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下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分析

2021-11-28 02:37李梅
魅力中国 2021年40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大众

李梅

(徐州市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建筑保护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逐步树立了文化的保护意识。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面临着覆盖消亡的危险,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历史民族文化传承。而博物馆对于传承与发扬民俗文化遗产,沉淀文化价值都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现如今,国内的博物馆建设较以往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博物馆的建设要积极树立保护意识,对抗民俗文化消亡。以保护文物为基本出发点,促进博物馆建设水平的提高。

一、博物馆基础情况

(一)传统博物馆难以建设

传统的博物馆通常是在原有的历史遗迹基础之上进行保护重建,并对相关历史民俗文物陈列展示与收藏。然而由于民俗文物范围广、数量大、种类多,在展示的时候受到空间限制,很难全面地展示出来。同时对于历史遗迹,古建筑群的修缮保护工作也有着较高的难度。所以筹备建设规划建设博物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民俗文化是以故事为内容,引入各种民俗文化特色背景为主题的情节性文化思想,那么传递民俗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故事讲述为主线,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文化背景及思想传统。因此,民俗博物馆的建设需要以故事主题为内容做好场馆布置,使场景能够烘托故事的表达,以此来传递民俗文化的精髓。这就要求博物馆的设计需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并且需要博物馆能够有足够的空间人力资源支持主题的表达,传统展示方式不能够满足多重情景模式的展出效果,未来博物馆的设计创新要更加具备较高的可塑性。另外,博物馆建设团队还需要广纳贤士,完善人才组建工作。由于文物博物相关专业近十年才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现有博物馆地在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规划设计展示场景以及对文物修复存储相关手法比较陈旧,没能引入最新科技改革创新。所以,博物馆要大力加强人才储备,发展专业知识,打造由最新科技引领的文博专业技术支撑的高效、科学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同时还需要培养引进科技展示人才、文化宣传人才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展览技术的科技革新、文物修复保护手段的更新发展,博物展览迈上了新的台阶,促进了文博专业的深入发展,更多人投身文博行业,为社会大众展示文化产业的新内容,同时促进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1]。

(二)传统博物馆难发展和收藏

文物本身除了具备实物价值以外,更多的是表达出人类智慧结晶以及展示出当时生产生活条件下的一系列人类活动的社会化价值。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民俗文化的真正魅力。是能够还原时代历史背景,汇集当时的生产生活环境之下。人类活动所体现的智慧产物。民俗文物时代性特征以及地域划分都十分明显。线下社会中,传统的民俗文化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在旧文化背景下保留的民俗文物结合当今社会的新时代精神产物,是的。一些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思想面临消亡的危险。而这之中,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大量的非遗文化载体文物受到破坏无法修复,或者是非遗文化的技术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迫,使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濒临消失。这也大大地增加了博物馆收藏相关民俗文化物件的难度。使得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够完整地展现给社会大众。对于文物的保护收藏研究工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博物馆的展品因为某些文物和非遗文化的缺失,而不能够一个整体完善的系列形式进行展出。使得即将消亡或者无法传承的非遗文化不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与收藏[2]。

二、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作用

博物馆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它收藏有丰富的物质文物以及文物背后蕴藏的精神文化文明,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当今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对一个城市的标志形象体现。博物馆不断完善更新软件、硬件等各方面设施,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大众提供一个更加便捷舒适、科学文创的体验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历史文物的求知欲和学习需求。此外,博物馆通常还在固定时间邀请相关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进行文物讲解展览历史文化背景学习等主题活动。就是希望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博物科普文创教育工作,体现博物馆自身的文化熏陶教育社会职责,使社会大众能够直观地体会在不同的历史文明时期,社会发展与生产力的结合将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文化结晶。在城市文化建设体系中,博物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地位和价值都不可忽视。而现下需要社会各界基于民众需求定期扩大各类资源投入,应用高科技技术,为城市文化体系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3]。

