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琴
(瓮安县示范幼儿园,贵州 瓮安 550400)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适宜的活动材料,就没有高质量的区域活动。如何把握好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度”,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呢?本文从提供适宜的、有层次的材料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探究幼儿区域活动中材料有效投放。
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承载着各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载体。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因认知水平、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各异,所操作的活动材料也有不同的特点,只有随着幼儿的发展和兴趣及时地调整、更新材料,才能使材料具有适宜性,符合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可操作性。并不是所有的材料任意投放在区域中,便具有可操作性。幼儿随意的摆弄并不能真正促进其思维发展,这样的材料也称不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
1.材料操作的半成品化。从材料的性质角度来看,材料可分为原始材料、半成品材料以及成品材料。
(1)原始材料。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材料,这种材料有多种操作方式,没有一定的操作界限,缺乏材料本身的指导性。如:树叶、石头、干果壳、纸筒、报纸、纽扣、纸盒等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或废旧物。
(2)半成品材料。是经过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简单加工后的材料,并将教学目标以及教育意图隐含在材料中,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留给儿童一定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如:编辫子的材料、画好苹果的涂色纸、儿童沙画等。
(3)成品材料。是指教师经过加工直接投入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幼儿无须进行任何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如:益智区的拼图、迷宫、穿鞋板等。这也导致幼儿只是简单重复地摆弄材料,缺乏对材料的独立思考空间。
2.材料结构的适宜化。材料的结构分为高结构化与低结构化,材料的低结构化是相对于高结构化而提出的。
(1)高结构化的操作材料。是指材料在操作时有一定的步骤、规则和方法,目的性强。幼儿只要按照这个步骤、规则和方法就可以完成材料的操作,这种材料在操作中容易达到和校验自己的游戏结果,并且操作的结果比较一致。如:跳棋、迷宫,教师设计好的一些分解与组成、相邻数、单双数等规则游戏。
(2)低结构化的操作材料。就是指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操作步骤、规则和方法,变化性强、用途广。在材料中隐含部分操作的线索,需要幼儿进行创作性思考,从而形成独特的操作结果。如:树叶、树枝、纸盒等。原则上低结构材料大于高结构材料,投放第结构和一物多用的材料,更能促进幼儿拓展思路。但提供的材料结构化过于低,甚至是无结构化材料,会让幼儿的操作没有目的性,不利于其发展,而高结构化的材料往往又会限制幼儿的操作,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材料的结构化要求也不一样。如:小班幼儿刚刚开展区域活动,对一些游戏缺乏经验,可适量投放高结构材料,引发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大班幼儿对各种操作材料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可更多投放低结构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二)引导性。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体现了活动区教学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的重要因素。
1.引导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材料的可操作性能保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充分的相互作用,而引导性能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教育目标的发展。可操作性强调的是幼儿与环境的直接互动,那么引导性则强调的是在互动基础上实现真正有意义的互动。如果你投放的材料幼儿都不感兴趣,那说明你的材料对幼儿来说目标过高或过低,这时你就应该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材料让它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进幼儿建构新的经验。
2.引导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虽然教师将大部分的指导以物化的方式隐藏在材料中,这不等于就无须指导幼儿的操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既要关注幼儿的现有兴趣和已有经验,又要帮助幼儿在操作中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操作的时候对其进行关注,观察幼儿对材料感兴趣时间和幼儿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材料的难度和介入的策略。
(三)层次性。由于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呈现出年龄差异,而且呈现出个体差异,因此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经验,遵循幼儿的差异性,提供有层次的材料,满足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需求。材料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年龄材料的层次性。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水平投放相应的材料,从而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水平。如:小班投放勺子、筷子喂小动物,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而大班可开展刺绣、衍纸画、剪纸等活动,锻炼幼儿手指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二是同一活动不同材料的层次性。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因个体发展不同也会存在一定的能力上差异,教师应对同一种操作材料设计不同的难度,让不同能力的儿童能在操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不同能力的发展。如:投放拼图时,就可多投放几盒,有块数较多的、较难的材料,也有块数较少的材料,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需求。
三是同一区域材料的层次性。在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这样有利用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操作探索,更大程度鼓励幼儿自主学习与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四)丰富性
1.种类的多样性。应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从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投放丰富多样的区域材料,以促进幼儿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如:美工区有树叶、树枝、石头、干果壳、干花、玉米棒等自然物,也有纸盒、纸筒、小棒、水果套等废旧物,还有各种纸、笔、颜料、超轻黏土、剪刀、压花机等工具和材料,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
2.数量的充足性。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为材料数量的充足,以满足多数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
(一)3—4 岁幼儿区域材料的特性
1.外形。立体化、直观化,大小适合幼儿取放及操作。
2.颜色。不宜太过于鲜艳,种类不宜太多,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尽可能在三种以内。
3.数量。应限定在3—6 个,数量太多会超出幼儿的发展水平,或操作时间过长幼儿无法坚持完成任务,步骤应相对简洁,便于幼儿独自操作。
4.材料之间的差异性。材料的差异性包括材料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材料的差异性越大,幼儿越容易进行对比、辨别、操作。
(二)5—6 岁幼儿区域材料的特性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开始出现了简单的逻辑思维,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品质有了很大的发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在动作发展方面,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能够对比较精细的材料进行操作。在科学探究方面,幼儿能够运用较复杂的工具以及综合感官收集信息,并能尝试对事物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同时,社会性发展反面,幼儿愿意与同伴合作,在交往中能初步协商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
1.外形。外形比较小的材料,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活动内容、难度的增加,同一材料的子材料的数量、种类也相应增多,改用外形小的材料,有利于节约空间。
2.颜色。材料的颜色可增加更多的种类,并可适度降低色彩的差异性。
3.数量。随着幼儿数概念的增强,幼儿操作过程中的专注力、持久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数量可适当增加,一方面能进一步加强幼儿的数概念,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为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4.材料的合作性。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有了明显的群体合作欲望,因此,大班材料应具有能吸引幼儿开展自发性合作的特点及情境特点,让幼儿在与材料及同伴的互动中解决问题、交流想法,并展现自己的能力。
总之,通过分享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基于儿童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取材,让儿童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经验,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