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辰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药物分析作为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是探究药物的质量控制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药物分析课程作为高职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整个药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于新药研发、药品生产与流通、药品监督与检验等过程[2],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要想培养高创新型的药学专业人才,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重点培育学生的科研思维、综合素质、实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3]。
经大数据统计发现,高职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去向一般为专升本继续深造和就业两个方面[4]。毋庸置疑,专升本的同学则需要更加透彻地掌握药物分析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一方面,药物分析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主要有药企、医院、药店等,而在药企从事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尤为需要有夯实的药物分析知识基础。这些药学的工作岗位都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在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双创元素既能提高药学工作质量和效率,还能促进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5-6]。
首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药物分析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较为分散,既要考察学生是否有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又要考验学生的药物化学及药剂学的综合知识,这便导致“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屡见不鲜[7-8]。例如,在学习药物的含量测定这一章节时,药物的各剂型运用不同测定方法可推导出的不同公式,学生只会机械的套用公式,难以掌握公式的真正含义,这使得学生倍感压力,久而久之学生便对本课程丧失兴趣,形成挫败感,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恶性循环。这些教学方法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双创意识的树立。
其次,实践内容缺乏双创思维。实验是药物分析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而目前,传统的实验课程模式大多采用验证式的实验,侧重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则简单、机械地重复实验结果,无法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比如,常规实验所需的试剂一般由带教老师提前配置好,学生只需根据药品标准要求“依葫芦画瓢”将试剂逐一添加,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固有思维。
最后,课程考核体系缺乏双创单元。现阶段,高职药物分析课程仍采用传统唯分数、唯成绩的质量评价模式,考试卷面成绩占比偏高,平时成绩考核标准过于单一。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过程,每逢考试便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尽管近年来该考核体系中加入了实验考核成绩,但传统实验考核多以实验报告或者简易的仪器操作为评分依据,难以体现学生真实学习水平,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为了实现药学服务的终极目标,双创教育与药物分析课程的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设置药物分析科研兴趣小组,以科研成果激发创新思维
为适应医药科技的快速发展,分析要求和分析技术方法也有了大幅提升。虽然《药物分析》教材一直紧随《中国药典》进行调整和修订,但是对于药物分析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介绍极少,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尝试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在高职药学班级成立药物分析科研小组,通过检索前沿的药物分析研究论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将文献的内容做成PPT,以汇报的形式对小组成员进行讲解,最后师生相互提问、点评并答疑[2]。除此之外,每位任课教师应通过多渠道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将药物分析科研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颖的方法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确保教学内容与时偕行。
2.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单元依然是课堂教学,打造药物分析的“金课”就离不开多样化的教学模式[9]。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灵活运用典型案例导入课程,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答疑等环节中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课程开篇绪论部分引入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药企在药品生产与流通各个环节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也可以结合国内外重大医药事故作为教学案例。沸沸扬扬的“反应停事件”、“齐二药亮菌甲素事件”,骇人听闻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息息相关的“瘦肉精”事件、“青峰喜炎平事件”等等都可以作为案例。通过讲解这些案例,激发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随着“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引入,学习的主动权便交到了学生手中。譬如,在学习药物分析各论部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各小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内容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主线。当需要掌握某一类药物的结构时,由共性到特性,根据不同理化性质设计了不同鉴别、检查项目和含量测定方法。课后布置的作业可以对课程再次进行升华训练,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同类型药物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鼓励学生查阅权威书籍或者网站,翻阅各大质量检验标准,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法、原理以及相关步骤,再以PPT 的形式向大家讲述汇报。通过思考、探究、展示、分享等方式,学生归纳出重难点问题,教师启发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进行答疑解惑和点评[10]。
实践教学是在高职药学专业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操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完成药物分析的最终目标。
1.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创新实验模块
设置难度螺旋式上升的实验内容。药物分析教学团队应依据课程知识内容循序渐进地设置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三阶段”实验课程[11-12]。其中,开设新颖性、综合性强的创新性实验,教师在实验之前可先提出相应的实验项目和要求,鼓励学生成立实验小组,积极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并能在老师启发点拨后完成实验。例如,在考察维生素C片的质量检验的时候,检查项目涉及到电子天平、升降式崩解仪、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含量测定项目需要掌握容量分析法。该实验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该实验前需通过检索各类质量标准,包括《中国药典》、《卫生部质量标准》、地方标准,乃至企业标准,相互参考借鉴,设计出更加合理简便可行的实验方案,将开放性的思维融入到实验中,并通过反复实验操作验证方法的合理性。通过设置这些难度不同的实验内容不仅能升华所学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实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举办专业活动,打造专业创新创业平台
首先,教师可举办药检基础技能大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相关药物分析实践技能比赛,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相互比拼,从而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实验的探究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13]。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振兴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与全国各地的医药学子同台竞技,在竞赛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点,为将来快速适应创新型社会而奠定基础。
第二,在新生开学之际,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校做科研报告,为大家讲述药学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研究思维。还可以邀请知名的医药企业家来到院校演讲,通过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宝贵经验,让创新创业的理念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3]。
最后,高职院校需与药企深度融合,构建“产教合一”的育人模式[14]。比如,每年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设有市民开放日,教师可组织药品检验技术专业或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前往当地药检机构参观,亲临检验现场,了解药品检验的全流程,观摩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操作,切身感受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还能为药品检验机构输送创新型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校企资源共享,共同挖掘课程融合点,建设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让药企专家共同参与学生的双创培育过程,以达到学校培养、学生就业、企业发展共赢的局面。
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双创教育与药物分析课程教育完美融合的必要举措。为了尽可能挖掘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闪光点,就必须大幅降低卷面成绩的占比,设置双创能力评估指标[15]。例如,平时成绩(20%)+实验考核成绩(25%)+创新创业成果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25%)=学生总评成绩(100%)。其中,平时成绩除了检验学生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还应结合考查学生平时对药物分析专业新动向的了解程度、查阅文献的能力。创新创业成果成绩考查的内容可以相对宽泛,包括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及获奖情况、创新实验成果,创新创业项目的产品孵化、学生参加科研兴趣小组、专业创新活动等等。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机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科研创新思维都会有明显的提升。
综上,依托于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将在药物分析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理论及技能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才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更要不断培养药学复合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医药健康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