三、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建设中遗留的问题

(一)内容更新缓慢,设施老旧

传统的博物馆由于内容不够完整,维护修养。不够及时。相关设施设备比较陈旧等原因。使得博物馆对于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不够。然而,博物馆的精髓在于其收藏的文物内容。这就要求博物馆在建设。初期不能将重点只是放在场馆的面积是否够大、建筑是否宏伟等问题上,而是要重点关注其文物文化输出,这才是吸引社会大众前来参观的重点。博物馆建设者必须对这类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和深入思考。如果忽略了文化输出的主体地位,则会削减博物馆的生命力[4]。以北京首都博物馆为例,他的运营十分成功。凡到节假日就会吸引社会大众前来参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博物馆的馆藏内容设计十分科学,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地方特色文物和传统文化魅力。而纵观国内很多地区的博物馆,都做不到首都博物馆的层次。无论是内容更新速度与展示规模,还是文化输出力度都不能够与之媲美,很少能做到不断更迭的文化输出。所以博物馆建设需要定期更新展览内容做好文化氛围烘托与价值输出。才能够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谋求发展。

(二)管理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强

由于意识观念陈旧,很多博物馆的姿态。摆得很高。不亲和群众甚至会出现丢失文物、藏馆损坏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强。不能够有效保护与处理文物收藏工作。使得博物馆的发展受到制约。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专业人才的储备,对在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民俗文物的征集

由于博物馆的内容征集工作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拓展建设博物馆的初期要解放思想、发展新思路,对民俗文物开展专项收集,通过多渠道了解民俗文化文物的现实状况。不仅如此,还要拓宽文物征集范围。要深入到当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民俗文化的故事传承,从而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汇总编纂,呈现出真实合理的图文资料[6]。另外,要制定科学的展览计划,对于在馆藏品进行有效分类与管理,根据社会民生需求开展主题展览活动,发挥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最后,博物馆要同收藏界社会团体与个人加强联系。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拓宽馆藏文物征集途径[7]。与此同时,博物馆作为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免费的参观展览活动,加大宣传,吸引社会各界文物爱好者关注与联系,拓宽文物征集渠道。

五、做好民俗文物的展示

藏品对于博物馆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成品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深远的含义。所以博物馆基于现在已有的产品,可以进行大力的宣扬与传播,让藏品可以给社会带来知识与文化,让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与民俗。在利用现有产品进行展览活动的展开时,让其他的人能够了解地域性的文化。同时在基于现有成品的基础上,可以从民间征集民俗类展品,这样可以丰富展览的内容,整个展示过程可以充分策划为一个专题。需要明白的是,展览的展品并不一定是很高等级的,可以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习俗贴近,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众,比如可以展示一些民间老匠人的手工艺品,与大众生活贴近的,年代感强的物件。当人们观看展品的时候,可以从心底里唤起共鸣,从而主动探索展品背后所包含的故事和民俗文化。

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博物馆在社会中的职能包含公益性。所以在展品建设中需要公众的关注度,并且可以导入社会和民众的资金,来扩充扩展博物馆原本的内涵。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历程中,需要不断开拓到馆外的活动中去,丰富展览的形式及内容,扩大社会影响力。还要把其他地区的文化、展览、主题引导过来,让社会团体和个人产生兴趣,到博物馆的展览中浸入式学习。需要与多方通力合作。向全社会征集民俗代表品,以丰富博物馆的内容。

七、新时代对于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展望

当今时代,中国励志于成为文化强国,让民族更自信,让文化更自信。所以民俗文化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对旧传统的积累,还需要与时俱进,为新时代创造新的展品经验,这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目前民俗文化相对滞后,大众普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够,使得自然社会中的民俗文化消失,严重影响了民俗文化交流的生态体系。博物馆的传统就是保护,收藏,展示及研究各类文化遗产。在如今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博物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藏品是博物馆的文化代表,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与其藏品的数量和影响力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博物馆须以保护藏品为主,合理利用,使藏品的价值进行最优化。另外,当无法进行藏品保护时就不要进行利用,如需要利用藏品则必须严格科学保护。

总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与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博物馆作为民俗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汇集人类智慧结晶知识课堂。因此,建设发展民俗博物馆,拓展民俗文物的内容与形式,能够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增添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大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