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妹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人和小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重法治观念的形成,为了实现法治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注重小学生的德行和法治教育之间必然的联系,所谓以文化德,提升小学生围绕法治观念所形成的全新生命体验。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相对比较薄弱,这就为现代教师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能积极落实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目标,提升其积极的创新意识,打造科学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众多教师开展了教学实验,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
自2016年开始,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均将“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的名称统一变更为“道德与法治”,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法治观念与社会生活之间有更重要的联系,有效地实现了法治与道德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加速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解决现有课堂上的教学问题,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并且建构更加完善的法制观念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依托于现有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树立新时代的培养目标和观念,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得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有助于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并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有良好的发展,从实际教学评价和激励的角度鼓励小学生积极应对社会的挑战,拥有法制观念,使小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守法小公民、护法小标兵。
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正在不断进步,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平台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多新颖的教学思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新媒体虽然能给小学生带来更好的知识传导效果,但同样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也使其信息的获取质量大打折扣。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学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了解个人作为自然人的基本权益等,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加入更多的新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正确法制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法制道路价值的认同感。落实小学期间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法制教育任务,有助于完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且能够为法制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的社会主义法治制度认同感,也是能够帮助小学生获得社会主义幸福感的基础。
社会发展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现代社会中的网络信息泛滥,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够给教学工作带来新的突破,获得前所未有的立体化教学效果。新媒体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和时代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中所包含的传播信息庞杂,具有难以分辨的特性,传播形式非常复杂,传播门槛较低。同时网络技术又能够给小学生带来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比如,某些短视频的传播使学生沉浸其中,不仅忘记学习,耽误了学习的时间,而且还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困扰,目前很多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积极落实法制教育,但学生的法制学习观念却不是非常先进,有时可能会忽略自身的学习,是指沉溺于一些负能量的信息。
“课前预习环节”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推进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此前,学生只能依靠有限的教学资源、手段去进行课前预习,比如自由阅读书本等等,这显然无法将课前预习的价值最大化。在教育信息化2.0 的时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完全可以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课前预习环节”,比如慕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且提高预习效率,教师首先需要挑选出合适的慕课教学资源,并且让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预习。而且,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合适的课前预习任务,以此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对于帮助学生提升预习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渗透法治意识。
比如,以《我们爱和平》为例,在这节课中如何渗透法治教育,需要我们教师结合慕课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来引导学生预习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打造和平世界,这就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可以结合相应的预习任务,借助互联网资源,让孩子们观看一些相关的维和部队视频,让学生领悟和平来之不易。询问学生“和平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生活得幸福吗?是什么为我们保驾护航,你了解关于未成年的法律吗”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将形成明确的预习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效率,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感受法治社会带来的幸福生活。
法律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保障,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护自己的权益,履行自己的义务,法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公平的。但是法律并不是刻板的,有些是法理,不外乎人情,因此在实际办案过程中法律的实施也要考虑社会道德以及处理工具,那么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让学生了解法律条文规定可以融入一些生活体验情境,设置相应的情境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之中感受法律的神圣。
比如,以《当冲突发生时》为例,在课堂中进行提问“假设两个学生在外斗殴,一旦发生了流血事件,那么这样的冲突导致不良后果会进行怎样处理,出现恶性事件之后,我们要怎样利用法律来维权?如果冲突无法解决,那么需要到法庭上处理的话怎样进行处理呢?”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法治社会,围绕课程的目标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模拟法庭,让学生们进行法律探索。在模拟法庭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视频观看实际的法庭现场,让学生们感受到法律的力量与威严。教师要给学生们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讨论,最好选择真实的案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法律辩论过程中,选择有用的法律知识以及案例中的证据为自己所代表的角色争取最大的利益。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角色扮演就是法庭模拟,在此之前学生们要搜集一些资料,同时找到对方的不足和错误。在很多家庭矛盾案例中,律师和法官通常会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让两者进行和解,在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这个案例的实际解决结果以及谈判过程。法治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让人们心中都形成一种意识:自己的行为都需要受到约束,同时也因为这种约束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如此有秩序,模拟法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反应速度,对于其他人的提问如何快速找到合适的语言进行回复,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能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许多教学案例的融入,我们要融入教学案例,结合孩子们日常生活习惯的生活之中,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意实效性和生活化元素,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案例与课本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性,而不是天马行空案例与知识割裂。
在一般情况下,课件中的案例比较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新的案例或者对于社会中的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刑法做出最新改动,将高空抛物入刑,于2021 年元旦正式实施,这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一个福音,这是来自法律的头顶上的保护。在学习《我是环保小搭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今年新出的法律条文,在2021 年元旦时,开始施行了相关的物业管理标准和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条文,其中高空抛物已经涉入刑法,针对这一热点话题,可以形成课堂案例,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得以体现。此时我们可以举例一个真实案例,让学生们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积累一些相关案例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高空抛物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既危害环境,同时也会危害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这是触犯刑法的,所以这也是道德法治有趣之处,生活与道德法治之间密切相关。
在渗透法治教育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涵养自身道德品质,要让学生认识到法治的引申含义有很多,其中包含了很多含义,学习道德品质和提高观念意识,这都属于法治中的一部分,其中普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体制的健全性。当然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过度强调法治的严肃性,会导致学生幼小心灵产生紧张与恐惧感,可能会出现抵制法律条文规定的心理特点,所以我们要把握一个尺度,从学生个人素质修养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法治知识。
比如,以《学会尊重》为例,在这个主题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也要学会尊重自己,当然在普世价值观的加持之下,部分特例暂且不做讨论,学生经过这些年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当尊敬师长,孝顺长辈和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尊重,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班规班纪,这也是一种法治理念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认知到道德与法治中的公平自由,就要给予学生同等的尊重、公平以及自由。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进程优化,并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进程中加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打好基础,并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