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实践与探索——以习水县为例

2021-11-28 08:48秦候丽郑万平易雪芹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习水农民群众

秦候丽 郑万平 易雪芹

(中共习水委党校,贵州 习水 564600)

一、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经之路,只有解决好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解决社会主义根本矛盾,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在于激活人民群众内生动力。习水立足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总体要求,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组织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二、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习水实践

(一)产业兴旺是重点

2018年02月贵州省委提出了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即选择产业、培训农民、技术服务、筹措资金、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这为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升级转型指明方向。习水利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丰富山地优势,重点发展畜牧养殖、竹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发展优质农业产业刺激群众发展动力,最终实现“兴农”目标。通过引进一批涉农企业,培育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形成“政府补贴+企业扶植+培育大户”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并以“政府补贴资金+农户入股+企业出资”的方式完成资金筹措,利用“企业技术入户+政府专项培训”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技术业务培训,最终采用“农户订单种植养殖+企业保底回购”模式解决产销、供需矛盾。形成以“生猪、麻羊、肉牛、有机红粱、蔬菜”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丰盛的自然气候资源成为习水最大优势。习水毗邻重庆,县域内多数地区处于海拔10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7.97%。境内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了一批旅游地产、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特色小镇等项目,主要承接重庆方向来习避暑游客,通过度假旅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为确保留得住人,为实施乡村振兴留下可用之才,习水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通过实施小康路、修整饮用水源地、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集镇污水处理厂和村级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居住环境品质,让更多农民参与振兴农村。

(三)乡风文明是保障

乡风文明建设是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核心,文化传承离不开人,“人心齐则泰山移”,当人民群众思想一致、步调一致,实现乡村振兴才有人可用,而乡村文化则是连接群众的绳索。

1.强化教育引导。从思想上感化,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扶德”并举,通过开展农村家园“五创建”、中国农民丰收节、产业丰收展览等活动,以“比思想”“赛技能”“展风采”“晒幸福”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2.强化阵地建设。习水以村(居)为点,建设乡村文化大院,组建群众文艺宣传队伍,在传统节日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活动;通过村村覆盖“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组建县、乡两级讲习员队伍定期宣讲,并启用各乡镇应急广播系统,每天分时段播放理论宣讲、主旋律音乐、科普知识、 农产知识等广播内容,确保党的政策、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3.强化“村规民约”。按照“合法、民主、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将整治“办酒风”“赌博风”“迷信风”“攀比风”等内容纳入其中,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2020年程寨镇石门村等3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四)治理有效是基础

习水从加强基层战斗堡垒出发,持续开展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组建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立养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村级后备力量的“双培养”工程,每年从任职满三年,且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中招录一批乡镇定向公务员、乡镇事业编制干部。从村民自治出发,建立村(居)监督委员会257个,编制768人,主要负责村支两委落实民生政策、项目资金使用和村级资产、资金、资源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从法治建设出发,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每村组建法律纠纷调解室,定期组织司法从业人员入村开展培训,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整治,“五非”问题治理和“五到组”网格化社会治理,2020年习水桑木镇土河村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五)生活富裕是根本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吃得起饭、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家有余财”是农民群众对生活是否富裕最基本的认知。因此,习水多措并举,实现农民群众对生活富裕的愿景。一是实行农业产业坝长制,2020年粮食面积保持在123.12万亩,产量26万吨;二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县劳动力就业30.07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8500人,2020年农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45元。“54321” 稳就业做法被人社部作为典型经验全国推广;三是升级医疗设施,完成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县级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作,县医院、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四是增加教育资源,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790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2020年新增4所普惠性幼儿园,每镇普惠性幼儿园不低于1所,目前全县256个村(居)覆盖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27%;2020年入选“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 ”“贵州省社区教育试点县”。五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镇、通村、通组公路开通100%,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电讯信号县域全覆盖,可饮用水资源全面入户。

三、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转变缺乏持续性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思想脱贫、乡风文明建设从未间断,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少部分群众出现“思想倒退”,“等靠要”思想卷土重来。

(二)产业发展缺乏连贯性

产业发展过于借助“外力”,大多数产业,还建立在依靠企业保底、财政补贴的发展形势上,多数农业产业还处于粗放型模式,自身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人才队伍缺乏稳定性

2020年起习水启动“双培养”工程加大对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村级后备力量的培养;同时,每年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技术人才不低于500人,但人才流失情况依然严重。加上农村人口老弱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缺乏致富领头人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或树立学习典型。

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思考和建议

(一)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也是乡村振兴政策推动的政治保证,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两委”成员,进一步深化“双培养”工程,培育一批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带动发展能力的村干部,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宣传活动,加大思想扶贫力度

结合群众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意识、理念和信心,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三)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积极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一是加强“村支”两委班子、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人才培养和培训,为建强基层组织培育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队伍;二是加强致富带头人培育,储备一批优秀的村级领头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经营、懂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盘和地方特色资源

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侧供给改革,调整产业机构,利用本土优势,合理规划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通过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整合地方资源、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举措,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五)完善激励机制,激活乡村振兴群体干事创业的信心

打破以考核论成绩的评价体系,适度、公平、及时地通过多种形式对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乡村先进典型等人员进行激励,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习水农民群众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建筑(三章)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农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贵州习水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贵州习水黄金湾汉代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