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治理视角下智慧社区治理的路径优化研究

2021-11-28 02:37陈冰洁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协商智慧社区

陈冰洁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到了“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城市管理逐渐趋于社区化,社区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大量社会事务回归社区,尤其是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社区治理更为复杂,公众参与不够、信息壁垒、意识不足等仍然是社区治理难以解决的困境,原有的社区治理模式无法很好地应对和处理这种情况。“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却能带来不错的效果。因而,在社区治理中引入“互联网+”的新思维,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用科技赋能,解决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居民生活提供质量保障,为基层社区治理提高效率、创新升级治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2]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

智慧社区治理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治理工具,有效嵌入城乡社区治理体系[3],以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效能、促进公众参与为治理目标,精细化管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是对传统社区治理的更新换代,能够有效推进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协商治理从字面上看是由协商和治理组成的,主要来源于协商民主理论和社区治理理论。社区协商治理作为社区治理的方式之一,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形式,为各个方面的利益矛盾提供了一种利益协调机制,能够为解决社会冲突矛盾提供预防式治理。故智慧社区协商治理,即指在城市社区层面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方式,创新探索协商治理新途径、新渠道。

二、现实困境

协商民主能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借助智慧平台则可使得协商的途径更为广泛。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走访苏南苏北几个智慧社区之后,通过对智慧社区实地调研,与社区访谈,我们发现,一些社区虽然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但从协商治理的视角深度思考,智慧社区的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但真正促进多元协商,促进公众参与的效益却不是那么的可观,居民获得信息的范围还是有限的,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管理仍然有限,协商主体参与度不高,一定程度会有智慧平台闲置的情况,不能充分使用。而且收集到部分信息,也存在用不上,信息过于碎片化,资源浪费的现象,并不能为社区人员更好的减负。协商民主的组织机构即制度仍不算完善,协商质量不高等。

三、原因分析

(一)信息融合及共享程度不够,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信息不畅

社区的工作者通常都承担着许多例如党建、民政、公安、卫生等垂直条线部门的数据汇总、台账整理、例行上报的工作,而通常各个部门会有各自的数据系统,系统间业务割裂,彼此之间不共通共享,数据格式不统一,信息整合难度较大,容易造成重复人力和资金浪费等问题,而信息是否公开,公开的内容、范围以及形式都不是定数,需要得到政府部门许可。数据融合共享度不够,必然会影响治理的效果。[4]

(二)缺乏有效统筹的顶层设计,难于市级层面互联共享数据

“智慧社区”应该建立在“智慧城市”理念的基础上,智慧社区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顶层的设计,社区治理需要统筹,需要市级以上层面的整体、均衡地推进。社区的智慧系统,收集到的数据,与市级层面开发的各个部门的专业性的智慧应用平台,难以互联实现数据共享,导致资金浪费。且市级不同部门的智慧平台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且分属于不同的条线部门管理,如果缺少顶层的设计,多头无序,带来的就是重复工作和管理成本的上升。

(三)多元主体的参与意识不高,参与协商的积极性不均衡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一些社区中大部分的是退休中老年群体,他们对高新技术不了解,对智慧社区平台存在排斥心理,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新事物,另外现在人们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这对智慧系统收集信息也无形中带来困难。而且表面上社区服务平台上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实际上其他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意识并不强,互动积极性并不高,政府为主导的依然占主要地位,多元化的社会合作共治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

(四)缺乏专业的服务管理人才,高新技术难以真正发挥实效

智慧社区信息技术系统的操作,虽然部分技术有第三方信息技术公司支撑,但智慧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仍需要知晓信息技术,具备行政管理能力、基层服务经验,但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激增,疫情防控带来的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为治理带来不小的难度,然而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以及社区人员引进、激励机制没有改善,人员工作热情降低,导致真正适应智慧社区建设方面的人才很难扎根社区,而社区由于经费不充裕也较难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高新技术难以真正发挥其实效。

