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嘉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运用微信传播古代文学时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创作古代文学的内容集中在诗词方面,然后通过微信群、朋友圈以及公众号等呈现,微信群、朋友圈等多为熟人,难以在大范围中传播,利用公众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古代文学,微信的出现使古代文学创作和传播的生态有所改变[1]。
古代文学取材为人类社会,通过观察获取灵感,部分作品当中,作者也会将个人经历作为主要素材,时代不同的文学作品能够使我们了解当时特定时期的古代社会形态。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学作品,作品具有明显的文化价值,展示着时代文化特点。古代人们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传递文化,记录发生的事件,因此古代文学中能够体现较强的历史文化色彩[2]。当前我国十分注重文化自信建设,这是国家发展重要行动方略,文化对人们会产生深层次影响,基于节日进行分析,当前较多年轻人都比较重视国外节日,对于传统节日知之甚少,通过对古代文学了解,能够更熟知历史文化,认识本国文化,形成正确思想理念。即古代文学能够向人们科普古代历史文化,也能使人们产生强烈文化归属感以及民族认同感。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国家将一些不合理的礼仪摒除,礼仪与现代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都比较贴近,与西方生活比较相抵,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正在向着国际化发展,但是也导致古典文化对于人们产生的文化影响也有所下降。腐朽思想文化不应继续沿用,而对于一些长幼有序和和谐的文化应被继续沿用。当前人们已经适应现代生活模式,但是他们对于古代文学仍能产生一种共鸣,这是实际上是一种民族认同感的体现,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创作对于和谐社会构建意义重大。在古代文学中,较多作品中都饱含爱国主义情怀,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能够成为青年人的榜样。虽然当前身处和平年代,但是每个人都需具有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古代文学中,体现了浓厚的艺术文化内涵,可以发挥教育作用,起到熏陶效果,进而使人们形成正确理想信念,鉴定自身爱国主义情怀,将自身蕴含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实现对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首先,诗词内容和文人形象恶搞。在微信中,出现了恶搞李白、杜甫等文人形象的现象,由于微信具有较大传播力与影响力,因此其在朋友圈中的流传比较广泛,其中主要体现在杜甫摇身一变,变成了拿着吉他的歌手,李白变成了花痴少年,甚至一些人将这些内容制作成了表情包与图片,通过这些内容表达自身思想情感[3]。恶搞文化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们缺少信仰,对现实和文化进行调侃,这实际上会解构人们对于古代文人的传统认知。其次,微信签名中的诗词。微信中有一项与个人信息相关的个性签名,签名能够将个人兴趣、性格以及爱好体现出来,也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心情。但是由于签名在字数上有所限制,因此一些人往往会将古诗词作为个性签名,或者是将自己创作的打油诗作为个性签名,部分情况下会出现混用情况,这种情况实际上体现了处于微信时代背景下古代文学出现的泛化情况。再次,换用古诗词现象,如窗前明月关,每月都花光,这些语句实际上展示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一些看法,在表达看法的同时也存在戏谑与调侃。最后,微信的文言形式。网络中出现的流行用语会基于古诗词进行翻译改写,也是醉了可以将其翻译为的行迈靡靡,中心如醉。主要看气质可以将其翻译为腹有诗书气自华[4]。同时在文言文中,也能将人们的看法与态度体现出来,通过幽默诙谐和言真情切方式体现,这种方式往往在微信公众号中能够获得较高关注度。微信当中呈现出的文学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使古代文学在普通民众身上产生的影响获得可一定扩散,也使人们对于古代文人的认知有所消散,使古代文学和白话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的边界变得模糊,这是文学泛化重要表现形态。
通过微信传播古代文学时,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属于社交互动全新平台,信息传播具有多样性与综合性特点[5]。对于公众号来讲,包括企业号与个人号,传播应用主要为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介质,也包括点赞、互动等,点赞功能能够使原创公众号对点赞进行接收,然后利用微信红包获取经济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文学进行传播时更具表现力,也是公众号进行定期更新的重要动力[6]。微博主要通过广场式方式进行传播,微信主要是通过直线性客厅式进行传播。微博在传播时能够实现一传十,然后十传百,整体效率比较高。微信主要通过直线方式进行传播,用户获得信息资源时,会将喜爱内容向朋友推荐,整体上更具亲和力也更为柔和,微信与微博这两个平台在优势上有所不同。
