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非遗保护机制创新

2021-11-28 08:08:47吴越
魅力中国 2021年35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文化遗产

吴越

(盐城市文化馆非遗部,江苏 盐城 224600)

一、提出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系的不断改革,为了能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指的是根据经济供给环节的改革,提高各方面难度效率,改善供需关系,激发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根据现阶段经济的发展所发布的改革政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供给侧”最早源于美国,主要指的是提高生产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现阶段,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文化发展同样需要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问题。传统的文化供给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多样性需求。非遗作为文化供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位置[1]。非遗不仅体现在建设社区文化中,还体现在文化产业中。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并对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现有非遗保护机制进行反思

现阶段,我国应该深入研究非遗保护有关方面的理论,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根据我国现状,科研人员提出了多种保护理论,并总结出抢救运动、生产保护等多种时间方式,为非遗保护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作用,非遗保护中的一些方式已经成了我国法律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非遗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促使非遗保护是一个逐渐摸索、不断探究的过程,我国非遗保护方式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善。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中,要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制定积极有效的实行策略,为我国顺利开展非遗抢救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抢救保护指的是对非遗产品采取应急保护措施,避免出现损坏或消亡的现象发生。抢救保护工作主要是实施对象为即将濒临灭绝或者即将丧失生存环境的非遗,对其采用一系列的抢救保护工作,并进行记录。抢救非遗运动虽然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更像一种珍惜非遗的理念[2]。抢救保护作为我国保护非遗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除了能够明确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重,还可以体现出我国对非遗保护前期的以这种理解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限的,有关部门要像对待重症病人一样进行及时抢救,防止出现消亡。在当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运用抢救保护工作降低非遗消亡的趋势,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将其拍摄下来,放到博物馆中,这些工作是当下非遗保护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非遗供给侧存在机制的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是需要当今社会长久传承的重要财富。文化供给侧主要包含了主体、技术、产品等多种要素,非遗的创造者、传播者、继承者等都是非遗供给侧的要素之一。非遗供给侧的改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供给侧、需求侧等,只要将这些因素充分解决,才能推动非遗供给侧结构性的有效开展。目前在非遗供给侧的机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1.非遗供给侧发展要素不平衡。非遗供给侧的要素中最为核心便是非遗供给主体,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经营者、传播者等。非遗资源要想和技术进行融合,只有通过主体转换形成产品,才能提供有效供给[3]。非遗供给侧要素的发展离不开其生产与需求的环境。在以往的社会中,非遗供给主要以自产自销的形式为主,或者物品交换。传统的非遗供给对主体、产品等要素的标准偏低,同时主要由非遗传承人来承担供给主体。非遗传承人一般对非遗的有关文化和生产技巧较为熟悉,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管理传播,提高非遗供给效果。往往都缺乏实践经验。所以,非遗供给侧中的主要要素发展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主体、产品及要素,还体现在非遗供给侧中整体发展不平衡。

2.非遗供给侧各要素之间缺乏协作能力。在以往的非遗供给中,主要是通过社区、民族、产业的特色文化需求如节日、习俗等,运用地缘性、业缘性的方法进行结合,非遗各要素的写作能力提高不是根据供给的效率和生产来提供的,而是取决于非遗供给侧所处环境。例如,在一些乡下民族举行盛典的活动中,话剧供给的源泉主要是通过民族盛典的需求,而参与其中人员的演出内容、技巧等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演员应该在什么时间表演,什么时间做什么动作。在这种特殊的民族信仰中,会大大阻碍传统文化供给要素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非遗保护机制的创新路径

非遗是当前社会一种不断完善的历史文化,创新完善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创新型非遗保护机制指的是通过现代理念与技术保护非遗,实现非遗的源远流长。当今社会开始重点保护与关注非遗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创新能力,由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大大忽视非遗的保护,导致非遗消亡的趋势一直呈现下降状态。

(一)构建多元化的供给侧结构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传统社区和行业正在向着边缘淡化,在现代化经济的背景下,很多行业、民族的非遗正在向着城市化、世界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展露在人们的视野,使以往陈旧封闭的非遗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和分享,非遗供给结构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4]。首先,应该构建多元化的供给侧结构,改善传统比较单一的非遗供给侧主体,还应加强非遗专业的管理知识,提高经营能力,促进非遗供给主体改革的长远发展。

(二)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非遗供给新内容

传统非遗供给中的内容,基本都是反映传统地区民族文化、地区信仰、风土民俗,具备一定的指向性。在现代非遗项目中,例如戏剧、舞蹈等在传统的社会中,都是被指定人群所组成的,这些非遗内容作为特定人群中生活的一部分,在功能方面,远远大于日常其他活动的认识。

(三)创新管理理念,处理好自需与他需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的供给对象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统一,这和供给经济中的理念不谋而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中明确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有利于增强国家公众对保护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各个国家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推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对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解决“他需”的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满足自我对文化的需求。通过“自需”与“他需”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5]。

(四)主动迎合多样化的需求,创新非遗供给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非遗供给渠道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形式。传统的非遗供给,基本都是在社区内部或者行业中进行物品交换。少部分则供给到自由市场中。现阶段,在社会的发展中,文化消费主要分为三种供给方式,一种为政府领导下的文化服务供给,能够满足公民对于基础文化的基本要求。第二种是由市场引导下的文化产品供给,通过市场内的流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供给产品。第三种是在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不仅符合文化产品的特性,还符合文化服务的性质。

非遗供给通常情况下都是以第三种方式作为主导。在当今社会中,由于部分地区的行业解体,非遗供给大多依靠文化市场来生存。这就导致非遗供给的文化特征逐渐受文化市场的冲击,促使很多行业、社区的文化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创新非遗供给渠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较为重要的问题,秉承以公共文化文主体,以文化市场为辅的发展形式。倡导非遗传承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设公共文化的服务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各地区的非遗资源长久存活,还能在现代文化服务中发挥非遗资源的重要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寻求到自己所需的文化服务产品。

结语:总而言之,非遗作为我国文化供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还是满足人们对深层次文化的需求,非遗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创新非遗供给机制是实现非遗持续发展的必须途径。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