是祖国今后发展的接班人,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网络语言凭借自身的时代性、新鲜性及有趣性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同时得到频繁应用。

因为青少年还没形成稳定的三观,同时所接纳的汉语言教学还没有达到坚不可摧的地步,他们只是了解汉语言文学的表面,不能充分了解与掌握汉语言文学。因此,针对一些具有趣味性、新鲜的网络语言还缺少挑选与使用的能力,因此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语言使用习惯和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汉语言文学实际上是培育与增强学生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的一种文学,然而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还会对学生使用与理解汉语言的能力产生直接影响,进而致使人们错误理解汉语言文学,从而对人们准去使用与学习汉语言产生直接影响。

网络语言的频繁使用还会对汉语言文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普及,当前的世界发展为一个网络地球村。全球各个国家从网络交流与交往方面超过了其他国家,达到全球化交流与沟通的目的。中华文化同样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进入各国人们的视野中,汉语言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传播载体。汉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语言,既得到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同时逐步发展为国际学者关注的主要内容,在许多国家得到了热捧。但是,伴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若不能对网络语言加强管控,就会严重影响汉语言在全球上的传播。比如,许多网络语言认为汉语言文学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伴随着汉语言使用频率的提升,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会错误引导人们对汉语言的认知,不能使正确的汉语言得到广泛使用。

三、新时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汉语言文学规范教学的力度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既对当代人们的实际生活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还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有利于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教育领域提高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规范性,这样才可以让汉语言跟随网络时代发展的脚步,逐步扩展发展空间。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需要全面了解网络语言的交际影响与有利价值,唯有在恰当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语言,才可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设良好的环境,同时充分体现出汉语言文学的时代感。对于网络语言中出现的很多和汉语言文学使用不标准的内容,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需要进行准确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合理划分网络语言文学的本质差别,唯有全面了解两种不同语言形式的差异,才可以在多种语用环境中标准的使用语言。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看待汉语言文学,确定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地位,防止学生混淆两种语言的使用方式。

(二)优化汉语言文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精华,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完善和健全,逐步优化汉语言文学体系,加快汉语言文学信息的宣传和推广,实现理想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效果。汉语言文学和网络语言模式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发展体现出自身具备的发展特征,同时背负着传承与发扬我国政治、文化等信息的载体。新时代视域下,需要强化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性,加快革新汉语言文学,把网络预言的模式、精神和汉语言文学有机整合,形成准确的汉语言文学思维观念,从而让人们可以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充分理解与学习,最终通过汉语言文学传扬我国文化教育。

(三)选择性使用网络语言教学

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可以充分表明其具备相应的可取价值,尤其是从情感表达方面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和汉语言文字相比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网络语言使用期间,需要精准的分辨网络语言的可取之处,防止过于使用与效仿。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文化得到多种形式的发展,唯有选择性地融入网络语言,才可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长远发展。对于网络语言中传输不利信息和违反汉语言文字原本意义的语言应该加强抑制,尽管网络呈现出虚拟性的特征,和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依然不能在网络背景下过于消遣,应该一直保持自律意识,才可以将网络语言的有利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防止网络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使当代青少年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另外,针对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需要指导学生辨别其危害,从自我做起,禁止传播,这样才可以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加快汉语言文学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完善网络语言模式

在新时代视域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从我国发来的角度,加大网络治理工作开展的力度,使人们语言应用模式更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避免形成不利的网络语言,完善网络环境,从而可以规范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标准性能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加快汉语言文学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可以避免错误网络用语的形成,提高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让网络语言可以发展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达到网络语言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目的。

结论

新时代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还产生了不利影响,网络语言优化了汉语言表达方式,实现了理想的表达效果,促使汉语言文学表达更加的多元化,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提供了内生动力,从而借助网络语言的有利作用推动汉语言文学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5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消费导刊(2014年12期)2015-02-13 17:32:09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