2012 年微信公众号产生,在不断发展中,公众号已经达到千万。在使用微信时,公众号的使用率仅次于发送消息与发布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实际数量与商业机密相关,因此腾讯公司一直未公布这方面的数据。基于搜狗中微信独特搜索功能,针对古典、诗词、古籍、中华、唐诗、诗经等关键词展开搜索,根据公众号文体进行划分,在古代文学中,诗词类型比较多,与诗词类型相关公众号为二百左右,与古籍相关公众号为八十个左右,与书社相关公众号为二百多个,与诗经相关公众号为五十左右,与唐诗相关公众号为一百左右。通过分析上述资料可知,在微信中,古代诗词相关公众号最多,主要因为古代诗词可以将古代文体与现代文体之间的区别更好体现出来[7]。对于古代文学这方面的公众号来讲,存在企业机构与个人的区别,公众号设置目的为传播科普古代文学,增强人们审美情怀以及人文情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弘扬。但是企业机构公众号与个人公众号之间存在差别较大,个人公众号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兴趣爱好,具有较强公益性特点,在个人精力与个人时间影响下,个人公众号往往难以持续。对于企业公众号来讲,建立目的在于进行宣传与推广,类型上可以划分成杂志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就中华数据与上海古籍出版社来讲,阅读量能够达到一千以上,影视机构公众号,阅读量达到上万,也包括培训机构公众号,其中主要怕有诗词中国、诗词文学、诗词精选、诗词联盟、纳兰诗词等。
个人形式古代文学公众号每周更新难以达到三分之一,每天更新比较少见,企业机构形式公众号由于获得了人力保障和物力保障,一般可以持续性更新[8]。就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来讲,人们时刻都被信息包围,每天都不仅会阅读古代文学公众号,也会阅读一些其他类型不同类型公众号,古代文学公众号的运营整体上比较吃力,要想获得用户高忠诚度与高活跃度,需花费更高成本。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已经过了红利期,公众号运营时的难度有所加大,存在用户黏性低以及阅读量低等问题,但是这不会对用户在公众号方面的刚性需求受到影响。在红利期结束背景下,越来越需要高质服务与高质内容,要想获得更好运营效果,势必需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加强资源整合且形成一种合力。要想在单打独斗状态下将公众号做好,就需体现出内容的专业性与创意性。在今后发展中,企业机构将会建立更多公众号,对于文学粉丝的争夺会变得比较激烈,花费的成本也会比较高。
古代文学基于微信进行创作时,形式主要为诗词,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呈现,主要是运用点对点方法和熟人方法进行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古代文学创作的作品难以在大范围进行传播。就微信群来讲,主语群聊重要方式,人员较多,加入微信群时需添加群主,或者是和群中成员成为好友,微信群添加好友有一定限制,在低于一百人情况下,可以通过扫码方式进入群中,高于一百人时,需经过实名认证方能够接受邀请,可以运用绑定银行卡方式进行验证,群存在上限,上限是五百人。微信群不能运用搜索查找主题微信群,因此难以了解有多少和古代文学相关的微信群。古代文学运用微信进行创作时,要想获得认同与推广,就需发挥微信公众号优势,积极构建原创诗词相关平台,在平台中需每天推出质量高的诗词文章,也需为古代诗词爱好者提供格律测试、诗词查找、诗词答题、诗文编辑等内容,这能够为古代文学写作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布征稿启事,范围主要为原创,搭建远传平台,可以对于原创作品进行有效收集,爱好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参加,提升用户整体参与度。在进行投稿过程中,可以将其分成网站投稿、手机短信、邮箱上传、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形式,促进古代文学在创作方式上的创新。为保证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整理收集时的质量与效率,可以和传统出版之间进行互动结合。在微信时代背景下,创作古代文学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也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创作交流。
结语:总之,微信主要运用点对点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能够进行精准投放,但是受朋友圈存在局限影响,难以实现大范围传播。在微信群中,人们比较喜欢接受时事类型视频内容,并且在朋友圈中创作的内容为原创。基于微信进行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们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但是也会降低古代文学的崇高性以及神圣性,微信的出现使古代文学进行传播与创作的生态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