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华
(勐腊县融媒体中心,云南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666300)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新媒体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以及4G、5G移动网络的支持,每个人完全可以足不出户、随心所欲的接收各类新闻信息与资讯报道,同时也能够成为一名“自媒体人”,发布信息、传播信息、推广信息,针对社会的大事小情、八卦新闻、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与看法。客观而言,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自媒体、流媒体,在面对各类热点新闻时都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精确的采访才能获得客观、准确、详实的新闻素材与内容,才能让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更加高质量、高效率,为广大受众提供最优质的新闻服务[1]。因此,在日常进行各项新闻采访工作过程时,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仅要有出色新闻判断意识、创新思想与新闻敏感性,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并且能够将观察能力创新化、合理化、有效化的运用于采访工作各个环节之中,进而全面提升采访效果与采访质量,为受众提供准确的、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而观察,也堪称为整个新闻采访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采访技巧与采访窍门。毫无疑问,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借助直接、精准的观察,能够发掘一些新闻事件的细节以及幕后内容,并且直接观察到整个事件的发展、演变与升级,具有较强的直接性[2]。由于自身职业优势,新闻工作者在与受访者近距离的接触、交流、沟通与谈话过程中能够较为直接、清晰、客观的看到整个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以及获得各种不同的线索,进而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新闻信息和新闻内容,在稿件撰写过程中站在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更加优质的新闻作品。
从概念上来讲,同步性在新闻媒体工作中通常是指:记者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与事件动态就发生在眼前、发生在当下。在具体的采访报道过程中,作为一线记者,其往往能够在现场直截了当、毫无延迟的看见各种新闻事件的发生、经过与发展,让自身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感受新闻事件,进而做出及时到位的新闻稿件撰写与新闻现场报道。举例说明,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现场感与时效性,因此,新闻工作者往往会采用现场同步采访、报道的方式进行“边采访、边报道”的全新新闻采编方式,让各类新闻能够在发生过程中同步化的与受众见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并且往往都会通过自己的神情神态进行关于“喜怒哀乐”的直观表达。由此可见,全面观察受访者的深情与神态必然能够帮助记者有效掌握和了解受访者的情绪状态与当时的内心活动。比如说,通过细致化观察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的神情与神态,记者能够了解受访者是否对采访保持一种拒绝或者是排斥的态度,是否在回答记者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时有所隐瞒和有所保留,是否回避和介意记者在某些方面的具体提问内容等等。
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要注重观察受访者的语气和动作。针对同样的话语,不同的受访者采用不同语气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想法与态度。这些情况无疑需要记者能够运用较强的观察能力进行良好的观察与把握,进而充分理解和明确受访者内心世界的想法以及真实意图。针对肢体动作来讲,每个人都会拥有不同的动作习惯与肢体特征,有些受访者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极为注重自身的语气态度与语言运用,但也会在一些不经意间或者下意识的动作中展现出自身的内心活动和内心想法。因此,记者需要细致观察受访者的肢体动作以及各种习惯,判断出受访者所陈述和表达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全面提升新闻采访效率和质量。
新媒体时代,一名记者拥有优秀的观察能力对于自身新闻采访工作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借助优秀的观察能力,记者能够在采访现场获得更多优秀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并且利用观察能力的直接性和同步性做好新闻报道的整合与完善,确保整个新闻采访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不会错过和遗漏整个新闻事件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关键点和重要新闻要素。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只要自身拥有优秀的观察能力,必然能够在新闻采访与报道过程中与受访者之间迅速拉近距离,走入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并且和受访者建立一种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的关系。进而能够更加详细、具体、深入的将整个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让整个新闻稿件以及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更具深刻性,确保整个新闻事件能够更加立体化、直观化、生动化的呈现给受众面前,有效提升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认可度与好评度。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所有的新闻报道与新闻采访工作必然需要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记者需要紧密围绕这个切入点展开系统化、深入化的采访与报道,进而能够揭示新闻真相,还原事件本质。这就需要记者利用优秀的观察能力积极寻找和把握最佳的观察视角,在一个最佳的采访角度进行全面报道,迅速抢占新闻报道的优势位置,全面提高新闻价值和报道质量。鉴于此,在日常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需要全方位观察、细致化分析并且要紧抓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与其他重要元素进行细致观察与详细采访,确保整个新闻采访工作更加流畅合理、井然有序。
众所周知,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与报道创新化开展过程中,记者是否拥有优秀的新闻观察能力对整个采访工作的深入性和延展性极为重要。这项能力能够帮助记者顺利流畅的完成各项采访,并且帮助记者找到最佳采访时机,调整采访角度和切入点,寻找到最佳的采访话题。想要完美实现上述工作需要,这就需要记者能够在各项采访工作中一丝不苟的高效、精细观察受访者以及相关各类重要线索,敢于“主动出击”,提出各类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采访问题。力争与受访者形成一种较为和谐、密切、友善的良好关系,进而在一个最佳采访时机和采访环境下完成最佳效果的新闻采写与报道工作,完美彰显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全面性与真实性。
在日常各类新闻采访以及新闻报道过程中,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社会群体性事件以及自然灾害事件等新闻报道时,记者必须要具有优秀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要时刻保持理性、清醒与冷静。无论遇到那种突发情况或者紧急状况,都必须要临危不惧、心态稳定,能够理性思考、精准分析,利用自身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各类事件进行洞察与判断,进而在最短时间内挖掘出更为深层次、更为深度化的新闻线索与新闻信息,为广大受众在第一时间还原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与最新发展动态。
客观而言,新媒体时代的观察能力与方法多种多样,通常涵盖了细节观察、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在日常新闻采访与报道过程中,记者倘若能够让多种观察方式进行完美结合、合理运用,必然能够提升采访质量和效果,有效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具体来讲,细致观察,通常是指记者针对受访者以及新闻事件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涵盖的内容包括受访者在接受采访中的神态表情与参与言行举止等不同方面,记者需要利用观察能力通过受访者的种种细微变化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参与式观察,通常是指记者在各类新闻事件采访与报道过程中进行亲自参加和亲身体验。例如各类新闻暗访工作、卧底采访、跟踪报道等等。记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利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让新闻稿件与新闻报道更具真实度与现场感。非参与式观察,通常是指记者以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和身份“旁敲侧击”,从侧面进行新闻事件的观察了解,进而获取各类重要线索与信息的一种“表象化”观察方式。鉴于这种观察方式流于表面,因此在运用观察能力时,记者必须要多方考量、详细观察、有效甄别,确保获得的“新闻线索链”能够完整、真实、细致、可靠。总而言之,无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与观察技巧,记者都应当灵活把握、抓住重点、完美整合,进而让观察能力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提升整个新闻采访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下,观察能力在新闻采访中的创新化运用与实践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无论是传统媒体抑或是新兴媒介的专业记者以及媒体从业人员,都需要细心观察、深入解析以及不断总结与反思,进而完美运用优秀的观察能力去挖掘和获取更加优质化、深层化、客观化的新闻线索与新闻信息,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可读性、观赏性强的新闻报道。力争让自身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媒体竞争力得到质的提升,获取更多受众与媒体用户的好评、支持与认可,采写和传播出更多优秀的新闻稿件,确保我国新闻报道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整体水准与质量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