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晨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贵州黔南 550600)
国家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文化底蕴,是在人类文明不断的进步过程中,经千锤百炼沉淀出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形势日趋复杂,当今世界科学、信息、资金的流动迅速,加强文化认同建设不容滞缓。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关键,文化认同涵盖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了解与认同。文化认同存在隐患会影响其它领域的安全问题,文化认同体系的安稳与国家目前所处的安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我国把文化认同问题确定为国家发展建设的重点内容,培养文化认同意识,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必然条件,对社会存在的风险和矛盾具有较强的调整和适应的功能,能有效保证国家文化系统环境的相对稳定。文化认同是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将文化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还使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方向更加明确,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民族的意识形态在文化的不断发展中根深蒂固,人民的思想与行为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新的世界环境以及文化环境下,推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培养,抵御西方思想文化入侵。时间的洪流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到了二十一世纪,互联网逐渐把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各行各业通过互联网平台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变得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与便捷。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可以源源不断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状况,对于大学生的文化思想是一种冲击。现今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渗透于我国的文化之中,例如人们对圣诞节、情人节等的愈发重视与追捧,都在向我们敲响着警钟。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入侵,削弱民众对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感。网络上虚假和负面的社会信息,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产生严重影响,对培养文化认同意识产生不良作用。当今世界环境日益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保障。“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在当今世界,想要让一个民族屹立在科学的顶峰,就必须不断提高其理论思维和文化意识。大学生尚处于青年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认识,从而很容易被错误的社会思潮及社会负面信息所影响,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疑惑。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稳步向前的主题,但也不能片面看到世界好的一面,而忽视其中存在的危机和矛盾等因素。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的文化认同意识,主要表现在文化思想动摇,文化判断能力不足,缺乏社会工作经验,思维方式片面等问题,若文化认同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会影响学校的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因此要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高校占据主导地位,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深化文化认同感,自觉维护国家文化认同体系。
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甚至是全体中国儿女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团结协助。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不仅仅停留于思想层面,并且在国家精神文化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的“中国精神”要不断提炼,与时俱进。让它们既能吸收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又能有效地融入其他外来文化,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和凝聚。大学生要在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上不断开拓创新,把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与新时代充分融合。当今世界变化环境日趋复杂,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把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精神与社会意识,落实到实现中国梦的本质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是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不怕苦不怕累,朝着民族复兴繁荣的伟大彼岸不断前行。因此,努力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造就个人的国家荣辱感和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使命与国家建设相结合,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文化建设的创造力与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关键是实现“中国梦”,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培养是现实“中国梦”的关键保障。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文化认同意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校教育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素质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用。同时,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培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安全的功能,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今世界,着重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应在大学课堂里增设文化认同的相关课程。在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还要特别重视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其次,要不断开拓符合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教学形式,理论结合实践,把我国当前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同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相结合,让当代大学生从理论学习上和生活实践上,深刻领悟新时代特征与变化,从而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总体形势。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实现由内而外的根本转变。
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当今时代,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培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必须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净化互联网空间。互联网出现安全隐患,影响着国民生活各个方面甚至上升到威胁国家安全。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体力量,很容易被网络良莠不齐的网络舆论与西方错误思潮所影响。治理网络空间,需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互联网法律体系,规范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的传播,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查处在网络空间恶意传播谣言和不良思想的行为,依法追究传播反动言论、诽谤党和国家形象行为的法律责任,确保互联网平台的良性发展,散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在社交平台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坚决反对民族分裂,西方错误思潮向校园渗透,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翁的意识,使大学生科学全面的加深文化安全意识。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法律层面上的约束,同时也需要道德层面上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认同提升的灵魂。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积极努力的重点方向。中共十八大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是对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广大社会公众文化素养提升的基本要求。在高校,要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和预期目标的达成,根本上要借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宣传途径,可以在学校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运用有奖竞猜等不同的方式,为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打造更为有效的途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例如: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采取更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宣传的方式越多元,所涉及到的宣传受众主体数量就会越多,通过在校园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可以积极提升大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忧患意识。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开展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教育与学习,使他们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自觉树立法律红线,做到遵纪守法,不参与破坏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活动,按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全球化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虽然在不断前进,但相对于部分西方国家,还处于落后,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发生改变。在新时代,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忧患意识是当务之急,所以培养忧患意识必须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同时要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增强大学生民族责任感,树立文化认同意识,对待外来文化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和思想去看待、去分析。要对待外来文化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能够过度、盲目地追崇外来文化。“盲目崇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实现文化“文化自信”战略还是要从本国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上付出更多精力。尤其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文化以及日韩潮流等等良莠不齐的文化及思潮对于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针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加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使大学生做到遵纪守法,自觉树立文化忧患意识抵御外来思想的侵蚀。加强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使大学生自愿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