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究

2021-11-28 08:48王港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抗疫

王港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后疫情时代,高校应充分总结和挖掘此次抗疫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里蕴含的精神养分,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疫情对爱国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同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通过教育、实践、宣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做勇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危与机

(一)重大疫情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机遇

第一,形成抗疫精神丰富爱国主义新内涵。在这场疫情中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文化渊源,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面对困难、挑战,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为爱国主义提供时代价值支持。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扬抗疫精神的,丰富爱国主义时代内涵。第二,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资源。一方面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资源。重大疫情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是当下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最真实、最有效的材料。后疫情时代,通过全方位系统地学习抗疫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加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另一方面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出现了网络思政这样的新形式,使爱国主义教育突破了的时空限制。

(二)重大疫情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挑战

第一,疫情伴生的网络舆论给主流价值观造成新冲击。一方面,国内外许多无良媒体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控制,混淆疫情溯源问题,抹黑国家政府,制造许多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不断冲击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引发民众的不安和恐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另一方面出现了网络道德问题。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判断,会在无意中推动负面舆论的扩大,出现网暴、人肉搜索等,对社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第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非理性爱国提供新土壤。疫情防控期间,国外势力不断对我国进行人权问题攻击,中国疫苗、新疆棉花等都成为攻击对象;中美贸易战,中澳摩擦等在国际社会上形成了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的局面。一些人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开始盲目抵制国外产品,甚至教唆进行商店打砸,谋取经济利益;还有人在网上发各种低俗、幸灾乐祸、贬低辱骂他国的言论,形成一种看似爱国的氛围,极易造成大学生的跟随和盲从。

二、后疫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理论学习,培育又专又红的爱国主义

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避免腐朽文化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会用其基本的观点、方法和立场去实践去认识,增强思维和理论水平。同时也要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们,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觉悟。其次还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尽可多地育育为国家做贡献的本领。作为一名学生,完成学校要求的书本知识、课程任务,也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加强理论学习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任务,也只有掌握理论才能说服自己和别人,推动爱国主义深入人心,大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又专又红的优秀人才。

(二)弘扬家国情怀,培育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

家国情怀是危难时义不容辞的担当,是当代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实质内容。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精神,用爱与责任守护国家的健康与安宁。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医护人员临危受命,战斗在抗疫一线;志愿者不惧艰难,无私奉献;广大人民群众从我做起、高度配合,“待在家中,不乱跑、就是做贡献”。面对重大国家危机,要培养大学生顾全大局的意识,把握时代机遇,练就过硬本领,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家国情怀让我们的力量无比强大,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中华民族不惧怕任何困难和挑战。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志存高远的爱国主义

(三)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志存高远的爱国主义

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前进方向,引领着奋斗目标。在疫情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一直都没有改变。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婴儿孩童,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一方面利用这次疫情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家明白党的领导是打赢疫情战争的根本保证,明确爱国和爱党是一致的,爱中国关键是要爱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另一方面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最显著优势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加坚定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祖国的栋梁,面对复杂的疫情环境,大学生要将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四)开展四史教育,培育情感认同的爱国主义

广泛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后疫情时代时代,强化四史教育意义重大。通过学习“四史”,才能更清楚了解我党为人民解放、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有力反驳攻击党的言论;才能引导人们更清楚地了解灿烂中华文明走过的悠悠岁月,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有效杜绝民族虚无主义等,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和情感认同。以史为鉴,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以历史大学习促进大学生的大学习大思考大发展,最终达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疫情传播的状况下,加强四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力和识别力,以历史思维更深入、更全面理解国家制定的政策,并且更加坚定为祖国未来而奋斗的初心。

三、后疫情时代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进路

(一)强化思政课程,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疫情中出现有教育意义的人或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让教育更具现实力和说服力。这场伟大抗疫斗争,对推动思政课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如“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的佘沙;手上布满血痕的95后忽视胡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终南山院士等等这些都为后疫情时代的思想理论课提供了鲜活资源。首先,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抗疫设计相关课题,拓宽爱国教育渠道,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通过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认知力和辨别力以及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豪感。其次,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把生动的实践案例融入教学内容、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从疫情应对策略里拓展思政课的多种途径、方法。高校思政课要充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让抗击疫情成为推动高校思政治课创新的时代力量,打造爱国主义主阵地。

(二)开展实践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载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还要深入到广大实践中去,将传统载体与网络载体相结合,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领域。第一,利用好传统载体的育人功能。首先高校思政课要充分整合和利用此次重大疫情出现的教育资源,丰富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次学校要积极组织进行志愿活动[4]。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高校大学生活跃在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主义。后疫情时代更要传承这种无私奉献的自愿者精神。第二,创新网络载体。强化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平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利用微信、抖音、钉钉等知名平台,构建全媒体场域[5]。利用3D虚拟技术播放抗疫短视频、宣传片等,打造迎合大学生喜好的新媒体产品,增强教育的生动性。此外,通过对比国内外疫情防控的现状,用客观数据和实际状况突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优越性,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三)加强线上引导,抢占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

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世界充斥着各种混杂的信息,许多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形成谣言,误导舆论,对部分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表现出盲从与冲动,甚至产生情绪化的倾向,发出一些不正当言论。因此,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积极抢占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营造良好舆论基础。一方面各主流媒体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主流媒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后疫情时代,主流媒体更要讲好抗疫爱国故事、积极宣扬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借助网络思政传递正确价值观。疫情期间,许多学校停课不停学,因而,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不信谣、不传谣”。

(四)加强隐性教育,促进爱国主义教育长远发展

隐性教育对推动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对隐性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爱国情怀。高校要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在人流量大且显目的位置张贴爱国人物、标语,例如在图书馆背景墙贴上抗疫英雄终南山以及他的抗疫名言,会在不经意间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定期推送疫情信息,让学生增强对疫情的关注度。了解得多了,清楚知道国内外疫情的现状,自然会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此外,学校老师也要做好引领作用。教师要长说爱国之话,行爱国之事,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隐性教育能更好地让爱国情怀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大学生心灵,推动爱国主义入脑入心入耳,促进它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