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红梅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其孕育的伟大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思想宝库的珍贵财富。五四运动发端之时,五四精神是黑暗中探寻出路的民族觉醒;祖国建设初期,五四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开荒奠基;在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是追梦人的思想指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弘扬五四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不仅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时也让五四精神与时俱进,成为引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的精神动力。
厚植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担当的爱国精神。百年前的青年学生以巨大的勇气和担当,将青春热血付诸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实现民族独立的实际行动中,他们的崇高理想和民族气节感染激励了一代代中国青年。我们在当下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以天下为己任,担当时代责任、承担历史使命。百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中华儿女根植于内心的爱国情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看到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年轻战士不畏艰险,在抗灾一线冲锋陷阵,他们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担当生动地践行着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信仰,是一种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和命运密切相连的责任担当。”[1]
崇尚科学文化、不断开拓创新的进步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2]在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就是要实事求是、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活动。改革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一面鲜明旗帜,平均年龄33岁的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5岁的北斗团队彰显出中国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创新精神的引领,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只有不断地追求真理和进步,敢于打破常规,才能在新时代开辟广阔的新天地。
坚定理想信念、勇于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我们的逐梦征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未知的风险,青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准备来迎接未来的一切困难。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能否担当复兴大任的关键,也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条件。青年大学生要胸怀远大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牢固思想根基,用信念铸造理想之帆。发扬奋斗精神就是要以个人的鸿鹄之志推动民族复兴的梦想,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练就本领、奉献自我,勇于乘风破浪。
当前,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困境:
大学生对五四精神及其育人价值的了解程度不够。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遵循,然而当前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首先,大学生对五四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够,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但是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意义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认识较为粗浅。其次,青年大学生缺少对五四精神的深刻认识,对五四精神的理解过于片面,这容易导致五四精神在弘扬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五四文化的传承以物质和精神为载体,物质是以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碑等形式存在,而精神是通过教科书、网络等途径引导学生感悟五四精神,但是当今大学生对于五四精神的学习带有一定的被动性,所以导致大学生忽视了五四精神深层次的育人意义。
大学生传承五四精神的动力不足。大学生传承五四精神的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奋斗意识。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为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减少孩子的劳动和锻炼机会;同时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出现逃课、挂科等现象,这些都助长了大学生的惰性,降低了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受挫能力。第二,创新精神不足。在应试化教育背景下,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理论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导致其思维模式比较固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有的大学生从不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创业创新比赛,敷衍对待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不足导致了创新能力的下降。
五四精神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不充分。在五四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融合的进程中,二者在资源整合方面凸显出一些问题。第一,五四精神的传播途径不足,高校主要通过各类思政课程和书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五四精神教育,忽视了社团和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传播作用,这将会导致其内容单一,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当前五四青年节的活动开展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多数青年节都是形式多于活动,无法得到大学生的关注。第四,当前的思政理论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内容枯燥、延展度不够、学生抬头率低、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结合以上对五四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存在问题的分析,本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二者融合的路径:
以课程思政为基础,将五四精神融入各门课程。高校的各类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基于五四精神所具有的特性,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文化底蕴、教学特色、革命情怀建构起与五四精神相契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4]第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在思政课程中渗透五四精神的内涵。比如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介绍五四运动的发生背景、经过、意义等,通过引导同学们了解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事迹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客观讲解近代时期的屈辱历史,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当代中国国情,明白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的艰辛,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第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途径,利用电影、各类视频资源辅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高校要将国情教育和全球化教育有效融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合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并且能够对众多事件形成自己的思考,增强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忧患意识。
以校园文化为辅助,将五四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在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建立专题阅读和交流活动,开展五四读书会。管理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五四运动历史的相关书籍和报刊并讨论发言,以此来增强大学生对于五四相关历史的了解,弥补当代大学生对五四历史认知不足的缺陷。同时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的形式介绍、宣传具有五四精神的模范和事例,让大学生在日常的耳濡目染中感受五四精神文化。在校园的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利用学生会和社团的组织力量,经常举办有关五四主题的系列活动,比如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舞比赛、话剧演出等形式各样的文艺活动;另外可以在大学的各个党支部定期开展学习和弘扬五四精神的活动,发挥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通过五四精神的内涵设立一些奖学金和助学金奖项,比如设立创新进步奖、社会实践奖等奖项来鼓励大学生不断积极进取,激励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五四精神。
以网络为载体,将五四精神融入新媒体平台教育。当前,互联网因其信息发布的快速性、便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五四精神融入高校的网络教育体系。第一,利用网络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将五四精神教育融入到慕课、微课、青年主题团课大学习等新兴课程形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获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第二,利用新媒体传播载体,在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上大力宣传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事迹以及学校的模范青年事例,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悟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同时可以让学生工作者参与到推文编辑中,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宣传的传播范围。第三,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群体,将教育理论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比如可以利用当下火热的抖音、微视、B站等软件拍摄相关的五四知识视频、戏剧表演等吸引学生的关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教育载体,更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弘扬五四精神。
以实践为导向,将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大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感悟五四精神的深刻意蕴。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进行献爱心活动,以及到展览会馆、社区等地进行志愿者服务,同时也可以在暑期鼓励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和街道挂职锻炼,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然后可以在青年节、建党节等纪念节日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红色革命遗址等地感悟和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手工作品比赛、创业计划书等项目,培养锻炼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以教师为引领,提高培育五四精神能力。在新时代,为了有效地发挥五四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建设一批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思政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首先要明道,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课堂中依据实际情况讲解五四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说服力。然后,教师要信道,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引导学生。最后,教师要行道,要在教学实践和生活中自觉践行五四精神,尤其要在课堂上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五四资源的育人功能。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如何有效运用五四精神资源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议题。五四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五四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符合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时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各界须共同努力,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五四精神创造优良的宣传环境,以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铸就具有担当意识和奋斗意识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