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十四五”文化馆的转型之路

2021-11-28 08:33姚江洪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十四五文化馆供给

姚江洪

(扬中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江苏省扬中市 212200)

文化馆一般来说是市、县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面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一直以来,我国对于精神文化建设都保持了高度重视,通过文化馆这一载体,面向群众提供文化活动服务,是实现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变化,这需要文化馆不断调整自身的文化服务,以契合群众需求的改变。不仅如此,文化馆还应当着眼于整体社会形势的变迁,要将一些新事物、新模式融入到文化工作当中,推动文化馆的转型,在新时期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功能效用。

文化馆的功能内涵与发展现状

文化馆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了“保基本、强基层”的服务发展格局。在此大背景下,文化馆第一步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在场馆设施、人才队伍、服务数量、经费保障等硬性指标达标的基础上,又着手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积极引导文化资源下层,文化服务供给日趋丰富多元,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成绩固然可喜,但放眼“十四五”,文化馆现有的运行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为包括文化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就文化馆服务供给来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对共同富裕作出全面擘画和部署,标志着共同富裕蓝图已正式启动实施。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财富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富裕,要求不仅把文化“蛋糕”不断做大,同时要分好“蛋糕”,让全民共享。具体到文化馆服务供给,“蛋糕”不仅要大,成色要足,品种还要足够丰富,配给方式渠道要更趋多元,确保分好的蛋糕,人人都能享有......这些对当下文化馆的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

“十四五”背景下文化馆遭遇的挑战

首先是文化总需求带来的挑战。“十四五”,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加之共同富裕战略任务的同步实施,中产阶层将逐步崛起,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必然带来文化需求的水涨船高、急剧释放,引发文化总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在相对封闭单一的运行模式下,文化馆现有的场馆设施、人才队伍、经费投入,显然难以支撑这样海量的需求。

其次是高品质供给带来的挑战。文化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是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文化工作的主阵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文化馆的职责和使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下,人们获取文化服务的渠道日益多元,无论是电脑端还是手机端,不难找到自己想要的服务项目,凭什么人家要选择文化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说到底,靠的是高品质的供给。只有你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优于其他渠道,才能获得人家的认可,人家也才会选择你。但如此多的艺术门类,如此数量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完成这样的供给,实在是个浩大工程,加之供给是个不断持续的行为过程,单靠某个文化馆,甚至文化馆系统,根本难以实现。

再次是效能最大化带来的挑战。文化馆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面向全民的公共产品,具有鲜明的普惠性特征,必须让全体人民共享,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满足绝不是就重避轻、顾此失彼的局部满足,而是全社会所有个体的满足;既要满足民众一般性需求,又要兼顾他们特殊性甚至个性化的需求,其实质是追求供给效能的最大化。近年来,国家对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效能指标占有很大权重,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服务效能是三个考量指标之一,服务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评估定级必备条件。在效能考核日益严苛的新形势下,依靠现有的体制、模式,文化馆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达到受众最大满意度,其难度可以想象。

文化馆在“十四五”转型发展的路径

进入“十四五”,文化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但更面临巨大挑战。当务之急,必须加快转型,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樊篱,克服旧有的路径依赖;通过开放融合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使所有人群都能接收与之匹配的不同场景、时空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建立服务对象向服务主体角色转换的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加盟文化服务行列;创新体制机制,为文化馆成功转型提供有力保障,努力形成文化馆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供给精准到位、服务方式多元、开放融合创新、全民共享的全新发展格局。

开放,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要彻底纠正“等客上门”“在馆服务”的僵化思维,走出实体馆“一亩三分地”,把社会当做公共文化服务的广袤舞台。走进社区、村镇、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除常态化开展送活动送服务外,更要注重文化供给点的设置,把供给点打造成基层文化的一个个支点,引领带动区域、辐射周边,做到文化资源下层见底,为文化供给的“神经末梢”源源不断输送养分,真正让他活起来、动起来,发挥应有作用。要格外重视发现吸收当地文艺骨干,在培训和活动中选择优秀苗子,强化训练培养,努力建设基层艺术培训队伍和文化活动队伍,以缓解文化馆人手不足的困难。要打破传统文化馆在场地、师资、职能范围等方面的制约,广交朋友,配合老年大学、青少年宫、艺术培训单位等社会组织,采取共建模式,有针对性的举办有特色的艺术培训,作为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补充。要潜心挖掘相对冷门、受众人数较少,但有可能成为消费热点的艺术门类,把人才有效组织起来,建立团队,加强孵化培育和社会推介,引领社会需求。推动馆际之间开放,选择周边有代表性的文化馆,组建区域文化馆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跨区联动、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融合,延展文化服务的疆域时空。一是馆内馆外的融合。面对如此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加之个体情况的复杂性,只有坚持“两手抓”,对受众人数多的服务项目,在用足馆内资源的前提下,做好引流,充分利用馆外资源予以解决。借助馆外服务及时获取需求信息,对服务项目内容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资源合理调配、供需大体平衡。二是线上线下融合。线下服务,仍是绝大多数文化馆开展服务的主要手段,但也存在着受众人数、时空等的制约,人力成本较高,难以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等诸多不足。而线上服务则让场馆无限大、服务主体无限多、受众无限量,同时又可实现单向供给向交互服务的转换,满足社交需求,孵化人才团队,更为多元、便捷、高效。当前,数字文化馆建设十分薄弱,必须集中攻坚,尽快建成。在此基础上,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引入社会化机制,让线上线下两个不同服务方式、不同服务空间高度协同、优势互补,共同提供高品质、多品种、精供给、优互动的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三是跨界融合。要主动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的文旅生态链,有效利用自有及周边实体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打造旅游、体验、休闲、娱乐、社交于一体的文化服务综合体,更多的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提高文化服务黏性,吸引更多人群接受文化服务。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与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等相融合,以文化馆服务助力文化育民、文化兴民。加大与不同年龄段人群、各社会阶层的融合,通过搭建多领域、广覆盖、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引导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士享用文化服务,直至投身文化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全民参与、全民乐享的文化盛宴。

创新,增添文化服务新动能。构建从中央到县级公共文化馆业内指导管理体制,明确目标职责,制定实施细则,纳入绩效考核。坚持全国一盘棋,做好各层级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征集统筹,建立“文化艺术资源”“艺术培训资源”“地方特色资源”“品牌活动资源”四大核心资源数据库(各级文化馆新增资源,只要达到相关标准,即可添加入库),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共同围绕“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定场馆”“赶大集”“读好书”等各类内容,加快公共文化云建设,与资源、用户等全面对接,提供更便捷、定制化服务。改革乡镇文化站(分管)管理体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运营,让服务时间、空间、内容等更灵活多样,方便群众,提高质效。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刚性机制,像教育那样,每年按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比例增长,以解决文化产品服务大幅增长带来的经费不足的难题。对从事公益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免费提供场地、奖励、补贴等办法大力扶持,不断壮大从事公益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体,与文化馆共同唱好文化民生这部大戏。

综上所述,文化馆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与精神建设,都能起到显著的作用。在当前“十四五”背景下,文化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总体需求增长、文化活动品质要求提高以及效能最大化的要求,都迫使文化馆工作需要转型,不能局限于传统之中。对此,就可以抓住“开放”“融合”与“创新”这三个关键点,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延伸文化服务的边界,增添文化服务的新动能。多管齐下,切实推动文化馆工作跳出传统模式的局限,开创全新局面,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十四五文化馆供给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