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炎炎 韩 映
(河池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广西宜州 5463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课堂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树立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以上国家教育部及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及意见指导要求高校教师除了承担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还要以身作则坚持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品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可莫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品格。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其内涵实质是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有利于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就是明确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想课程一样都有育人责任,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向立体化育人转型,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这种指导方针下,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如何不断摸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把先进的时代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以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传播社会正能量,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功能,是我们大学教师全面思考与深究的课题。
一是目前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的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能撼动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忽略了持久的、隐性的内部灌输上,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
二是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教育盛行,长期以来的实用化、职业化、商业化的教育在大学生中已造成了基本价值观的严重偏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在大学生中较为盛行。
三是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有待改善。根据一些高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虽然总体上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和进步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政治取向存在一些功利性倾向和政治信念淡化;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获得,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和社会竞争激烈带来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和道德困惑表现明显。
一是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不尽合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为严重,如英语基础本来较弱的同学跟不上课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不能充分激发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的自身素养不能有效提升。另外是教学方式单一,这一弊端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虽然教师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情况难以保证。
二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缺失。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依然处于缺失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元素过多,教学内容上对中国文化有所忽视,教师教学内容处理还不够妥当;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创新;教学目的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文化交流过分强调文化输入能力培养,忽视文化输出能力培养。
三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还需要深入和完善。虽然近年来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经历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教学内容一直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导,要想实现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教学将面临这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将语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当前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课程思政”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尚未有效破解。
一是《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不仅课时较多、时间跨度长、而且覆盖学生面广,且其教学内容多来自西方,易使学生受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挖掘这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有助于教师较长时间内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培养其高尚的人格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这对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该说,我从未交过真正的朋友,在无私派的字典里,从没有“接受施舍和帮助”或“谈论私事”等字眼,这样一来,真正的友谊怎么可能存在呢?不过在这里就不会有那种事。才短短两天时间,我就觉得自己对克里斯蒂娜的了解远远大于对苏珊的了解。
二是外国文学尤其是英美文学经典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其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理想的精神,对加强人的修养问题及对人的思想教育与培养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因此理清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和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挖掘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发挥其在我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从而丰富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达到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体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与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且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探讨将其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使学生感受文学的真情实感,哲学的睿智和人文的终极关怀,体悟蕴涵其中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学会理性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素养和思想品德,从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把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更有利于创新构建适合新时代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在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文化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与学生全程参与其中。融入了英美文学及其“思政”元素的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时刻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让英语课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全面性、高层次性整合和完善,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意义。
二是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能够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课程思政”的推进下,上大学英语课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摸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甚至评价方式,把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职业道德等德育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英语课的“思政”功能。大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制度比较,文化比较、价值比较、道德比较、信仰比较等。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重塑教学内容和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文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比较中坚持“四个自信”。这对提升教学的思想性、思辨性、人文性,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助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大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到外国文化,免受或少受外国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推进人文教育,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将有效深化和完善创新型外语教师培养机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实施专业课程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及英美文学为代表的人文素养课程因其课程的特性在“思政”育人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将二者融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究一条可行有效的路径的同时,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将其培养成为有担当、有理想、有作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