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秋
(辽宁省海城市腾鳌镇福安小学,辽宁 海城 114200)
阅读能力是指进行阅读这一特定行为时所需要掌握的能力与策略。其主要包含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阅读技巧六个方面。小学老师,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明确地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在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能够自主阅读并从中获取知识。
好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小学生应当养成阅读习惯,在当今的时代大潮下,终身学习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时代的主流。学习的基础是阅读,想要将学生培养成时代的“弄潮儿”,必须将阅读的习惯“烙印”从童年便“打入”学生的脑海中。许多小学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也采取了多种方式去实践,最普遍的一种想法便是:规定每周或每月的阅读量,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最后验收成果,可实际上收效却小的可怜。除了小学生难有自己的选择书目以及自制力的欠缺等问题,督促检查,这决定成效的“收口”环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令人不敢恭维。这种僵硬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填鸭式”教学社会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
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要指导好学生预习,检查督促好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上好精读课文。指导好学生预习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课前做充分预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教学内容,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学生在参与总结的过程中,在获得参与感的同时,思维也处于活跃的状态,此时进行教学事半功倍,而且对于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养成也有莫大的益处。
学校氛围,很多小学都设置了图书馆,图书角、图书长廊等可供学生自行取用阅读书籍的场所,这些场所首先要保证书籍的质量,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书籍的种类广泛也需要满足,这两点可根据学校的资源进行自主分配。除此之外,我们教师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学生中开展适合学生学情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
班级氛围,班级氛围时刻萦绕在学生的周围,班级阅读更是能直接让学生参与进来。各班级应该建设班级阅读条例,设置班级阅读展示区,创建班级图书架等[1]。阅读条例规定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必需科目,规定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完毕,设置阶段性对的目标更有益于实现;阅读展示区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学生将阅读某本书或系列书籍的体会用读后感,绘画、在班级集体面前展示等方式进行发表;班级图书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课外书放入班级图书架,相互借阅,或者老师提供一些适合学生的学籍供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材料丰富、方便,外加条例约束、教师激励、学生竞争等因素,逐步形成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一定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教学的方式。尽管很多教师认同,但是将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到实际,使之恰到好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是“善变的”,可能某一刻他失去了兴趣,注意力瞬间便会翱翔九霄之外。我认为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学生参与度最高的方式便是“角色扮演”,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最基本也需要熟读“剧本”,也就是课文,这样在学生有目的阅读,体会角色的同时也完成了我们的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听书,孩子一切知识的开始都要源于听,孩子听的习惯也是孩子一切习惯的基础。在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这个时候以听为主,每天定时为学生讲故事、播放音频朗读等,让孩子徜徉在语言的美丽中,从入学就目睹耳染,学生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为自己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前演讲,在每节课前,提前通知2 到3 名同学,令其选中某些自己感兴趣的、与文学相关的作品进行课前全班展示,展示方式不限。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指导,经过两三轮的训练,学生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此外,这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竞争与相互学习模式:学生会彼此竞争完成任务的情况,也会同时学习“利用他之擅长补吾之不足”,学习不同的展示方式,客观上掌握了新的能力。
总之,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一个人发展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扩展视野、获取知识等,可见阅读的作用何其重要。在阅读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应追求的真谛。