四、破解之策

借鉴已有相关理论研究,结合相关智慧社区的实践研究,在智慧社区治理创新的背后,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真正实现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协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优化路径。

(一)赋权民众,增强社区公众参与意识

要利用各种方式对社区事务进行宣传普及,使得居民增加对社区事务的熟悉程度,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社交平台、小视频,或者老人能接受的电视报刊等,推广、普及智慧社区建设的相关知识。对年轻人要重点宣传,引导他们给家中老人和小孩再宣传。其次,智慧社区APP 等运行平台操作上要尽量通俗易懂,智慧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所有居民。最后要营造社区共同体意识,激发居民参与其自身所在社区活动的热情,特别要引导他们关心社区的公共事务,提高他们参与意识,打通直接沟通渠道,让社会公众充分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实现议事过程的公开透明,提升群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度”。

(二)构建共识,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关系

在基本共识达成的前提下协商最有效果,这就需要处理好共识构建与社会多元协商之间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党的一元领导和社会多元协商的关系。回到中国国情,党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多元社会主体在一元主体领导下和谐共存、互相监督促进,才有助于多元利益诉求的表达与整合,保证集中的同时保证民主。因此,要打造有使命感的社区自治组织,构建好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机制,推动各方主体在社区多元共治模式下协调推进与合作,达成基本共识,进而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5]

(三)吸纳精英,强化社区人才队伍的建设

市级要为社区建立配套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吸引全国各地有志于基层服务的智慧社区人才。首先组织人社等部门可与有关高校达成合作,做好人才储备、定向培养。其次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制度,真正把服务意识强、专业水平高、热爱社区工作的人选拔到社区服务队伍。要为智慧社区专业岗位上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岗位培训,在信息安全领域,也要打造一支思想品德高尚、技术水平高,踏实肯干的人才队伍。同时稳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水平,为其扎根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成就。

(四)信息融合,促进社区智慧平台的建设

充分结合社区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智慧平台建设与顶层设计相结合,避免信息孤岛。社区对外要积极实现与市直部门或其他市区部门数据信息系统关联,为财政减负,实现数据、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促进社区管理服务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另外,政府应建立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和部署,[6]明确各市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统一标准,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加以规范。鼓励市级层面智慧社区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智慧服务覆盖到社区,借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机遇,提升社区公共智慧服务能力。

(五)转变理念,创新社区建设运营模式

构建多元化社区建设运营模式。立足社区、面向社会,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向服务企业主导型、政企合作型、综合参与型等多元参与方式转变。[4]努力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途径,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智慧社区建设。以智慧社区建设为契机,推动制度创新,建立起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如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内部的组织架构,形成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推进社区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机制,达到精简机构与人员、提高服务水平、降低人力成本等目的。

(六)制度保障,为公众参与协商提供依据

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协商治理,首先要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要对参与协商的内容、方式、程序做明确的规定,细化到治理的全过程中。有关治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参与社团的讨论会议,解民众的内心想法,公众也可通过多种渠道提出疑问,通过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政府可以收获民众意愿,并把具有典型性的意见融进治理中。此外应当实行相应的激励制度与问责制度,鼓励群众参与,对于参与治理的民众实行一些地奖励,如“先锋市民”“先进个人”的称号,调动群众参与协商治理的积极主动性,或将群众对政府工作效率的满意度,纳入部门的考核过程,使得政府部门重视群众想法。

对于社区治理而言“互联网+”既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存在,也是这一股可以提供极大助力的时代潮流。智慧社区有着厚重的历史脉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协商民主的视角下,促进智慧社区的治理优化也是势在必行。当然,在促进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协商应该是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手段或工具。这种协商能在民主理念的指导下赋予民主过程规范性,让参与者平等、自由、公开地讨论,做出合理的抉择,才是智慧社区发展的最大意义。

猜你喜欢
协商智慧社区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
有智慧的羊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北欧经验与协商民主
领导干部选拔与协商民主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