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栋 宋子源 王晓雯 王玉军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影响,“我国约有1.7亿名学生受停课影响”[1],为了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在线教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中小学校、高校教师纷纷将在线教育安排入日程中,互联网企业也推出多种在线教育平台。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3807.4亿元,同比增长21.5%。在线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使得行业内鱼龙混杂,出现了一部分资质存有问题的从业者进入行业。由此可见疫情给在线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2],为了准确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方针,在线教育的改革事业迫在眉睫。
疫情当下,在线教育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23 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87.2%的受访者接受过在线教育;64.2%受访者觉得线上教育学习效果好。另一面,54.1%的受访者认为在线教育平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50.4%的受访者期待加强在线教育平台教师资格筛选和能力评估[3]。在疫情的快速冲击和社会需求下,教育的重心逐渐向在线教育倾斜。在线教育逐渐成为疫情当下的主要学习手段,亦引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正确认识在线教育的特点与不足,是推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其教育质量不高、自主权缺失、脱离社会等问题。我国在线教育市场监管缺失,整个行业处于粗放生长阶段。大量资质不完善的从业人员进入市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难以保证在线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代表的在线教育使用者的意见不能及时反馈教育平台,教师难以灵活调整平台使用方法。
这些情况暴露出在线教育行业准入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的失位:一方面传统的法律法规面对作为教育环节的一部分的在线教育仍不完善,难以应对发展迅猛的在线教育;另一方面,从业企业监管缺失,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导致在线教育平台水平良莠不齐,难以保证使用者的需求。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任务驱动下,在线教育行业亟需构建行业评估监督机制,推动在线教育向高质量、高普及度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随着当今5G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数据化、信息化为大势所趋,教育资源也逐渐被整合、筛选和梳理,互联网为在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图像、电子书、视频等,其表现方式也更加生动形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4]。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方式,让课堂内容不再拘泥于板书,而是通过网络中介活灵活现,如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线上实验,利用VR技术进行手术室模拟操作等等。同时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下建立在线教育信息库,通过大数据的智能算法,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分析,平台根据分析推荐学习内容,实现大数据共享,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实现对学生培养的互联互通。
完善在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净化教育平台生态环境。当前我国对于在线教育的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部分约束性条款存在覆盖面还不成体系、不够广泛,因此迫切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发挥监管作用,保障在线教育机构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明确在线教育机构的概念界定和准入标准,以提高进入在线教育行业的门槛,提升在线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实现行业资质的透明化、可视化,对办学机构、教师资格公示,打造开放的信息监督平台,坚决抵制个别滥竽充数的现象打破市场秩序,让在线教育走向规范化、优质化、专业化,通过良币驱逐劣币,从而保证优质市场主体的发展空间,遏制劣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冲击,激发在线教育行业的巨大热情,催生更加丰硕的成果。
落实行业内部自我规范,实现行业资质的透明化、可视化。在国家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应同时在社会层面上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行业规范,形成行业内部自律,行业之间他律。例如以委员会的形式,成立行业内部规范化、权威型监督部门,主要职能为在已有的法律法规之上,增加更为上层的具备智能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审查制度,提高内部成员自查,互查的能力。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呈增长态势,相关互联网工程和人工智能技术趋于成熟,大数据分析愈加精准。为进一步促进监督管理机制的完善,线上教育机构的办学注册,线上教师队伍的从业资质应自觉透明化,使得信息互通从企业、教师到监管部门再到学生、家长形成优势环路,确保机构信息有源可溯,教师专业性有据可循,消费者在选择时有例可援。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优化企业对在线教育的赋能。中华文明的进步需要中国教育的加持,在中国教育改革取得显著进展的大背景之下,上升态势的线上教育与原有的传统线下教育模式碰撞交融。在线教育应乘风而上,要求企业应以促进行业生态化为导向,以保障教育公平为理念,打破以往学校重收益,教师重“续班”的古板幼稚格局,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革命的重担。例如,企业兼顾地域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根据不同的教育设施采用不同策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从而使得贫困地区学生的基础教育得到改善。同时融入素质教育,使得中高层地区学生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总的来说,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更多适应能力强,有创新思维的栋梁之才。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加快走向市场化、社会化。自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停课不停学”等口号逐步落地践行[5],在此次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起到了辅助性作用,在新时期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在2020年12月3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可以得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在线学习学生共计35亿人次。由此说明,线上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于线上教学的态度从被动接受逐渐转为主动需求,显而易见的是,在经验的积累下,人们对于在线教育的选择具备了倾向性,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受教育者已经有能力对教育机构采取反向筛选,有效评价。公众评价促进企业进步由此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以学而思网校和新东方学校的运营比较为例,两所成熟学校已经促使群众在内部建立起对学科个性化的认知,即“学数学找学而思,学语言找新东方”,进而推动办学机构的专业化和学科化。双向的选择在线上办学和传统教学之间建立起了新的生态。而“好评”与“差评”又可以在制度、法律的原有基础上对线上教学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增加办学企业的危机感与使命感,从而实现从业者和客户之间的共赢。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线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重大发展窗口,同时也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对于开展在线教育的平台来说,资格审查与能力评估是非常必要的,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所以企业更应抓住教育创新的风口,提高教育从业能力,有机结合自身的技术创新。在线教育事业的改革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面对这种形势,更要务实可行,逐步推进,同时还需要社会舆论、国家立法、行业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