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泽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高校在展开舞蹈课程教学活动时,较为重视对学生形体的训练,主要是由于舞蹈专业对学生的整体形态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保持挺拔、柔韧的形体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应该传授给学生形体训练技巧。从现阶段高校舞蹈形体训练技巧与细节教学情况来看,其尚且存在一定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舞蹈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今后应该对形体训练技巧与细节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
对于高校舞蹈课程教学活动来说,应该注意先对形体训练目标进行明确,从而确定基本的训练思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形体技巧得到不断丰富。可以看出,不同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式往往在难易程度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对教学技巧进行合理选择。目前来看,在当前的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行为举止、体态情况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踢腿、下蹲等基本动作的完成能力,提升学生动作的标准程度,这样可以实现对学生腿部、腰部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灵活性。
首先,站立姿态训练。在进行舞蹈形体训练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起站立姿态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注意事项讲解时,应该注意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断调节、规范学生的姿态,这样可以使学生当前存在的站立姿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长时间的站立姿态训练可以使学生身体协调性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对站立姿态训练强度进行确定时,应该注意充分结合学生现阶段实际身体条件,从而保证站立姿态训练效果最佳。
其次,坐姿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时,应该意识到坐姿训练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上半部分身体感知能力的提升,这也可以实现对学生肌肉感受力以及表现力的有效训练。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身体一直处于不断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艺术体操的标准姿势来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对学生体态条件进行不断优化,从而使得学生的舞蹈学习状态得到逐渐优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运动量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如果保护措施没有做到位,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形体训练过程中受到伤害,例如出现手肘部擦伤、腰部以及脚踝部扭伤等情况。整体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时,需要了解的注意事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正式展开形体训练之前,应该注意先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关节得到舒展,避免在舞蹈训练过程中出现肌肉拉伤等受伤情况[1];其次,要注意对学生的穿着进行统一,一般情况下,应该规定学生在参与活到训练活动的时候穿着一些有弹性的、舒适的运动服或者训练服。舞蹈鞋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应该以专业的舞蹈鞋为主。同时还要保证每个参与舞蹈训练的学生都不能佩戴首饰,避免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误伤自己或者他人的情况;再次,在正式开展舞蹈形体训练之前,教师应该注意对舞蹈房或者训练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尽量控制危险因素出现的可能性。同时,还应该保证整个训练场地不会受到噪音等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使形体训练得以顺利开展;最后,当舞蹈形体训练完毕之后,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规范饮水,要注意放缓饮水速度,还应该对学生的饮水量进行控制,保证学生身体健康[2]。
没有运用专业舞蹈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对于高校舞蹈形体训练来说,想要使其训练效果得到有效保证,必需要对各个训练环节进行规范,因此要应用专业的舞蹈教学标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舞蹈形体训练中有所收获。但是从当前很多高校舞蹈形体训练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没有对舞蹈教学标准进行严格要求,这也使得很多时候舞蹈教学训练的开展存在一定随意性,并没没有对训练层次以及环节进行合理划分,这也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舞蹈形体训练效果[3]。
教师动作示范质量不高。对于高校舞蹈教师来说,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时,想要保证最终教学效果,应该保证自身舞蹈专业水平,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是从现阶段舞蹈形体训练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有很多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性知识点的讲解,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动作性示范的重要性,通常会对动作示范环节一带而过[4]。而还有一部分教师往往自身舞蹈动作完成能力较为有限,虽然在舞蹈训练过程中也会向学生演示舞蹈动作,但是往往很难保证舞蹈动作完成的综合质量,这也使得学生在进行动作展示时没有高质量的、清晰的参考对象作为依据。
与学生自身实际接受能力不符。对于部分高校的舞蹈教师来说,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使得训练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盲目性。归根结底,这与很多高校对舞蹈教学重视程度不高有着直接关系,现阶段,一部分高校将舞蹈形体训练课程设置为了选修课程,而很多学生往往由于自身存在的惰性,对形体训练有所抵触,这也使得参与形体训练课程的学生数量往往较为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教学热情,对自身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5]。此外,由于高校大学生往往已经成年,身体柔韧程度基本定型,这时候高校舞蹈形体课程的设置情况往往会直接关系到形体训练教学的最终效果,同时,如果教育环节设定不合理还很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在舞蹈形体练习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开展形体训练。想要使舞蹈形体训练课程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发挥出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注意严格按照标准教育制度设定训练环节。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方案制定时,应该注意秉持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原则:首先,因材施教原则。想要使舞蹈形体训练发挥出理想效果,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正式开展舞蹈形体训练之前,应该先对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舞蹈基础以及对舞蹈动作理解程度等等进行确定,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优质形体训练方案[6];其次,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时,还应该有一定耐心,秉持着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要对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进行科学划分,保证学生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同时,可以不断提升自身舞蹈综合素质。
优化以往舞蹈形体训练方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时,应该注意对训练方式进行合理设定,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把握。目前来看,分组训练以及理论知识补充教学的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分组训练来说,由于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舞蹈功底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内部的学生在身体素质以及舞蹈基础方面的能力较为统一,这样才能使形态训练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对于理论知识补充教学来说,主要是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形体训练时,应该注意对动作训练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并且要在训练的间隙融入理论知识补充教育,促使学生在形体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也使得学生的在整体形态得到了有效塑造[7]。此外,还应该注意按照学生舞蹈形体训练的不同时期来对训练模式进行逐渐转变,例如,在舞蹈形体训练的初期,教师应该注意强化学生对舞蹈形体训练的认知程度,意识到形体训练对提升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而当学生形体掌控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之后,其往往舞蹈动作基础逐渐扎实,这时候,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来教授一些特定的舞蹈内容,并且对舞蹈教学模式进行一定转变,保证其与当前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为贴合,这样学生的舞蹈学习主观能动性便会得到有效激发。在舞蹈形体训练的后期,教师可以对学生当前的舞蹈思维以及知识体系进行一定扩展,从而使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得到提升[8]。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于高校舞蹈教师来说,应该注意对积极响应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号召,在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目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首先,教师应该构建起良好的师生课堂互动氛围,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也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当前学生形体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以及疑点,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不同舞蹈种类形体训练时,应该注意考虑到不同学生自身的优势以及缺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以及突破自我的机会,这样也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强化。
总而言之,现阶段高校方面在展开舞蹈形训练教学时,应该注意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定,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可以顺畅衔接,这也是保证最终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往往身体素质、舞蹈基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尤其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强化学生舞蹈综合素质。此外,由于学生在舞蹈形体训练前期以及后期的综合舞蹈技能水平有很大变化,教师也应该积极捕捉的这一变化,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风格进行转变,使其更为贴合学生自身自身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时,还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尤其要注意提升自身舞蹈实践能力,找到舞蹈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为学生进行更为标准的动作示范,进而使学生获得切实的动作参考对象。教师还要对整个舞蹈形体训练过程的标准性进行严格把控,从而使得学生各个训练环节的开展更为规范,这也是促进学生舞蹈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