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与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2021-11-28 02:37朱文佳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世纪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朱文佳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善于观察和分析时代,致力于引领时代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为观察及分析时代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方法,并提出了时代的经典论断,为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形成奠定了基础。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观察及分析时代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考察世界发展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当前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潮流做出准确判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新时代观。

一、21 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由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且由于今日之中国已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版图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已形成与将要形成的理论形态、发展进程和世界影响。它是在“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国”这个时空交汇点上所发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理论符号”,表征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学术界摆脱了学徒状态,形成自我学术主张,开始引领世界话语权。

由于这一范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它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一致,必然带有中国风格、作风、气派。当然,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定位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实践的主体,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一源多流”的现实,不是要垄断未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不是要剥夺其他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权利”。“一源”是指作为一种为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指导思想,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多流”是指在不同时代与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存在形态多样性。因此,“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在未来几十年全球发展的趋势、前景及意义,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已和将要达到的理论形态、发展过程及其世界影响。

二、马克思主要思想遗产

(一)问题导向与跨学科性综合研究

习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本人也曾强调:“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呼声。”对马克思来说,只有通过问题才能触及客观实际,抓住主要、深层次的客观实际,因“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进而在解题的同时寻找人类进步方向、趋势和逻辑。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分析受一些问题促动而不断深化,如著名的“物质利益处处占法的上风”问题;同样,他对资本主义的生理学、病理学解析,也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内不少资深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即很少局限在哲学问题中步步为营,而是努力营建“问题中的哲学”。当然,问题导向之所以构成马克思思维的鲜明特点,归根结底是因他对实践的重视,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正是这种聚焦于问题的研究方式和问题化思维方式,形成了马克思的主要思想遗产,即以问题为中心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和将问题置于普遍联系网络中的整体性视野。比如,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现象和商品拜物教问题的研究,综合运用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数学乃至农学、地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实际上,他对重大的基本社会现象和问题,几乎都是跨学科性的研究。正因如此,海尔布伦纳明确地说:“使马克思超出如此众多的其他经济学家的是他把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联结到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能力。”当然,此种跨学科性的整体性视野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把握上表现更为突出,以至于卢卡奇说:“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归根结底就无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统一、历史与辩证--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由此,“总体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方法的本质。”

(二)反思意识、批判精神和辩证法

自觉而又强烈的反思意识,无疑是马克思的另一项重要思想遗产。“反思”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在黑格尔处获得了较完整的意义:它先是“思之思”,既是一种“后思”又是一种折返性思考;再是反复性、周密性思考,是通达事物本质的思考;最后是一种新思,即重新、再次思考,是一种怀疑性、批判性思考,甚至是颠覆性思考。

马克思自觉地把反思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落实到研究中去。对待人类社会历史,坚持“从后思索法”即实践反思法;对待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坚决反对各种直观,张扬“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把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即现象和本质间的“来回波动”,彰显了反思作为“反复思考、深思熟虑、周密分析”科学、理性之思的意涵。

当然,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坚持了更彻底的反思。首先,表现在他把传统意义上的反思革命性地推进一格:跳出意识或思维本身,而从客观的社会存在、社会现实角度审视一种意识、思维何以产生、何以如此。其次,反思与无情、彻底的批判内在地融为一体,具有更为自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1843 年,马克思就立志于创建“批判的哲学”,强调理论不是“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称唯物史观为“真正批判的世界观”。以至于他很多主要作品都冠有批判字样,而且这种批判同时指向自身。比如,马克思公开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进行清算。恩格斯在评价《资本论》时说:“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以前,是以多么无比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判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正是这种自我批评精神,使他的论述很少能做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适应他的由于不断进行的新的研究而日益扩大的眼界。”显然,在马克思处,坚持反思是以人类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依据,针对实践中产生的现实问题或意识问题,归根结底、寻根究底以在根本上进行澄清、寻求彻底的解蔽,让真相大白天下,使真理熠熠生辉。

反思意识、批判精神归根结底与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精通熟稔、擅长辩证思考密不可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强调“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革命的”。因此,卢卡奇强调:“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以辩证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为一种科学信念”,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是它贯彻到底的唯物辩证法。列宁在强调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根本的理论基础”时,指出它是“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学说”,诸如矛盾分析法和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同样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三、发展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原则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新主义”,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继承。发展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时,发展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还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土性和差异性,深入探讨重大实践问题,确保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发挥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要继承马克思主义优秀的理论成果,还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据。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习总书记对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定位,是发展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重要指南。

(二)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原则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决条件,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目标依据、价值导向,因此,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逻辑先导。我们党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巨大创新。正是理论创新的深入推进,才使当代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开创性的理论体系,需在坚持“四个全面”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强化理论创新意识,充分发挥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引领作用。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基本经验和现实依据,同时也可检验理论创新的实效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创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在发展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中,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活力。

(三)遵循体系构建和问题意识相统一原则

发展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把体系构建和问题意识统一起来。一方面,认真分析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努力构建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时空相结合的概念,是一个具有中国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科学概念。发展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就要全面、深刻、系统地领会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分析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哲学基础、理论主题、思想内涵、历史意义的基础上,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此,要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学术轨迹,反思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学术范式,审视反映时代实际呼声的新问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这一理论主线,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为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另外,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需从重大现实问题出发,在对中国问题的系统、全面、准确的解答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判断,历练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表达。实践证明,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这些论断严谨规范,朴实管用,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内核的当代发展,应作为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

猜你喜欢
世纪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世纪赞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My School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