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涛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只有环境发展好了,人民生活幸福感才会越来越强;只有环境发展好了,中国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健康的后续发力;只有环境发展好了,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最宝贵的财富。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城市及各类园区等重点区域的降碳空间,拿出硬举措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坚持创新第一动力,着力攻克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和产业创新制高点,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海洋、湿地和滩涂、土壤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所谓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而碳中和,则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减排、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我国2020 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此问题提出建议,例如设立绿色账户、推广低碳、健康住宅等。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 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条件。
不论是碳排放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场国家之间发展转型的竞赛。
如在建筑行业主要以提高电器和设备能效、房屋外加太阳能光伏等为主,开发新型的水泥和钢材等材料、减少水泥和钢材的隐含碳排放量等;在交通行业主要以使用更高效的动力系统和更轻的材料等为主,从源头减少“黑碳”排放量。
加强绿色建筑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尽管多年来,我国绿色建筑的科研和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绿色建筑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国家应加大对绿色建筑科研开发的投入,在各类科研基金中设绿色建筑专项,并选择代表性绿色建筑科研成果进行示范,包括建筑技术、设计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合成技术等,尽快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战略。
建立符合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估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为建筑行业在设计、施工、管理、建材性能及维护过程提供明确的规范要求,引导建筑向着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已有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可供借鉴。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符合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和技术规范。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向,就是对未来城市发展蓝图的展望,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基础建设至关重要。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发展和设计方向,以新的创新性目标进行施工和设计,满足新时代发展趋势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状况,以新型空间框架为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要不断利用绿色建筑相关理念,对整体进行指导和规划,保证城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来看,大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活动都突出体现了绿色建筑的思想内涵,并且在实际发展当中,绿色建筑、海绵城市也正在逐渐朝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断带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
针对我国城镇城市化之后内涝频发、淡水资源不足、地下管网的排水能力满足不了雨水现状的情况,要尽量降低开发建设对区域雨水自然径流产生的影响。低影响开发要达到的目的是控制雨水的径流,达到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一致,减少开发场地对环境的影响,恢复到开发前的水文状态。达到低影响开发,可以通过减少雨水径流总量或者减少洪峰雨水径流量来实现,具体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如雨水调蓄池内收集的雨水经过简单处理达标后,可用于冲厕、浇洒植被及小区内杂用等开发多种用途,提高经济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对项目展开详细的开发与规划,对施工现场全面进行勘测、研究,对风险程度量化,将建筑工程建设施工带来的破坏降到最低。再者,还要加强建筑周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海绵城市规划中,实现二者的统筹发展。在此基础上,海绵城市规划方案既要保证可行性,在理论层面上站稳脚跟,还需要在实践活动当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不断加强对城市建筑、城市发展系统的规划,实现重点控制、全面监控相结合,带动地区发展。在控制目标层面上,要掌握好规划总目标,将海绵城市作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核心部分,借助行政力量带动二者统筹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能力。
绿色建筑的本质在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能源,其直接效果就是节约了资源,有利于资源的自然循环,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统筹建设当中,要全面考量建设成本,降低资源浪费,保证发展效益。虽然对于绿色工程建设国家与政府基于政策、资金帮助,但是从发展方向来看,当今绿色建筑建设中成本控制依然是难点,所以要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加强成本控制,保证绿色建筑建设成本在合理的范围内。
对于雨污分流不完善的工业园区,工程结合现状情况对厂区内的现状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原则上将现状合流管用做雨水管,新建污水管道,或根据需要增设雨水沟或者雨水埋地管以完善雨水系统;如企业还存在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混排的情况,则需要再增加一套生产废水管网,生产废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此部分工程由相关部门监督企业自行完成。
1.自然采光。照明系统是建筑中能耗较高的部位,照明系统运行中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光照条件,采用镜面反射采光、光伏效应间接采光、导光管采光等多项技术,利用阳光进行建筑空间照明。如此可以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样化探的排放。
2.科学选用建筑材料。为了实现低碳建筑,建筑材料的选用也不容忽视。例如,在屋面设计中,可以采用种植屋面的形式,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外墙设计中,采用聚氨酯硬质泡沫等新型绿色环保建材,起到良好隔热保温效果。
3.加强新型清洁能源的应用。新型清洁能源利用是降低建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清洁能源有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建筑当地的实际环境条件设计出新能源利用方法,实现建筑节能减排。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技术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提升,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一方面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正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物,建筑领域的碳中和离不开绿色建筑的大力推广和发展。如大力发展热泵技术、建筑光伏一体化、北方采暖的清洁化等方面。
现如今,海绵城市、绿色建筑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二者都是以创造生态、健康人居生活为目标。从客观形态上看,绿色城市中蕴含着大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节地与室外环境;二是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从层次方面来看,海绵城市也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措施之一,二者具备很强的关联性。因此,通过加强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头筹建设,有助于共同推动两项工作协调发展,这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新型清洁能源利用是降低建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清洁能源有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建筑当地的实际环境条件设计出新能源利用方法,实现建筑节能减排。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而已,中国已经实实在在地在做。其实碳中和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建筑规划设计上已经开始实践10 余年,从试点城市到全国推广,只用了几年时间。“海绵城市”“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的对应规范和评判标准已逐步完善;并且根据对应的等级标准出台了对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有关部门对此的执行力度也比较严格。建筑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载体,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的每一个城区、每一个建筑、每一个工厂的设计、建设、使用上都能实现低碳或零碳。从而实现生活、生产低碳更容易、更便捷。如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到了2060 年,中国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中西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角色,将被重新定义。
如果到了2060 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的森林一年生长量要达到10 亿立方米,这比现在翻了一倍还要多,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左右,中国的生态环境将发生一次质的飞跃。碳达峰、碳中和就是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